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纯得知各路援军相继受挫,并没有灰心丧气,鼓励军民说:“金人虽然已经到了城下,却无所作为。太原自古雄藩,城坚粮足,兼之兵勇,我们且静观其变,等金人粮尽气失,将骄兵惰,而我们援兵一到,便可以内外相应,使胡骑匹马不归,上报效国家,下保汝等血属!” 众人同仇敌忾,士气高涨。史因此赞:“若数十万坐守危城无有异心,孝纯之力也。” 现在的太原城周长不过十一里,只有四座城门,远没有当年规模(宋之前的太原城周长四十二里,共开二十四道城门)。为了加强城防,张孝纯带领军民在太原土城之内,又筑重城,土城之外,挖掘战壕。百姓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皆发给武器,分派地段,昼夜守城。城中存粮实行军事管制,不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供应。 完颜宗翰轮番攻城,动用了攻城必备的云梯、偏桥、抛石车等大型武器,均被太原军民击退。 强攻不能凑效,完颜宗翰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看到太原城小,便采取了围困之法,在城外构筑工事,用鹿角连营,称“锁城法”,将太原城团团围住,断绝了与城外的任何联系。 完颜宗翰想,用不着几天,城内就会集体崩溃,主动开城投降了。 然而,他错了,他将太原围起来整整攻打了两个多月,太原城依然迄立不倒。 按照原先的战略部署,他的西路军不仅要与完颜宗望的东路军会师合攻汴京,还要彻底击溃堪与金军抗衡的宋朝西北劲旅,攻取洛阳,以防宋朝政府从西路入蜀。 不能因为一座小小的太原城影响到整个战局。 完颜宗翰只得留下部将银术可继续围困,自己则率军绕道疾驰南下。 那边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却等不及了,在粮草不济的情况下,接受了赵桓的求和,引军北返。 完颜宗望告诉完颜宗翰:太原已经不必再攻了,和议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太原、中山、河间三府已经划归大金国,从和议书签字那一刻起,法律已经生效,太原已是大金国国土。 真是太好了! 完颜宗望派人押着赵桓派来的使臣路允迪回到城下,让他进城传达割让太原的诏书。 路允迪进入了城里,看到的是一张张写满了悲愤的脸孔。 太原军民断然拒绝了接受这份屈辱的圣旨。 张孝纯等人大义凛然地说道:“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太原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臣民,太原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 城上军民一个个手握兵器,怒视路允迪。 路允迪羞愧满面,缒城而下。 完颜宗翰进军到了山西泽州,在完颜宗望的劝告下返回了大同。 负责围城的银术可虽恼羞成怒,却又无计可施,只得把满腔怒气发泄在太原外围的州县上,先后攻取了文水、西都谷、祁县、太谷、盂县等,并连接击败了救援太原的宋军地方部队樊夔、施诜、高丰部。 割让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太原三镇的行为导致整个大宋国内沸反盈天,人们对朝政的抨击越来越猛烈,大有掀翻天的势头。 所谓“凡君天下者,得河北则得天下矣,失河北则失夫下矣。凡有国者,得河北则其国兴,失河北则其国弱。” 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赵桓重新认识到了太原三镇作为“国之屏蔽”的重要性,而太原军民在保卫战中所显示出来的抗击能力也让他对抗战有了信心,认为金兵也不过如此。 他决定撕毁和议书,用武力确保三镇不失,加封三镇官员职位,褒奖他们守城之功。 赵桓起用老将种师道为河南、河北宣抚使,命他率兵屯驻于滑州(今河南滑县);任姚平仲的叔父姚古为河东制置使率兵六万驰援太原;命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为河东制置副使,率兵九万追击宗望军队,增援中山、河间等郡。接着,又罢免了主和的李邦彦、李梲、郑望之这些主和大臣的职位,任命主张抗战的徐处仁为太宰,任命许翰为同知枢密院事。 下诏称:“祖宗之地,尺寸不能与人,陵寝所在,誓当固守,朕不忍心陷三镇二十州民而贪片刻之欢。”慷慨陈词,矢志要和金人死磕到底。 时近五月,天气渐热,金人耐寒不耐热,不但完颜宗翰已回西京云中(今山西大同)避暑,完颜宗望也领着队伍赶到燕京度假了。 姚古旗开得胜,首先收复了隆德府(今山西长治)。 种师中也在河北收复了许多失地,驻军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赵桓大为兴奋,勒令种师中火速从河北井陉关(太行八个山口的第五个)穿越太行山西进,姚古和张孝纯的儿子张灏分别从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和汾州(今山西汾阳)北上,三军互为犄角,共解太原之围。 种师中遂由井陉进入平定军(今山西平定东南),沿途收复了寿阳、榆次等地,但姚古、张灏两军未能跟上策应,只好半途而返,回师真定府。 督战的是刚刚上任的同知枢密院事许翰,此人对待抗金的态度……呃,怎么说呢? 之前种师道被解兵权,他就向赵桓劝谏,说种师道是名将,沈毅有谋,不能解兵柄。赵桓推辞说种师道年事已高,难当大用,他立刻反驳道说:“秦始皇认为王翦太老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不嫌赵充国老而最终成就金城之功。自吕公太望以来,以老将建功者,不计其数。种师道智力未衰,虽老,可用也。” 由此不难看出,他的抗战态度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阻碍到抗金战争的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