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何?育何?何教?何育?

 芳草屋845 2019-02-11

作者:徐嘉敏

教何?育何?何教?何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56-01

所谓教育,即教书育人,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内含丰富——教什么、育什么样的人、怎样教、如何育,这些均是教育两个字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幼师,陶先生敢于突破、心系教育、身体力行的伟大人格令笔者敬佩,同时,其理论和实践更启发着笔者如何做一名好的幼师。

1 生活就是教育的大舞台

我们常说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对艺术根植于生活而又对生活进行提升的特质的突显。其实,如此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并非独此艺术一项,教育便是人类除艺术外的另一杰作。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一种介乎形而上学、形而下学之间的东西,即教育是政治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所谓自然科学,便是我们用感官所真实接触的世界,而政治学、经济学则是在感官世界基础上抽象出的。教育作为两者的中介,所要达成的便是:既要能感触,又要能感悟;既要会用手,又要会用脑!如此的教育是要我们在教书育人中要避免两种极端——只用手不用脑的莽夫,只用脑不用手的吊书袋。“多年以来,教育就是给予学生知识;后来,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习,直到最近,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工作”,“在新的教育里,要求手脑并用。行动与思想必须协同共进。苦力只会用手,知识分子只会用脑,结果两者都遭到挫败。手脑并用才会导致进步与革新”。

如何让教育扮演好中介的角色,培养出既会感触又会感悟、既会用手,又会用脑的学生呢?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一套生活教育理论,“其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同社会实际密切相连,为广大劳苦大众的教育和解放服务”。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生活即教育”。很有趣的一点在于,陶行知先生对这句话常用的英文表述是life as education,而非life is education,也就是说,陶先生并没有断言说生活就是教育,简单地把教育等同于生活,而是说生活担有教育的身份、内含有教育的因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即受着什么样的教育。陶先生这是既把教育置于生活之中,又把教育之于生活是提升了——赋予了教育主动性,也给生活和教育的结合带来了人气,“我相信生活即教育。你所受的教育取决于你的生活。健康教育教科书与过健康的生活是两码事。因此,我们会从生活中获得教益。”陶先生的这种观点与西方学者杜威曾提出的认为教育和生活有先后之分、教育是浓缩生活的“教育即生活”是不同的,陶先生是在一更广阔的视角下提出要让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去,让生活中处处飘散着教育的元素,而非为了教育而把生活提炼出来塞给受教育者,而是要让教育者带领着受教育者融入生活中,因为,只有让教育进入到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受教育者才能亲身体会知识并实践知识,并能让教育能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富有生气而不被时代抛弃。“生活的变化就意味着教育的改变。这种教育不需要,有时也不可能在普通的学校中得到。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局限于校园的形式。任何有人居住或聚集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一所学校,因为真正的教育来源于生活中的碰撞。因此,我们的学校可以是庭院、亭子间里、街道上、商店里、乡村庙宇里和兵营中。整个社会都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便是我们的课程。”

2 教育实为求真、立诚

陶行知先生曾說过,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求真”和“立诚”,这即是说,教育的意义不仅是教授如“1+1=2”这样的知识,更在于对人格进行塑造;所育的并非只是能读万卷书的人,也是能行万里路、有合格品质的人,简言之,既要智育又要德育。用陶先生的思想来说,教育出的人应该“政治上忠于祖国,志向上忠于真理;一切为了人民,铭记天下为公;建筑人格长城,深明大众之德;动脑动手动口,在劳力上劳心;矢志改革创造,能从小事做起”。

现代的教育,我们也常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挂在口上,但在实际上却常常把试卷分数看得比较重要,即使是幼教也不乏这样的做法。笔者不主张我们要忽略知识水平的培养,但与此同时,是否应该在学生的人格塑造上多下些工夫。特别是幼教这一块,毕竟我们所针对的是刚对世界有所认知,正在对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世界进行探索的儿童。

当然,这里笔者并非要否认智育的重要,而是想说明,正如陶先生所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求真”和“立诚”,是培养出不仅拥有丰富知识,也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生活,能够以令自己骄傲的姿态站立。

3 幼教对教育的全过程有着特殊意义

陶先生提倡的教育所要教出和育出的人是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人,这样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而孩童时期是塑造一个人的最佳时期,也即教育全过程很重要的一个时期。陶先生说过,“这种教育必须从孩提时开始。我的孩子们在这一点上做得比我好。让孩子脱离奶妈的双手,驱逐他们心中全部的恐惧。他们将成为小工人、小先生、工作中的指导者。”这是一直很令我感动的一个点——不是告诉孩子们我们给了你们什么、你们要去守护和发展什么;而是在教育的最初就告诉孩子们,我们曾经如何做了,但更多的可能在你们手中,接下来如何做全看你们。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将来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是教育所能带来的更大财富。

并且,如上一点所提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在于“求真”和“立诚”,而对人格塑造的最佳时期无疑是孩童时代。因为,在有了确凿的证据后,知识可以一瞬推翻,重新建立,但对人心人性的塑造却非轻易可以改变的,有研究称改变一个习惯需要坚持28天,一个习惯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性格、性情呢,这些靠的是日益累积和沉淀,而人生的最初阶段无疑是建立最重要也最难改变的根基的塑性阶段。因此,对于我们幼教而言,要教出一名人品如何的学生比要教出一名知识基础有多踏实的学生更值得深思。

我们每个人都在教育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受教育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影响者……教育究竟应该教什么、育什么样的人、怎样教、如何育一直是在这个过程中为我们每个人开放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无疑为我们解答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诸多启发——让教育融入到生活中,教授生活的方方面面、起伏变化,育出出具有生活气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作为幼师的我们,应在陶先生如此的启发下,认真思考和细化“教育”所要我们神思和履行的职责,不负教师之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