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也别熬夜了!科学家发现:'夜猫子'容易得精神病

 我爱你文摘 2019-02-11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些基因可能使人更容易成为早起的人,或者相反,更容易成为夜猫子。研究人员还发现,早起与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风险较低之间存在关联。

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对人体内部的生物钟进行了新的研究。生物钟,也被称为昼夜节律,负责释放分子,向身体发出信号,该是晚上睡觉,早上醒来的时候了。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些基因可能使人更容易成为早起的人,或者相反,更容易成为夜猫子。研究人员还发现,早起与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风险较低之间存在关联。

这项研究涉及25万名美国参与者,他们的基因组由私营公司23andMe分析,45万名参与者是英国生物银行研究的一部分。所有参与者之前都完成了一份调查问卷,评估他们是“早起的人”还是“夜猫子”。英国生物银行的8.5万名参与者使用了佩戴腕带的活动跟踪器,证实了他们自我报告的睡眠、觉醒规律。

通过观察睡眠模式相同的人群中哪些基因是常见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数百个新的基因位点(区域),使已知基因位点从24个增加到351个。这些基因包括在我们的生物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因,以及在大脑和眼睛视网膜组织中表达的基因。

这项研究强调了大量的基因,可以对这些基因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以了解不同的人如何拥有不同的生物钟。领导这项研究的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的迈克·威登教授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的研究中有大量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已经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夜猫子’有更高的精神健康问题风险,比如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健康水平低下,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充分理解这种联系。”

视网膜组织的联系可以解释昼夜节律是如何每天重置的,以便与24小时的周期保持一致。我们用眼睛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导航周围的环境,但视觉并不是它们的全部功能。此前的一项研究表明,视网膜(眼睛最复杂的部分)中存在的感光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就像光表一样,告诉身体一天的时间。当人们不接触光线时,我们的昼夜节律持续超过24小时,导致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

根据目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新发现的基因变异可以将人自然醒着的时间改变25分钟。这些基因区域影响睡眠的时间,但并不影响睡眠的质量或持续时间。

然而,生活方式的因素,如饮食,暴露在人造光下,我们的工作似乎比基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然而,事实仍然是,如果有些人真的有夜猫子的倾向,那么每一件小事加起来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很重要,因为作者声称熬夜的人更容易患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我们知道生物钟的功能与我们的健康和幸福之间存在联系,但迄今为止,我们对基因的作用知之甚少。如今,在英国生物银行等公共资助数据集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研究生物钟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健康疾病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医学研究理事会心理健康与成瘾项目经理雷切尔·帕尼佐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见解,我们希望这些见解将有助于对那些面临最大危险的人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通过了解普通人群的睡眠和活动时间的遗传学,我们也能深入了解治疗患有更极端疾病的个体的潜在途径,比如那些患有晚期或延迟性昼夜节律紊乱的个体,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科的杰奎琳·米巷博士补充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