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诱饵效应”。什么是“诱饵效应”呢? 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 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曾经让100个学生对订阅《经济学人》杂志的阅读方式进行选择。有3种订阅方式可供选择: 第1种是花59美元在网上订阅电子版;第2种是花125美元的印刷版;第3种是印刷版加电子版的套餐,价格和第2种一样,也是125美元。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呢? 在这3种订阅方式中,很多人不能确定自己更加需要59美元的单订电子版还是125美元的单订印刷版,会在两者之间犹豫。 但当看到第3个选择时,很多人就会想,光是印刷版就要125美元了,同价的印刷加电子版套餐组合显然比印刷版实惠太多,可以说电子版就是免费送的,鱼和熊掌兼得。 最后实验结果是这样的,选择单订电子版59美元的有16人;选择单订印刷版125美元的有0人;而选择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125美元的则占了绝大多数,有84人。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想,有125美元印刷版加电子版的套餐版,125美元印刷版根本就没人会买,这个选项的设置就是多此一举啊。 其实不然,125美元印刷版这个选项的意义可大着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59美元的网上订阅称作“竞争者”,把125美元的印刷版称作“诱饵”; 而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同样价格125美元,则称之为“目标”。 这三种阅读方式的设置,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选择“目标”,这就是杂志社的营销策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诱饵效应,被"诱饵"帮助的选项被称为"目标",而另一选项则被称为"竞争者"。 诱饵效应在购物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当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得某个旧选项在对比之下显得更有吸引力。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就会一边安慰自己:这么划算,冲动一把肯定没错!但实际上,算来算去,买的又怎能精得过卖的呢? 如果你觉得不够直观,那就拿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选择:买饮料来解释吧。 当你走进一家饮料店,发现小杯的要14块钱,大杯的要20块钱。 大杯和小杯之间差6块钱,但分量可能多不到哪里去,这么一比,大杯就不是很划算了,所以你通常会选择小杯。 但如果再给你一个选项,中杯18块钱!这时候,你可能会想,只要再加两块钱,就能中杯换大杯了,那就要大杯吧。这时候你很少会考虑自己需不需要大杯的分量。 在中杯这个诱饵的对比之下,大杯这个选项的诱惑性就相对变大了。而如果没有中杯这个诱饵的话,你买小杯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说到底,诱饵效应就是商家诱导你多花钱的一套把戏而已。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被诱饵效应诱惑呢? 很简单,认清自己的需求,不要因为商家五花八门的诱饵而冲动,就不会在不自觉中被剁手啦。 这一点,你认同吗? |
|
来自: 昵称605301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