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里弄
天气越来越冷,老吴江人纷纷翻出他们的取暖神器。热水袋、电热毯、暖手宝?都不是,他们最爱的还是那只已被磨得锃亮的铜汤婆子。这个长得像地雷一样的物件,90后也许听说过没用过,00后可能都没听说过,充满热水后盖紧,没一会儿就热得发烫,套上专门的袋子捂在怀里别提多暖和!每到冬天,他们非要捂着一个这样的汤婆子,才觉得舒心稳妥。 汤婆子的名称既科学又文学。“汤”在古汉语中指热水,恰好又是姓氏;婆子叫着温暖,塞进被窝还多一份感情。吴地方言里会把“婆子”说成“捂子”,捂子捂子,捂着它能早点捂出个大胖小子。汤婆子至少在宋代就流行了,大文豪黄庭坚写过《戏咏暖足瓶》两首,其一写道:“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汤婆子过去是大户人家的必备,贫困的人家一般都用盐水瓶。一只500毫升的盐水瓶,只能装下半热水瓶水,到了后半夜就没了温度。而换成汤婆子,那保温性能可就天壤之别了,里面的水第二天还是暖暖的,可以倒出来洗脸。 小小的一个汤婆子,曾经是吴江人陪嫁传代的一件家当,多为金属制,铜制为上,锡制次之。汤婆子外形有两类,一类为圆形,另一类为椭圆形。一般来说椭圆形贵重些,因为手工制作的产品圆形容易做,椭圆形难做,加之使用时椭圆形易裹易放,显得高档一些。尤其铜制的,使用久了,会发出一种幽幽地宝光,俗称包浆。 做一个汤婆子要经过熔铜(锡)、浇模、焊接等好几道工序,质量好的汤婆子表面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解放后橡胶工业发展起来,汤婆子逐渐被热水袋等取暖产品所取代。 如今虽有热水袋、电热毯、空调、地暖、取暖器等各种取暖设备,要什么有什么,但上点岁数的老人还是喜欢用汤婆子,用现在的话说,既环保,保温时间又长,还不容易引发安全问题。近年来,中国兴起怀旧风潮,传统的“汤婆子”重现市场,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一些年轻人重新把汤婆子作为喜庆吉祥的“洞房饰品”,有些走怀旧风的年轻人,也喜欢捧着个小汤婆子焐手,这让传统的汤婆子又紧俏了起来。 这个冬天,你也去觅一个这样的汤婆子暖暖身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