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 三四十年代南京“大萝卜”的勤劳与忠厚

 纤寻历史 2019-02-11
 老南京的说书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京自身的地理环境,本土和外来文化的揉和,以及频繁的社会变迁,造就了南京人质朴、厚道与本分的个性。南京人自称为的“大萝卜”更能诠释这样一种特质。 
 
 卖菜的妇女。⭐️南京人有句口头禅“多大事啊”,这表明老南京人豁达的生活态度,即使生活在底层,也不忘对生活充满信心。
 
 挂面加工店。⭐️南京地区曾为吴语区,这里的人讲得一口吴侬软语,经过几次人口迁徙后,初次到这里都人,已经没有语言障碍了。
 
 卖小吃的小贩。⭐️北京的小贩富含浓浓京味的吆喝声独具一格,南京小贩的吆喝声就简单多了,他们往往靠敲击手上的小鼓铃铛来加强吆喝的效果,不同的行当敲击不同的乐器。二三十年前,南京街头卖冰棒的大妈就是敲打冰棒木箱,“马头牌冰棒~”的吆喝声是许多人童年难忘的记忆。
 
 住在城墙根的居民。⭐️许多人把房屋背靠城墙而搭建,这些人很多都是外来的贫民。 
 
 缝麻袋的妇女。⭐️南京虽然是民国时期的旧都,但是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来说,在哪里都一样。
 
 卖蒸糕的小贩。⭐️旧时南京商贸发达,有钱就做大生意,没钱做做小买卖也能养家糊口。
 
 名为“梁泰和号”的伞铺,墙上贴有“同行公义”的纸张,类似信守行业价格协议的东西。
 
 南京养鸭人家。⭐️古都南京人喜爱吃鸭子,养鸭的人也就很多。南京的烤鸭,板鸭,盐水鸭都别具风味,据说北京烤鸭的做法最初是从南京烤鸭传过去再改进的,可以说北京人吃烤鸭远没有南京人吃烤鸭那么普遍和频繁。南京烤鸭更显贫民化,你看好要全只、半只还是四分之一只(前脯、后腿),老板“哐、哐”几刀给你斩好,再倒一袋卤汁就打包回家,只当今天饭桌上添了个再普通不过的菜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