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来了,公筷还远吗

  2019-02-12
2019-02-03 16:46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张田勘

  春节来了,家家户户的餐桌都遍布珍馐佳肴,不仅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还要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每个家庭在笑语欢声中聚餐团圆之时,一个不可避免的小事可能成为大事:是不分彼此地筷匙互换,还是启用公筷?2月1日,江苏扬州市启动了“为爱夹菜 我用公筷”大型春节公益活动,号召公众无论在节日聚餐还是平时就餐时使用公筷,传递文明和温暖。

  尽管组织和倡导者意在推动传统文化与美德、现代文明与健康摆上百姓餐桌,但公众能否接受并采纳,可能要打上大大的问号。中国人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些直到今天也符合伦理和文明的规范,如老人先动筷,晚辈后动筷;客人先动筷,主人后动筷。但也有一些一直受到质疑,如用自己的筷子为他人夹菜,以及不用公筷,大家都用自己的筷子在餐桌上的每个盘子中夹菜取菜。

  采用公筷的文明根据是卫生和健康,既有身体的,也有心理的,前者为防止疾病的传播,后者为免于互相沾染唾沫的观感不适。然而,要启用公筷,阻力巨大。很多人都认为,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围坐吃饭都没有用公筷的习惯,何况是一家人。如果连家人都要嫌弃,祥和的春节气氛也会遭到破坏。而且,采用公筷夹菜在不少人看来,既费时和麻烦(每一次夹菜都要放下手中的私筷而用每个盘中的公筷(匙),而且浪费碗箸(每道菜中要放公筷、匙),还有互相嫌弃的感觉,总是有点怪怪的。

  采用公筷还有一个可能难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地方,即就餐形式的共享与分散和分离。简单地说,就是中式的合(共)餐和西式的分餐。后者的卫生毋庸置疑,每个人都用公勺在大盘中取菜,吃多少取多少,用自己的勺和叉吃盛到自己盘子的食物,不用担心过分热情的主人为自己夹菜,而有些菜是自己并不愿意吃也吃不惯的。但是,要求共坐一桌的中国人采用公筷好像不现实,因为中餐的就餐形式是圆桌,大家紧挨着坐;做菜方式是烧整鸡、整鱼;就餐文化是讲究团圆、热闹,如果用公筷公勺既显得生分,又麻烦,还显得穷讲究。

  然而,从文化追源溯流,分餐制其实才是中国人的正宗。《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某日宴请新来投奔的侠士。侍从不小心挡住了灯光,侠士认为一定是自己吃的与孟尝君的不一样,非常愤慨,欲离席而去。孟尝君为说明真相,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真相大白后,侠士羞愧难当。这说明,当时的国人是分餐制。也许是为了避嫌,让就餐的过程透明,让就餐的人感到公平和公正,唐代以后,中国的分餐制才变为“会食制”(共餐),大家围坐在一起,体现了透明(吃的什么大家都看得到)、每个人吃的都一样,而且也人人有分(体现公平公正);同时也方便了为他人夹菜、敬酒和祝福(增加情感联络和喜庆氛围,尤其是敬酒时的祝福辞、玩笑和插科打诨)。

  有了这些优点,要想让中国人回到分餐制肯定不现实,尤其是一个家庭,大家围坐在饭桌上也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佳场所,家庭中的很多大事也是在餐桌上形成共识后决定下来的,甚至有些公务餐也是形成决议的极好地方,协议在敬酒后达成一致时就可能签约。

  既如此,在共餐制之下做一些改变也是必要的,需要在合餐的形式下找到文明和卫生的改善方式,采用公筷就是其中之一。

  2003年5月,中国饭店协会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这虽然是一个分餐制的标准,但其中有值得合餐借鉴的地方。哪怕是圆桌式的合餐,也可以实行一菜一公筷、一公勺和一人一碗(盘)的用餐方式。无论是春节还是平时的家庭或公务用餐,大家圆桌而坐,每个人都先用公筷公勺把食物放到自己的盘子中,再用私筷私勺进食。长辈要给孩子夹菜和主人给客人夹菜,可用公筷公勺。考虑到难以逾越的情感鸿沟,可以提供简便的方式,如在筷子(勺、匙)的款式、长短和颜色上易于区分公筷(勺、匙),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的饮食文化,向文明转变,向健康靠拢。(张田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