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族融汉(十七)书法家王羲之

 墨香笙樵 2019-02-12

书法家王羲之

      在北方汉族英雄屠杀胡人的时候,南方的东晋却没什么表示,压根就没发兵北伐,不联合南北的汉族人一起把胡人驱赶出去,要北方的冉闵最终被胡人所杀。白白丧失了一次反攻的好机会,以至于以后东晋的大将桓温北伐的时候,被一个汉族将领阻击,桓温废了很大的力气才打了下来,抓住那个汉族人,说你好好的一个汉族人干嘛给鲜卑人做事情,去做汉奸。那个汉族人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托命。既已事人,安可改节!吾束修自立,涉赵历燕,未尝易志,君何匆匆相谓降乎!” 意思就是你们晋朝自己放弃了中原,不是我们叛逃。老百姓没有主,只能给强者办事,但是已经给别人办事了,怎么可以改变气节呢。我到过燕赵之地,都没有改变志向,你又何故那么快叫我投降呢。
   东晋为什么没有想北伐呢,前面也讲过了,东晋是在东南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这些人只想偏安一隅,并且中原已经被少数民族蹂躏的不成样子,即使收复回来也创造不了GDP,反而要用他们的税收来补贴那里,更主要的皇帝是他们怕那些北伐将领用了军权对皇权不利。那时候文官都是士族,那些士族不用考试就仗着有个好老子,就可以当一个管,那时候没有科举。那些士族自己也没啥本事,也和王衍一样喜欢空谈,也不喜欢体育锻炼,身体很差,有一个士族官员30岁不到出门就要坐轿子,走路要人搀扶着,听到马叫声吓的要死,说这明明是老虎怎么你们叫他马呢?赵高指鹿为马,他呢 指马为虎。东晋就被这样一批没用的士族给统治着,怎么能指望他们北伐呢?之所以没有被北方少数民族给灭掉,一个原因是北方长期混战,没有一个长期统一的政权,你没看司马炎攻打东吴的时候,还准备了十几年呢,北方可有一个安定的十几年的政权?还有就是长江天堑,少数民族的骑兵可以再平原上驰骋,但是能在长江上面驰骋么?何况北方人不习惯水战,当年曹操不就是吃了这个亏,才把战船都连在一起,结果被别人给火烧赤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晋虽然当大官的都是士族,可他们都是做文官,没那个士族肯做武将的,因为武将要身体好 要去打仗,他们连马都怕还指望他们去打仗,于是一批下层的人民就通过参军,在战场上建立战功来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所以东晋还是有一支能战斗的军队的,要不以后桓温也不可能灭掉成汉,去北伐,后来刘裕还可以摆却月阵,灭掉胡人的一个政权。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东晋才和平了很久,没有被北方的少数民族灭掉。

  当时东晋最出名的士族是王家和谢家,当初东晋建立的时候不是都说王马共天下么,可见王家的势力之大,连皇帝也拿王家没办法,当年王敦就曾经带兵进入过建康杀死了他看不惯的官吏,甚至还想废掉司马睿幸亏王导阻止了。王家在东晋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子。 当年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於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於300年来江南吴地、江南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年-307年)。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乂杀山东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迁居山阴(绍兴),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的夫人在江南洛社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王旷的弟弟王廙当了侄儿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王廙文武的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

  王羲之童年时代,常随母亲从乡下到无锡城里看望堂伯父王导,深受王导宠爱。309年,王旷率军北上、驰援并州,全军覆没,被刘聪俘虏。王羲之在无锡家中学习父亲《笔论》,书法大有长进。并随母常去建邺走亲访友。316年,小有名气的王羲之作客尚书左仆射周顗(269年-322年)家,宴席上周顗面对四坐赠牛心于羲之。316年司马邺出降匈奴,西晋亡。317年,刘聪杀司马邺,在建邺,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称东晋,拜王导为右军将军兼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318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拜王导丞相,封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优愤而亡,终年47岁。这年王敦(王羲之的另一个堂伯)攻建康,杀周顗。征西将军庚亮因见王羲之《答家兄书》,叹服之极,并与羲之书云:“……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并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行前,上疏朝廷,称羲之贵有鉴裁。不久王羲之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离开无锡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却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杀。不能上任,愤怒之余,游历庐山之后就返家,并辞官,此年,王敦谋反,攻建康,后病亡。

  公元326年,王羲之在乡下家中闲居习字,经母亲劝说去建康探亲,临时寄居在乌衣巷王导家中。成帝即位,即成和元年,拜王导为司徒。车骑将军郗鉴领徐州刺史驻守京口(镇江),此时刚平定王敦之乱不久,出于政治原因,与王导拉关系,实行王郗联姻,派家丁上门求婿,步入东厢,发生《坦腹东床》的故事。太尉郗鉴想把女儿嫁给王羲之,于是派人向王羲之伯父王导求亲。王导领来人到东厢房去看,只有王羲之独自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来人回去向郗鉴汇报说东床袒腹的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

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