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观的大山深处 从榆次骑行到下黄彩,在张坪到长凝的山中,有个村子叫鱼儿池。它地处榆次东南二三十公里的地方,在涂河南岸丘陵沟壑区,东临南蔺郊,东南毗庄子乡张坪村,西南连庄子乡神头村,北接相立、辉举村,是长凝的一个自然村,附属村。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榆次本地人,由于生活在城区,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个村子,而且听名字就让人疑惑:明明是在大山里,怎么会叫鱼儿池呢?而且据说现在这个村子没有一户人家,是真正的无人村。 我第一次听说无人村,还是因为一次骑行。经常去山里骑行,贪图的只是幽静里的清气。我喜欢大山中的宁静,行进在山中,除我之外阒无人影,有种大山属于我的感觉。榆次大山深处曾有个村子全国闻名----知青第一村杜家山,那是因为蔡立坚----知青插队第一人。当年知识青年插队落户,17岁的她,一腔热血要建设杜家山,从此,寂静的杜家山先后有一百多名知青来到这里,奉献了她们的青春,也拉开了上山下乡的序幕。她成了全国知青的榜样,因而大山深处的杜家山也就闻名遐迩了。 前几年骑行,曾有三次随骑行俱乐部伙伴们去杜家山,无奈每次到达黄彩天下谷就听说那边路不通了,进不去。不知道是途中的哪个村庄在修路还是什么原因,因而也就没有去成。听说当时那个村就有一户人家了,还是老俩口。去年有人骑摩托车上去过,回来说一户人家也没有了。不知道最后的这一户人家是去世了,还是搬走了。总之,杜家山,曾经全国闻名,现在成了真正的无人村。由于没有去过,这无人村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概念,村子里什么样儿,不知道。杜家山成为无人村,成了一段历史,就像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一个离我好遥远的梦幻。 但当四月下旬,我们二人从大山中的路上一路上坡下坡七拐八绕到达鱼儿池时,眼前的景像真的让我有点吃惊,平生第一次见到了一个死一般寂静的村庄。我上学之前在农村奶奶家长大,曾经,乡村暮色中野烧枯秸的烟香让人亲切,令人销魂;后来生活在城市,曾经,郊区阳光下枯秸燃烧的烟尘污染空气,久禁不止,令政府世人苦不堪言。但此时此刻,多么盼望田野中燃起一股轻烟,可以让人感受这大山深处里依然存在的生命! 由南坡北望鱼儿池 由南北望鱼儿池 站在村子的南面山坡上,望着北面村子里有新有旧的房屋院落,心中感慨万千。“新的建筑不说话,旧的建筑会说话”。村中的房屋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有很新的砖瓦排房,空荡荡的院落平展展的,似乎不久还有人住过;有很旧的石头窑,一看就有古代的质感,不知有多少故事隐藏其中;还有破旧的土坯房小院落,已荒败的像千年的遗迹;还有一处院落,大门飞檐斗拱,可想当年的富贵荣华,走近看看,梁上的彩绘依稀可见,门前的石头台阶像是被万人踩踏,磨损风化的不堪重负,低沉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此时,正值中午,太阳当空,万里无云。大山中万籁俱寂,全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只狗,更没有一只鸡,甚至不见一只鸟。除了耳边听到的微风,似乎极幽极微的有些什么声音,让人感到不是通俗的那种静。看着整村或新或旧的房屋,满目尽是浓浓淡淡的伧俗韵事。这些房屋,本可“开门见山”,但现在,好多房屋门窗大开,有的干脆没有了门窗,不用开门就“见山”了。木心说过:现代比古代寂寞得多了。这句话似在这里才更应景。出了村庄,远眺鱼儿池,只有山头上飘着的一面小小的红旗,能让人酸楚地感到这里曾经有过的人烟。真是世事变迁,物是人非啊! 曾经气派的大门 曾经气派的大门 门前风化的石阶 窑洞 破败的房屋 石头房屋 远眺山上的红旗 我不禁想,穿越几百年时光,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深山村落? 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据《榆次农村简志》记载,相传距今约300年前,相立村成姓家的一名16岁小伙到南山放羊,中午常有本村未婚姑娘给他送饭,一天中午过后,天气骤变,乌云遮天,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过后,涂河大发,将两个青年男女和羊群隔在了河的南岸,无法回到村里。于是他们就赶着羊群沿半山腰向南行进,一直走到南山的石门里(相立村向南遥望所看到的梯田处)时,望见石门后边的转弯处竟然呈现出一片地肥草美的洼地,这正是羊儿食草的天堂。俯视这片洼地时发现其形像就似乎一条肥美的鱼儿,在洼我地的山根处还有一个不大却显碧绿的山泉水塘,池塘里还有野生的鱼儿游动着。真好啊,有水,有田,有草,这正是生存的好地方。于是在连绵阴雨的情况下,这对年轻男女就在这水池边的崖沿底下住了下来。两天过后,雨停了,天晴了,涂河水落下去了。这位成姓年轻小伙返回村里带了农具等生活用品,再次来到了这石门洼地处挖窑造穴,长期居住下来,并把池塘深挖成井,开始开荒、种地、放牧、养殖,繁衍生息。后来被相立村称为小庄儿村,属相立的一个附属村庄。直到清末民初年间,外来户增多,成、麻二姓成为本村的主户,村幽山静,生活实足,极像世外桃园,渐渐由官方单列此村,因地缘关系,和老祖上相传的地形说法,就将本村取名为鱼儿池村了。 梯田 世外桃源 20世纪60年代末,村里修建了盘山大路;20世纪70年代,村民大量栽植果树,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好,含糖量高,是当时社员分红较高的村庄之一;1982年村里通电,1985年建成长6公里宽4.5米的盘山公路;20世纪90年代村里通了自来水。 远古的辉煌褪了色彩,昔日的兴盛归于沉寂。不少曾经的繁华富饶之地,成为困顿、冲突和危机的代名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