分享

最没用的3种教育方法,第1种99.9%的家长都在用

 卡卡2FM4 2019-02-11

刘女士是一名10岁男孩的妈妈,她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以前,我催孩子写作业时,经常用这句话:“写完作业后,剩下的时间你都可以玩。与其磨蹭着把一整晚的时间都浪费在写作业上,为什么不用两个小时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玩?”这样的话我说过很多遍,但是没有效果。孩子仍然边玩边写,边写边走神,作业经常写到10点,然后只好洗漱睡觉。


后来我学习了家庭教育课程后,改变了教育方法,告诉孩子:你写完作业后,就是“家庭娱乐时间”,到时咱们一起玩你喜欢的娱乐项目,如玩纸牌、下棋、吹气球比赛等。从加入这个“家庭娱乐时间”后,孩子写作业的效率明显提高。一次比一次完成的早,我催的次数也一次比一次少。现在,在没有父母的催促下,孩子也能按计划完成作业。


比较上面两种教育方法,本质上没有区别。为什么最终结果却差那么多呢?家庭教育导师高贤昌分析说:因为前者是“说教”,后者却是“行动”。


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说教为什么没有用?


许多家长已经知道,打骂只是短期有效,长期使用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和情商的发展。讲道理,听上去比打骂好多了,可为什么还是难以和孩子建立连接呢?


这是因为“讲道理”——也就是“说教”——通常发生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之后。由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此时的父母往往已经带有很大的情绪,如厌烦、急躁、恼怒。我们得明白,当有人带着情绪向你“讲道理”时,抵制和反叛是人的天性。


当孩子的大脑全部调动起来用于抵制和反叛对他不利的“说教”时,其负责思考的部分已经无法有效进行工作。这时,父母说道理,孩子往往很难听进去,即使听到了,也很难理解和消化。


另外一点,当父母开启“说教模式”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并且自认为自己所讲的道理“绝对正确”而要求孩子直接听从。此时, “平等”和“尊重”就会被抛之脑后。当教育缺少了平等和尊重的前提,再正确的道理也将无用。


说教的长期后果是什么


当孩子的“力量”不足以和父母对抗时,面对来自父母的“说教”,孩子往往会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隔离”感受。曾有一名宝妈讲述自己的苦恼:当我给孩子讲道理时,我的孩子就会出现一种可怕的“痴呆”状态:两眼直愣愣,不说话,不回应,没表情,就像个“木头人”一样。其实这就是“隔离感受”的表现。


另一种就是反叛:对着干。“虽然你说的都对,但我就是不做。你让我向东,我偏要向西。你让我好好学习,那我就逃学跟你看”。


高老师讲:如果这样的情形重复发生,慢慢地就会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反应模式。习惯于隔离自己感受的孩子,长大后会显得特别漠然,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情绪反应都失去觉察。


而对讲道理有许多逆反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会特别喜欢反驳别人。不管多么中肯的道理,他总能找出其中的漏洞和别人理论,已经不是为了真理而辩。而他们的潜台词,其实只是那个小时候在心底环绕了很久却没能发出的声音:你不能制服我


因此,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一开始讲道理,无意中就已切断了与孩子连接的桥梁。


什么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可能有家长会问:讲道理不行、发脾气不行、刻意感动不行,那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我们该如何教育? 


最有效的办法是共情


共情要求家长放下自己的评判和情绪,全然地和孩子在一起,进入孩子的世界,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设身处地。在高贤昌老师的课堂中,他传授“共情”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觉察


在感受中,家长会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有觉察,既去觉察孩子直接用言语表达的内容,更要觉察孩子非言语传递的信息,比如孩子的声调、语速、表情、动作、身姿等等。


此外,还需要觉察孩子产生情绪的导火索,以及孩子想说的潜台词究竟是什么,也就是孩子的需求或愿望。因此觉察是第一步。


第二步:接纳


带着这样的觉察,家长接着需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家长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稳定的容器,能够去抱持孩子情绪的涌动。在这样的抱持中,孩子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情绪是被接纳的,而不需要担心自己被否定或拒绝。 


当家长可以稳定地和孩子的情绪对接,接下来家长就可以向孩子传递理解,让孩子知道,你是被看见的。有时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比如正面管教的共情工具中所讲解的: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感觉词汇),是因为(情绪的导火索)。要是(孩子的愿望)就好了。而有时,只是需要会心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是一个牵手。


当孩子的情绪、感受被父母接纳后,孩子的情绪也往往变得的平复。因为本能而激起的对抗情绪也就消失。接下来,便能够顺理成章的与父母做沟通。


顺畅的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家庭教育导师高贤昌讲:顺畅的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当打通了这一点,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也就变得轻松而自然。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4岁的萌萌特别喜欢小滑梯,已经在上面玩了半个小时。当妈妈说“我们必须要走了”时,萌萌总是央求妈妈:“再玩最后一次”,可是这一次结束,还会有更多的“最后一次”等着妈妈。


最后,妈妈蹲下来看着萌萌的眼睛,温柔的说:“你现在很难受,是因为我们必须要走了。而你特别喜欢这个小滑梯,所以想再多玩几次,对吗?”萌萌使劲点头。


“我知道想玩的东西不能继续玩,会很难受。妈妈有时也会有这种感觉。”


“是吗?”萌萌好奇地问。


“是的,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特别喜欢坐电动小火车,可是没有玩完,妈妈的妈妈就把妈妈硬拉走了。我记得自己难受了好几天呢。”


“妈妈真可怜。”


“不过,现在到接哥哥放学的时间了。如果我们去晚了,哥哥就要饿肚子了。”


听到这里,萌萌立刻从小滑梯上跳下,牵起妈妈的手,并对小滑梯说:“小滑梯再见。”


当然,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种。但正如高贤昌老师讲:不论哪一种都要记住: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平等”与“尊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给予孩子信心、勇气和力量。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出”——激发孩子本身就具有的智慧,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和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