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经验的原则

 凡人sypls 2019-02-12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经验”是一个关键词。

什么是经验呢?

什么是经验呢?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通俗点说,经验就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认识或技能。

杜威所说的“经验”与此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在杜威看来,经验“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能经验的过程”。换句话说,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现在有不少工作,既可以通过机器去做,也可以通过人来完成。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呢?机器将这件事情做上一千遍、一万遍,总是拷贝不走样的,它只能重复过去,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但人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在一次次重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提炼出经验来。经验是去芜存菁之后真正宝贵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得到的一切,谁都拿不走。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这个例子就是说,手指被灼伤不是一种经验,而意识到手指被灼伤是由于伸手指这个动作导致的就是一种经验了。经验就是把一个行动和该行动的结果联系起来,人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具体生活中的某个意义。

泰勒在建构自己的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充分研究并吸纳了杜威的教育主张,构建起由“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四个核心问题所组成的“泰勒原理”,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基础。

泰勒对学习经验是这样定义的:“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你看,这样的定义与杜威对经验的定义几乎没有什么差异。泰勒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比如说在同一课堂中,老师正在讲解某一问题,其中的一个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在关注教师讲解的同时,还在联系自己平时对这个问题的积累,做有深度的思考;另一个同学则在关心着即将开始的一场球赛,牵挂着自己喜爱的球队是否能够取得胜利。显然,虽然这两个同学都在同一节课堂上听同一个老师的授课,但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同的经验。

从经验的定义不难看出,学习有赖于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如果环境中的某种特征能够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就会对这个特征产生反应,并因此而引发学习经验。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通过营造环境、构建环境,来激发所期望的学生反应。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种种兴趣和背景有所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判断自己所创设的情境是否能引发所期待的学生反应。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方法,就是通过对所创设的情境的控制来实现的。

正如前面所说,同一个情境不同的学生可能产生各不相同的学习经验,教师对此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材施教的关键,就是首先发现班级里不同学生的特质,并给不同特质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让他们通过不同的学习路径来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这项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但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实时学习记录和分析系统的建立,对学生的了解越来越精准了,个性化创设学习情境也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经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过程。人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不断积累的、不断提升的学习经验,才变得越来越有智慧的。

既然学习经验如此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在创设学习情境、选择学习经验方面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泰勒提出了如下五条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

第一,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学生必须有这种经验:它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举例来说,如果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有“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这一目标,那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你就要给学生提供广泛阅读的时空,让他们的广泛阅读成为现实。如果数学课提出“体会数据中隐藏的信息”的教学目标,那就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根据数据提取信息的过程,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数据背后更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的满足感。例如,通过广泛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不仅要给学生创设广泛阅读的时空吗,还要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满足。在落实“体会数据中隐藏的信息”这一教学目标时,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各种数据和图表,知道最大值、最小值、增减变化等基本信息,还能够让学生司空见惯的日常数据中发现自己未曾想过的信息,体会数据分析的奥妙与价值,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维果斯基有一个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人的学习存在着两个水平,一个是现在水平,就是不需要教师的教根据自己所具备的学习经验就可以理解的水平;一个是潜在水平,超出这个水平时教师即使创设相关情境、提供学习经验,学生也很难理解。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是学习经验能够引起相应期望的反应的范围。泰勒的这一原则和维果斯基的理论是一致的。

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条条道路通罗马,实现某一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可以选择的教学经验是多样化的。就拿阅读这件事情来说,有的人自己默读学习,就会有很多的收获;有的人只有将文字朗读出来,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还有的人在听别人朗读的过程中理解的更好。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学生,他们在达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学习经验可能也是不同的,教学中如果仅提供单一的学习经验,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可能就很难产生所期待的反应。

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每一种学习经验虽然指向的是某一个教学目标,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同时会有多个效果出现。比方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这一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会对他的阅读品味等产生潜在的影响,或不定还会因此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呢。从积极的方面看,这有利于我们整合教育目标,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从消极的方面看,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稍有不慎,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反复推敲、慎之又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