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赏析李商隐唐诗《夜雨寄北》?

 草盛豆苗稀1527 2019-02-12

李商隐此诗另有一题名《夜雨寄内》

也由此,此信写给谁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

一说李商隐写诗时,其妻亡故的消息未传至蜀地

一说李商隐写此诗时,其妻已亡故,所以不是写给其妻的,而是写给生活在北方的一位故人的。

从情感体验上来看,很容易让人相信这首诗歌是写给他的妻的子。

不像李商隐其它诗歌的意境朦胧,内涵多义,辞采华美的特点。

此诗语言浅白,不过结构的曲折跳宕,章法的回环往复,使诗歌从骨子里透出了一种妩媚摇曳之态。

君问归期未有期

首句用一个深情问答的形式开篇,即让人感受到彼此的牵挂与盼聚的情怀。

问得深切,答得无奈,缱绻不已。

在时间上便将过去与未来都囊括入内,君之问是过去,回答的却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在空间上也是君于北方问,而诗人在蜀地答,两处切换,造成望归与盼归的急迫心理感受。“未有期”三字,点出了作者对未来前程的不可预期与命运的不可所握。


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时空留在了现在时,但夜雨如注,涨满秋池的动态呈现。营造一种秋意寒凉的气氛,也衬托诗人羁旅蜀地的孤独寂寞与不得已。

时空虽然停在现在状态,但巴山夜雨引发的心境却不是当下环境所造成的,是过去时空的蹉磨,使沉潜于内心的积郁被眼前之秋池盈满的夜雨激发出来。

李商隐怀着凌云万丈才,希冀能实现政治理想,为此不惜十几年辗转各个幕府,等待机会,但遗憾的却是“一生襟抱未曾开”。

可想而知,在蜀地写这封信的时候,他对自己生活上的流落,处境的难堪,政治上受到的误解与十几年岁月的蹉跎,一池秋雨正是其内心凄苦的反映。因此写信时当是心潮起伏难平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

第三句突然做了一个转折,由对现实处境的忧虑忽而想到了对未来的设想,什么时候与君再聚。透着旑旎的场景,令人觉得如果是写给他妻子的书信了,则更让人觉得缠绵绯恻。

不过在古诗中剪烛西窗也有多用在友情上的情况,如宋代朱松有诗句:“故人剪烛西窗约,知复何时话此生”,说的实际上是他对与友人相约再聚的期待。

刘一止诗有“会须剪烛西窗语,莫怪长头酒事频”,说的也是与友人的相约。

此句时间上的特点已由上句的现在时转到了未来时,空间上也由巴山转到了北方君居之所。

此诗一句一个时空的转换,便绵绵的情思变得悠远绵长。


却话巴山夜雨时

末句最为精妙。有关于剪烛话巴山的话题,就是此刻诗人读着君之信,执笔复书时,思绪已飞往了遥远的北方。身动之未有期,但无法阻止心动之不可待。

作者遥想中的相聚场景,情感复杂无端,在相聚的喜悦中,忽尔说起今日之巴山夜雨,温馨中夹杂着许多的辛酸与苦楚,无奈中又有着欣慰。

巴山夜雨,即是现在写信之时的场景,也是未来时空被说起的场景,但他日在君之所剪烛夜话时提起的巴山夜雨,在未来时空中却已是过去时了。

简言之,一句之中,打入了三重时空。想象曲折跳跃,展现出一个敏感多思的诗人形象。

作者以虚设的场面回应首句现实的期待,使诗歌形成了回环往复的结构,造成一种“水精如意玉连环”之玲珑剔透的深美效果。

无怪有论家评此诗''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翻从他日而话夜宵,不写而自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