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讲义(第40讲)

 凌云悟道 2019-02-13

教学内容:解读《系辞传》下卷7-12章;《系辞传》解读小结。

教学目的和要求:熟悉《系辞传》下卷7-12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系辞传》下卷7-12章的原文解读。

一、《系辞传》下卷7-12章解读

第七章

【原文】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译文】

周易的兴起大概是在商周所处的中古时代吧,周易的作者大概有很深的忧患意识吧,因此周易中时时充满忧患意识,处处注重道德修养。

孔圣人一生克己复礼,以恢复周礼人人为善为己任,因此将周易中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加以总结归纳,因为涉及到九个卦,分三段层层递进陈述,故后人称之为三陈九卦三陈九德

第一陈是依据卦像论述卦德。履卦是循理而行,是德建立的基础,故称履,德之基也”。谦卦是君子建功立业的必要手段,有柄可持,故称谦,德之柄也。复卦是复归天地本心,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本源,故称复,德之本也。恒卦是说君子立身于风雷震荡之世,要不改遵循天道的立身之则,恒,德之固也。损卦是讲要加强道德修养,自损其不善,戒止忿懑之气,杜绝贪嗜之欲,故称损,德之修也。益卦是说从正面增进道德修养,多多益善,故称益,德之裕也。困卦是说君子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坚持崇高的志向,患难见真情烈火炼真金,困境正好能辨别验证君子的道德高低,故称困,德之辨也。井卦是把甘甜的泉水比作纯洁的道德,水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称井,德之地也。巽卦是说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说道德的标准,既要符合民情风俗,也不能触犯国家法律规章,所以孔圣人说巽,德之制也,以此标准而制定。

第二是论述九个卦的作用和好处。履礼而行可以和谐人际关系,礼多人不怪,不打上门之客,所以能安全行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故称履,和而至。谦恭自处,越是谦虚低调越能赢得众人的尊敬,反而光芒四射光照天下,故称谦,尊而光。复归天地本源,就能五蕴皆空心境空明,连极微妙的是非善恶都能辨别出来,故称复,小而辨于物,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要巩固自己的德行,就要不受外界杂乱尘世的干扰和诱惑,持之以恒有时非常枯燥乏味,坚持原则也会失去亲朋好友的理解而孤单,不可因此打退堂鼓心生厌倦,故称恒,杂而不厌。减损欲望,减损自己的毛病缺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痛苦和困难的,但只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尝到了甜头之后再做就很容易了,故称损,先难而后易。增益品德可以长久充裕而不必设置上限,益卦是讲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但是用在道德增益上,则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艺多不压身,德高不怕溢,故称益,长裕而不设。困穷之时可以磨练意志,穷且益坚,困则变,变则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故称困,穷而通。改邑不改井,既指井外的人世间,也指井水潺潺流迁,井不动而井水源源不断畅流不息,比喻有德之人居其所而施惠于人,不管外界的世俗如何变迁也不改施德于人的行为,故称井,居其所而迁。巽之法令风俗合情合理,相称于万物之宜,而巽顺不露痕迹,故称巽,称而隐

第三是说论述九卦之德的重点所在。履卦是教人以礼的实践为基础,而和顺地去行事,是为履以和行。谦卦是教人以礼自制,使性行巽顺,是为谦以制礼。复卦是教人反求诸己,回复自然本性,是为复以自知。恒卦是教人始终不二,坚定德行,是为恒以一德。损卦是教人摒除私欲,以修德远害,是为损以远害。益卦是教人损上益下,增兴福利,是为益以兴利。困卦是教人艰苦奋斗到底,不怨天不尤人,是为困以寡怨。井卦是教人辨识义理的来源,是为井以辨义。巽卦是教人顺合时宜,道德规范要与时俱进,不可一成不变,是为巽以行权

【解读】

西周是商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居住在偏远的陕西岐山一带,其思想文化也处于华夏文明主圈之外,国力弱小不受重视,周人在建国之初,就开始励精图治养精蓄锐,怀有远大的志向和雄心。商朝注重神灵祭祀鬼神,自称是的后代,周人想要夺得天下取而代之,必须师出有名,打什么旗号呢?他们想到了,这样周人就可以自称为天子,替天行道名正言顺。周族一代代先贤哲人慢慢就形成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传到周文王这里已经十分成熟了,故文王能在被囚羑里的短短七年时间里,就总结前人的易经,加上周人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周易》这一整套完备系统的政治理论。道德道德指的是天道地德,乾天之道赋予万物成为万物之德,道德必须崇高才能作为天之长子,所以周人非常看重道德修养。

夺取天下之前,西周是一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要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文王之前的策略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文王死后,商纣王残暴无德天怒人怨,再加上商纣王连年东征国力衰败,主力军又不在国内,趁此大好良机,周武王聚合八百诸侯,用了短短十几天时间就灭了强大的商朝,胜利来得太快也太容易了。文王的第四子也就是伟大的周公目睹了事情的前前后后,他觉得如此强大的商朝都能土崩瓦解,那么我们周人何德何能,能保证不被别人推翻吗?如何保持长治久安是摆在周公面前的一大难题。文王和周公都有忧患意识,所以我们能在文王的卦辞和周公的爻辞中,处处可见忧患之辞,还能看到道德修养。

孔圣人所选的九个卦是按照六十四卦的顺序而来的,既符合万物发展规律,也符合道德修养的坎坷过程,履卦第10,谦卦第15,复卦第24,恒卦第32,损卦第41,益卦第42,困卦第47,井卦第48,巽卦第57

履卦是周易的第10卦,大象传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上一卦是小畜卦,在小畜卦中君子畜积了贤明的文德变得文质彬彬,接下来要出山实践行走于社会了,所以孔圣人说履,德之基也,履卦是德建立的基础。

谦卦是周易的第15卦,大象传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甘处大地之下,谦居万民之下,这样才能得到天地神灵的护佑,获得万民的尊重和敬爱,这是君子建功立业的必要手段,所以孔圣人说谦,德之柄也

复卦是周易的第24卦,复卦的前面是贲卦和剥卦,文过饰非就要剥尽外表的虚华,还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应到人身上,纯真善良的天性受到社会尘俗的侵染,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本真,就要去复归天地本心,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本源,所以孔圣人说复,德之本也

恒卦是周易的第32卦,上震雷下巽风是恒卦的卦象,雷风都好动,君子由此领悟既要立身于风雷震荡之世,还要不改遵循天道的立身之则。所以孔圣人说恒,德之固也,是说要巩固道德不为外界所动。

损卦是周易的第41卦,大象传曰君子以惩忿窒欲,山下有泽,山越高则显得泽越低,反之亦然,这是损卦展现的现象。君子由此领悟要加强道德修养,自损其不善,戒止忿懑之气,杜绝贪嗜之欲,这样既能防止上层贪得无厌,也能消解下层的怨气。前面讲了道德的基础、实践、本源充实和恒定,现在讲道德的修养,是从反面来说的,减少欲望和本身的坏毛病,也是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曾国藩认为忿为阳恶,欲为阴恶,忿如山之高,欲似泽之深,人对财富的追求有时像震雷一样急不可耐,必须像山一样有所止境,人的欲望像湖泽一样深不见底,必须加以遏制。老子《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惩治自我的忿躁之心,窒息自我的贪婪之欲,从调节自我的心态入手,恢复自然无为的状态,才能正确地奉行损道。所以孔圣人说损,德之修也,是讲修养道德的方法。

益卦是周易的第42卦,大象传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损是损疾,益是增益,损是惩忿窒欲,益是见贤思迁,先损后益,是从正面增进道德修养,所以孔圣人说益,德之裕也

困卦是周易的第47卦,大象传曰君子以致命遂志,泽里水干涸了是困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处困之时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坚持实现崇高的志向。俗话说患难见真情,烈火炼真金,困境正好能辨别验证出君子的道德高低,所以孔圣人说困,德之辨也

井卦是周易的第48卦,大象传曰君子以劳民劝相,彖传说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甘甜的泉水比作纯洁的道德,水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井水的作用是养育圣贤养育万民,就像用道德来教化万民。井卦既是道德的源泉,又象征道德有了用武之地,所以孔圣人说井,德之地也

巽卦是周易的第57卦,大象传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巽为风为股为跟随,两风相随,故称随风,上行下效。君子观此卦象,应当像和煦的微风那样,为人师表实行德治,发布政令推行政事。巽为风,既代表国家规章法令,又象征社会风俗,这是说道德的标准,既要符合民情风俗,也不能触犯国家法律规章,所以孔圣人说巽,德之制也,以此标准而制定。

第八章

【原文】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译文】

周易这部书,是一部经世致用的学问,每个人都能用得到,不要觉得与自己无关而疏远它,而要去亲近它并不断去实践它,故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周易是讲天地阴阳变化之道的,日出月没寒来暑往,万事万物的变迁一刻也不曾停顿,因此它论述的道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故称为道也屡迁

具体来说,这种变动是通过一个卦的卦形和六个爻来体现的,阴爻阳爻周流于六个爻位之间,从上位降至下位,由下位升到上位,上下没有经常不变的爻位。阳刚阴柔也在互相影响变化,是为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在这一卦是这个意思,到了另一卦的解释又不同,所以不可固执地把它看成是一种典常和纲要,唯有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它才能适应它,故称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周易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管是出还是入行为都要符合法度,无论是出外还是处内都要谨慎戒惧,又能洞察预见到忧患所在,并明了其产生的原因。这样即使没有老师教也能无师自通,没有保护人也能逢凶化吉,就如同父母时刻在身边关怀呵护,故称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初学者首先要认真学习周易的卦辞爻辞,从中可以揣摩揆度易道的基本原则,把握它的大方向,是为初率其辞而揆其方。不断地参悟消化并活学活用,就像不吃饭你如何知道它的味道,不去应用你如何体会出易道的妙处,反复磨练就会逐渐进入学易的高级阶段,进而掌握易道归纳出的恒常规律和法则,达到神而明之默而成之的境界,故称既有典常

周易的宗旨是借天道说人事,归根结底是为人所用的,如果没有人的加入,或者人的功夫没下到,那么天地大道岂不是在白白运行,周易所蕴含的大道理也就得不到施行了,故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解读】

本章讲述如何去看待和学习周易,首先,要去亲近它,不要认为周易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天书而远离它。其次,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周易的变化是通过六爻来体现的。第三,初学者要先从具体的卦辞爻辞着手,如果连原文都读不通顺,怎么谈得上去理解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慢慢地去参悟,不断地去实践,就会踏入易学的大门。

第九章

【原文】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译文】

《周易》这部书,是追原探求万事万物的始终,以此寻找其本质规律的一本书。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包括万事万物的要素。一卦分为六爻,六爻刚柔相杂在一起,是代表了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把一个卦看成是大的天时,六爻的位置刚柔本性就代表地利人和,也就是象征特定之之下的象,便可以决定吉凶了。

初爻是很难了解它的涵义的,因初爻为开始,卦的形体尚未形成。而上爻为卦末,全卦形体已经具备了,涵义自然毕露,容易领会了。圣人在拟测而系初爻的文辞时较为困难。等到初爻的文辞已定,则顺此立二三四五及上爻的文辞,顺爻位的次序,由下而上,全卦六爻的文辞就逐渐形成,到了上爻,不过是卦义的总结而已。至于阴阳杂陈,揆述阴阳的德性,辨别是非,不是初爻和上爻二者所能概括的,必须加上二、三、四、五这四个中爻,互相审度观察,它的涵义才能完备而无遗。

啊!探求存亡吉凶的大要,只要从六爻中推求,虽平居在家,也可得知道了。聪明贤达的人看看卦辞彖辞爻辞,则卦义多半可知了。

六爻中的第二爻与第四爻,都处于阴位,同属于阴柔的性质,它们的功用相同而位置不同,因此他们时位的善恶也有不同。二居下卦中爻,远应五之尊位,不为君王所疑,做事易奏效,且初出茅庐,故得到赞赏较多。四居上卦之下,接近五的君位,虽旦夕侍在君侧,但言行必须谨慎,伴君如伴虎,再加上是新人高层阶段,乌鸦变成了凤凰,平民刚跻身上层社会,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受到排挤,动辄得咎,惶恐不安,故常处在危机之中。从生活常识来看,柔顺之人自立不易,需亲附于他人,所以不利于远行,只要能够求得没有咎害便阿弥陀佛了。用柔之道,要使柔顺居中,不失中庸之道,方能有利。像六二以阴居阴位,处内卦之中,多能获得吉利。

六爻中的第三爻与第五爻,都处阳位,三与五互成一卦,它们的功用相同而位置不同。三居下卦之极,在臣下之位,从生活常识和人情世故来看,在基层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经危害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受到打压陷害,故多凶害。五居上卦之中,位君上之位,象征高明中正,众星拱照,故多功。这是爻位等次有尊卑贵贱之差异的关系。

但这并不是说,柔爻必定危殆,阳爻一定优胜,也不代表柔位不好,阳位一定就好,这要看具体的卦时和卦象,如果是顺畅光明之世,阳刚君子要奋力而为,如果小人当道君王残暴,阳刚君子就要适时隐避明哲保身。

【解读】

本章讲述如何去看待六爻的吉凶。阐述一卦分为六爻,六爻刚柔相杂在一起,是代表了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把一个卦看成是大的天时,六爻的位置刚柔本性就代表地利人和 六爻中,“二多誉,三多凶,四多惧,五多功” 爻的刚柔、是否当位和吉凶,要看具体的卦时和卦象。

第十章

【原文】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译文】

《周易》这部书,凡天道人道地道,无所不包,可谓广大完备。五上为天位,初二为地位,三四是人位。天有昼夜,地有水陆,人有男女,所以爻位也分阴阳。二三得六,六爻而成一卦。

《周易》之道,变动不居,而周流于六位之间的奇偶两画,称之为爻。爻有刚柔大小远近贵贱的等次,好像物类的不齐,所以称乾为阳,称坤为阴物,阴阳两物交相错杂,似青黄两色混合,纹理清楚,所以称为文。各卦各爻,阴阳参杂,时位有不当,产生矛盾,于是吉凶之象就产生了。

【解读】

本章讲述周易的三材之道和六爻的阴阳属性。

第十一章

【原文】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译文】

《周易》的兴盛,大概在商代的末期,周文王德业方盛的时期吧?当是讲文王和商纣王时代的事情吧?所以他撰系的文辞皆含有警戒畏惧之意,常常居安思危,戒慎恐惧,必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反之,得意忘形骄傲自恃,虽处安定局势必遭致倾覆。沉溺安逸懈怠的,就使他倾覆。周易的道理是如此广大,所有事物都不能违背此原则,时时戒惧始终不懈,其宗旨是不犯错不后悔,这就是易学的大道理。

【解读】

本章讲述周易的兴盛于商代的末期,周文王撰系的文辞皆含有警戒畏惧之意,常常居安思危,戒慎恐惧,必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第十二章

【原文】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

乾为天下之至健,坤为天下之至顺,刚健者自强不息因而常遇到危险,柔顺者厚德载物因此常遭遇阻碍,刚柔兼济恰到好处方能清醒面对并克服各种险阻。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能游刃有余,乐天知命,消除所有人的忧虑,断定天下吉凶,进而成就天下勤勉不息的事业。

无论天地阴阳如何变化,人类都能从容以待,可以转危为安吉祥呈现,可以观象制器以利万民,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而趋吉避凶。天尊居上,地卑处下,天地间万事万物,皆有它一定的法则和位置,圣人仿效之,演变成《周易》的象理,使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以成就参赞造化的功能。普通百姓参照周易的道理,在做事之前先谋于贤士,同时又卜筮于鬼神,以谋求吉凶的征兆,能如是而作也就能参透天地的玄机了。

八卦以卦象告诉人们自然万物现象,卦辞爻辞用语言声情并茂劝戒人们,阳刚阴柔相互参杂,就显现出吉凶之象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刚柔两爻的变动,是为使事物趋于有利的;吉凶的推迁,是随着情理而定的;处世合情合理,则得吉,反之,违背人情常理,则陷入凶害。所以贪爱和憎恶两种不同的情感,互相交攻必有得失,于是有吉凶的产生。爻位之间,有远有近,互相感应,不得其道而任意远近相取的话,就会有悔恨困吝的事情随之产生了。事有真假虚伪,若以实情相感应则利益源源而来,若以虚伪相感应则祸害应运而生,今以实情和虚伪相感应,格格不入利害的冲突便产生了。易理的情况,是使两相接近事物能互相交感以生利,若近而不相交感不相协调,必有乖违的灾害,产生凶险的事情,甚至有自外来的伤害而蒙受后悔和困吝。

将要背叛的人,说话时神色定有惭愧的表情。心中有疑惑的人,因心神不定,故说话毫无系统支吾其辞,就像分散的树枝那样没有主干主题。有修养的善良之人,心有定性问心无愧,所以说话简短干脆没有废话。浮躁之人心思太多,就像喝醉酒之后滔滔不绝。想要诬陷忠良之人,因为心里有鬼,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目光游离闪烁其词。失去道德操守,或者没有完成本职工作之人,觉得理亏,理屈词穷。

【解读】

乾坤易简之德是周易阴阳哲学的核心,乾为天下之至健,坤为天下之至顺,刚健者自强不息因而常遇到危险,柔顺者厚德载物因此常遭遇阻碍,刚柔兼济恰到好处方能清醒面对并克服各种险阻。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能游刃有余,乐天知命,消除所有人的忧虑,断定天下吉凶,进而成就天下勤勉不息的事业。

所以无论天地阴阳如何变化,人类都能从容以待,可以转危为安吉祥呈现,可以观象制器以利万民,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而趋吉避凶。孔圣人论述一卦六爻刚柔杂居而产生吉凶悔吝不同的后果,给人以行为上的指导。八卦以卦象告诉人们自然万物现象,卦辞爻辞用语言声情并茂劝戒人们,阳刚阴柔相互参杂,就显现出吉凶之象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刚柔两爻的变动,是为使事物趋于有利的;吉凶的推迁,是随着情理而定的;处世合情合理,则得吉,反之,违背人情常理,则陷入凶害。

孔圣人从与他人言辞交往的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此准确把握人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圣人之情见乎辞系辞焉以尽其言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孔子的语言语气背后隐藏着微妙的深意,继而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交往中的情态做比喻。

周易中的爻辞,有的爻辞极短,直接判断吉、凶无咎,没有废话,因为心直口快,一目了然。有的辞语比较多,比如睽卦六三爻和上九爻的爻辞,曲折复杂,心中有愧,话不能一下子说清楚,事情也不能那么快就化睽为合,多么艰难啊。周易中的用词非常丰富多彩,以此展现出不同人不同场合的不同作为和反应表情,除了常用的还有很多,总结如下:

表示积极的动作行为的,有戒,诫,惕,忧,疑,辨,辩,疚,恤,羞,安,慎,惧,艰,敬,辟,退,损,忌,变,恻,顺,从,信,惊,恐,畏,进退,恭,哀,忏,惭,情,戚等。

代表积极上进改过的结果,有喜,庆,笑,得愿,利,得,荣,禄,亨,佐,佑,祐,长,誉,益,善,富,功,痛快,歌,赏,嘉,福,无尤等。

代表消极不好的动作行为,有乱,犯,击,悖,过,忿,屈,叛,恶,伪,攻,躁,丑等。

导致的恶果,有困,哭,号,号咷,害,亡,穷,死,失,灾,眚,疾,病,弃,离,焚,否,闷,愁,摧,险,罪,陨,丧,不快,泣,戕害,毁折,附决等。

周易如此细致地观察描述万事万物和人的情形,就是模拟世间万物的繁杂多样,人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样子,以此为鉴,改过自新。

二、《系辞传》解读小结

《系辞传》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必读之篇。系辞传是易传十篇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它是我国古中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文中看不到的内涵。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全面综述了周易的大义,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详细阐述周易,探讨了周易的起源,揭示了经文的含义和性质作用,尤其对蕴含的哲理作了高度概括,还具体讲解了远古占筮的方法。让我们领会到周易“观象系辞”的架构。

《系辞传》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为系属之义。为《周易》经文之外全书原理的通论。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动静、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事物;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等观点。认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荡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化生的源泉。提出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宇宙衍生观。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前途。同时又承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永恒性。还阐释八卦来源、占筮方法、圣人四道、乾坤德性和功用、八卦的含义等等。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作用,传中提出的太极、两仪、道、器、神、几、意、象等,作为哲学范畴被后世广泛运用。文中以蓍求卦法成为象数学的重要依据。

 

结束语:

老年大学《易经》讲义40讲的编写和教学实践的需要,促使我重温了《周易本义》,搜集和借鉴了网上的相关文章;退休后重返讲台,与老年学员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使我对《易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领悟。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太和”。“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在当今的世界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冲突。就全球范围而言,有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也有各个地区之间的冲突。就一个国家的内部而言,有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也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一种是立足于斗争,把冲突的双方看成二元对立,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建立单向度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另一种是立足于和谐,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进行双向互动,尽可能地化解矛盾,增强共识,把冲突的双方纳入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之中,使之并行不悖,协调发展。

从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来看,前一种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冲突,而只能使之更加激化,而后一种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周易》的阴阳哲学围绕着太和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立足于和谐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凝聚了丰富的智慧,虽然形成于古代,在现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易经》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大道至简,越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有智慧的东西越简单。大智慧,往往靠内在的魅力吸引人,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形式,因此其外在形态也就简简单单。就像我们的生活,内心丰盈起来,自然也就减少了对物质的追求。当精神的需求大于物质的需求时,整个生活也就变得简单而从容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经》的哲学内核。“易一名而含三义”,即谓易含有变易、不易、简易三层意义。所谓变易是指一阴一阳的变化;所谓不易是指变易中自有不易不理,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所谓简易是指这种易道简单平易,易知易从,并不难以掌握。在这三层含义中,简易之道最为重要。这种简易之道也叫乾坤之道,天地之道。

“变易、不易、简易”也就是说一切的变化都是从变化交互中而来。事物的复杂性就体现在变化与交互之中:变化之中有交互,交互之中有变化。但这些变化又都有一个不变的理,只要掌握了这个不变的理,就能轻松应对一切变化。

今天的人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日常事务繁杂,精神生活困顿。而一缕阳光、一阵清风,反而令人赞叹生活的喜悦。越简单的东西,往往越美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简单的道理贯穿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我们的生活也应遵循简易之道,真正的好生活都是简单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的本意,就在诗酒田园间。 生活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归本真。抱着一颗平常心,以简驭繁,让生活简简单单。

知足,就像人生的一处观景台。舍掉过多的负重,抛开种种过度的欲望,才能发现生命最初的模样,那就是内心的灵动。《易经》的核心智慧,就是知变适变4要素(象、数、理、占),64卦,384爻,无不是简简单单。

是《易经》特有的符号和数量形式,是大千世界的投射。是对”“给以哲学上的阐释,则是象、数、理在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易经》的学问既简单又高深,天地间万物万有的道理便都包藏在里边了。 从古至今,正是这些最简单的东西,演变出千变万化的规律,提示着中国人的言行,裨益着中国人的生活。

一部《周易》,其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其哲学畅达不易、变易、简易的三易,自古以来就对人生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周易》语言精练,深入浅出,其中许多极高明的道理,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明白。要想真正理解《周易》的深意,需要系统学习。

一部《周易》,就像一场生活,简简单单之中蕴藏着无尽的变化,无穷的美丽。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生活越简单,越能听见内心的声音,越能领会到生命的乐趣,越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易经》作为六经之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泉。其中的许多道理,世世代代滋养着国人,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做人做事的准则。简单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持久的。做人简简单单,做事以简驭繁,方能回归本始。 

六十四卦,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64个领域或者说64类现象。当我们遇到人生困惑难以抉择,就可以从《易经》当中找到相应的卦,对照、联想、琢磨,得到重要的启示。

通过研读《易经》,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进而发现问题,总结教训,调整策略,重新选择,打开局面。 读透《易经》,我们的生活、事业、情感、财富,会出现新转机、新局面、新气象。

《易经学思录》是我对易经64卦的学习心得,曾作为论文提交国际易学大会,获得了优秀论文奖,辑入了大会论文集,且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请同学们将自已的学习心得整理成文章,我们共同来丰富、完善这本老年大学的学习文集。

谢谢同学们的聆听!不当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