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家庭教育的重大误区: 一是,家教失去了自我,“唯学校是教”。认为教育就是学校,就是课本,就是分数。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生态。 二是“家教从属论”。在几乎所有教育词典中,把家庭教育都说成“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配合学校,督促他们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家教从属于学校教育,抛弃了家教的主体性、独特属性、独特地位、使命、价值、作用,把学校教育的规律、原则照搬于家庭。 三是,家教市场论。许多社会家教机构组织把家教看作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市场,急功近利行为比比皆是。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反而认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学校永远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学校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为世界服务。” 现实的状况是,我们很多家长太爱孩子,但又太不会爱孩子。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缺乏定力和安定感,焦虑、紧张、慌乱,心浮气躁。 主要表现是:管教过度。 照顾太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孩子溺爱。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造成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低、情商低、适应能力低。小学高年级不会系鞋带、扣子。无法一个人睡觉。内衣自己不洗,被子不叠,衣物乱堆乱放。高中生还不会炒鸡蛋。 关照太多:“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禁止太多:“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 安排太多:以成人意志安排太多辅导学习,导致孩子自主能力欠缺,责任意识淡薄,依赖性过强。 教育方法失当。一个突出表现是唠叨,十个妈妈九个唠叨,一个不唠叨,是因为孩子爸爸唠叨。孩子的一些小事一提再提,翻旧帐,揭疮疤。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有专家说,有些家长采取的是“揉面式教育”。把孩子当做一团可随意揉捏的面团:用手揉,动手;用嘴揉,教训喋喋不休;用眼揉,目不转睛地盯着;还用心揉,对孩子心理施压,意识控制。这些家长就像是多动症的揉面师,不把孩子当人,不给孩子自由成长发展留一点空间,恨铁不成钢,执意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期待的形状。 有一个初中的“问题学生”,这样评价他的父母:“不只我一个人讨厌父母, 学习不好的学生都讨厌父母。 讨厌他们从早到晚只说一句话:好好念书啊! 不好好念就考不上大学啊!父母把自己搞得很辛苦,自虐一样,很变态。 好象故意做给孩子看, 然后说都是为了你啊!你想帮父母干点活,父母就像被蜂蛰了一样:不、不、不!你给咱念书去, 只要好好念书考上大学我们累死也值!父母就这麽压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像个罪人一样。念不好书就更是罪人了。父母嘴上说打你骂你,是爱你们,其实心里爱的是大学,爱的是考上大学的学生。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好象不是人一样,自己的父母也瞧不上,很鄙视!我恨大学,世界上要是没有大学就好了,有时候也恨学习好的学生。” 也有个别富裕起来的家长,对后一代教育不负责任。有个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对老师说:“我送孩子上学就是为他找个玩伴,学好学不好无所谓,我把他下一辈的钱都准备好了。” 一些学校反映,最难教育的不是学生,反而是家长。某学校郊游后班上贴出照片,有一个孩子照片少,家长就一天30个电话给校长,要求辞退这个班主任老师。某校举行音乐会,选了一个学生担任音乐会指挥,家长要求让孩子面对观众指挥。某校演出《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家长都不让自己的孩子演小矮人,只好改为8个白雪公主。某地推广触式橄榄球运动,仅仅触到身体,并无剧烈摔抱动作。但家长认为太暴力,易受伤,不让推广。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对中小学生来说,学校教育首先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陶行知说:“没有家庭的协助教育,学校教育是办不下去的。” 杜威说:“教育必须和家庭联系,才能使教育对象受控于教育圈内,按个性发展,塑造成理想的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