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undkurs in deutscher Geschichte 德国历史基础教程 Beginn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德国历史起源 Beginn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911 oder 919? 德国历史源与911还是919年 Das Aussterben der ostfränkischen Karolinger im Jahr 911 东法兰克卡洛林家族于911年灭亡 卡洛林家族在东法兰克王国的最后一任国王孩童路易(Ludwig das Kind)死于911年。此时,尽管西法兰克依旧由卡洛林家族统治者,但东法兰克人却再也不想继续这种所谓的国家统一。于是法兰克、萨克森、巴伐利亚以及施瓦本(Schwaben)的那些有权势的贵族选了一个非卡洛林家族的法兰克公爵(Frankenherzog)做了国王。这个人就是康拉德一世。所以一些历史学家将911年作为德国历史的开端。 Konrad I.(?~918) 康拉德一世 康拉德一世来自康拉德家族(Konradiner)。他可能与东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于906年成为法兰克公爵。在东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灭亡后,他被选为了国王,但洛林人(Lothringen)并不认可。于是他试图寻求教会的支持以继续延续卡洛林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但在萨克森、施瓦本和拜仁部落公爵的反对下失败了。他的统治期非常短,就仿佛是个小插曲(Episode)。他最终于918年12月去世。 Heinrich I.(um 876~936) 亨利一世 即便是在康拉德死后,东法兰克人也未曾想过加入西法兰克王国。相反的是,919年他们选举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为国王。他地产(Grundbesitz)宽广,扈从(Vasall)众多,还有许多依附于他的农民以及一支颇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次选举展现出了这个民族已经成熟的集体精神(Gemeinschaftsgefühl),而不再受法兰克的影响。 一首民歌(Volkslied)写到,当信使(Bote)告诉他被选为国王时,这位萨克森公爵正在捕鸟。因此他也被称为“捕鸟者(Vogelfänger)”。 由于他在加冕时拒绝举行涂油礼或诸如此类的宗教仪式,因而在宗教意义上他不是个合法的国王,所以他的另一个外号叫“无柄之剑” Maßnahmen zur Sicherung der Macht 巩固权力的措施 对内,亨利一世成功地使那些对立的widerstrebend)公爵配合自己;对外,为了阻止洛林加入西法兰克,他发动了对洛林的战争,并迫使洛林并入德意志王国。 Sieg über Ungarn 对匈牙利的战争 10世纪时匈牙利与德意志之间爆发了长期的军事冲突。为了抵御匈牙利游牧民族(Nomadenstamm)的进攻,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他们扩建了许多防御工事(Befestigung)以及带有常驻卫戍部队(Besatzung)的堡垒(Burg)。此外他们还组建了一支重装骑兵(Panzerreiterei)。由于准备充分,亨利一世于933年在温斯特鲁特河(Unstrut)萨勒河的一条支流 边上的里阿德(Riade)最终击败了匈牙利。这场胜利增强了王国的声望(Ansehen),并巩固了德意志王国。将匈牙利人击退是亨利一世最大的功绩。 重装骑兵 Die Bildung des Gemeinschaftsgefühls als deutsches Volk 德意志民族集体精神的形成 亨利一世统治到936年,在他的统治下几个部落开始慢慢觉得他们都是一个民族的,他们将其称为“diutisc古德语,意为“大众的””。这个词后来就慢慢演变为了“deutsch(德意志)”。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亨利一世所建立的这个王国也就被称为德意志王国(Reich der Deutschen)。 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真正的德国历史的开端应为亨利一世成为国王的919年。 Otto der Große 奥托大帝 Otto I.(936~973) 奥托一世 亨利一世的继任者是他的儿子奥托。他首先要做的便是打击那些试图叛乱的亲戚,然后才能在所有仇视(Anfeindung)下称王。此外他还定下了王位继承(Thronfolge)的规定,即由长子继承。他还通过联姻(Heiratsverbingung)的手段拉拢公爵。他不断向外侵略,使帝国边境不断扩张。 奥托一世 Ottos I. Reichskirchenpolitik 奥托一世的教会政策 由于有些公爵不但不想依附于他,还不断策划煽动起义(Aufstand anzetteln),奥托只得向教会寻求支持。教会的诸侯、大主教(Erzbischof)、主教(Bischof)以及修道院(Klöster)院长(Abt)也都对这种结盟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只有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才能发挥作用。于是奥托一世的帝国教会体制形成了。如此一来国王就能更好地使用教会的强权管理手段;能得到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可靠人才;还能遏制各公爵,变世袭制为国王任命制。由于神职人员(Geistliche)被禁止结婚,因此国王都不用考虑他们的子嗣便可直接任命他们新的继任者。相应的,这些教会诸侯可以得到国王对他们领地的保护,可以在发生严重罪行时(Verbrechen)自行作出判决,能够获赠大片土地,还能在世俗世界中担任高级职务。 Sieg über die Ungarn 战胜匈牙利人 10世纪匈牙利人经常穿过东南边境,对德意志王国烧杀劫掠,这使得德意志王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于是955年8月,双方在奥格斯堡(Augsburg)附近的列希菲德(Lechfeld)进行了决战。匈牙利人输得一败涂地,只得灰溜溜地回自己老家去了,在也没法劫掠,只能老老实实地待着。 由于马扎尔人(Magyare)为匈牙利的主要民族,因此也可以说是打败了马扎尔人。 Ottos Krönung zum Kaiser im Jahre 962 奥托于962年加冕成为皇帝 962年,应教皇(Heilige Vater)约翰十二世(Johannes XII.)的紧急求助,奥托率军进入罗马,平定了叛乱。为了感谢奥托的支持,教皇为他进行了加冕。如此一来奥托自认为新的“查理大帝”,并像之前的查理那样接受了“大帝(der Große)”的称号,并想象自己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的继任者。 963年奥托废黜约翰十二世,立利奥八世为新教皇,这也开了由皇帝决定教皇人选的先例,成为历史上与教皇长期斗争的序幕。 Ottos I. Italienpolitik 奥托一世的意大利政策 随着德意志王国日益强盛,奥托想要征服别国的欲望(Drang)也日益强烈。951年奥托一世第一次翻过阿尔卑斯山,试图征服意大利北部,那儿是当时欧洲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自从962年奥托于罗马加冕成为皇帝后,他就已经有了皇帝的威严与地位。而当时为了让教皇给他加冕,他得前往罗马。因此奥托一世定下了意大利政策。这一政策被他之后的继任者保留了下来。300年来每个有作为的德意志国王都要进军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加冕为王。但同时奥托却忽视(vernachlassen)了在德国重要的任务。 奥托的意大利政策对德、意两国人民带来无比的灾难。因此历史学家对他的这一政策评价褒贬不一。他的这一政策更多来源于读权力,对名誉和财富的追求,但也与对当时德、意民族国家尚未形成,不少人认为意大利属于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国王所应得的一部分财产有关。 Kaiser und Kirche in Einheit und Konflikt 皇权教权的的统一与冲突 Der Vorrang des Kaisertums gegenüber dem Papsttum 皇权凌驾于教权 教皇是欧洲基督教的核心。他居住与罗马城内,其影响力直到11世纪才衰弱。无论是查理大帝还是奥托大帝,德意志皇帝这种掌控教会与国家的统治权力是“上天赐予的(von Gott gekrönt)”。教皇都得依附于皇帝,例如奥托一世就帮两任教皇上位。在萨利安王朝时期(Dynastie der Salier,1024~1125)皇权地位迅速提升,到了亨利三世(1039~1056)时,德意志皇权达到权力顶峰,当时它完全凌驾于教权之上。 Der Aufstieg des Papsttums 教权地位上升 11世纪时通过一系列改革运动,特别是克吕尼运动(Cluny-Bewegnung),教权又得以加强。这一运动于10世纪发源于法国一个叫克吕尼的修道院(Benediktinerabtei)。西欧各国修道院纷纷响应这一运动并愿意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该运动旨在将各个教会从世俗权力中解放出来。将教会从卡洛林晚期开始的腐败堕落中改革出来以及为中世纪中期(Hochmittelalter)的繁盛做好准备是该运动的最大功绩。它为 12、13世纪教权居于至上的地位打下了基础。 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 Der Konflikt zwischen Kaiser und Papst 皇帝与教皇的冲突 这时教权已经上升成为了一股政治势力,于是不再满足于充当皇权的傀儡(Spielball)。教会要求掌握授职(Investitur)的权力,即由教会自己任命(einsetzen)主教及修道院院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诸侯们也选择了站在教皇这边。如此一来,教会与皇帝双方势力经常爆发激烈的争斗。在长期的争斗中不仅双方势力的团结与统一都受到了动摇,此后的中世纪历史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卡诺莎忏悔之行。 Bußgang nach Canossa 1077 卡诺莎忏悔之行 这个事件中的主人公是德皇亨利四世(Heinrich IV.)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Gregor VII.)。 德皇亨利四世(1050~1106)是亨利三世的儿子。他在1056年时,也就是他6岁的时候就成了国王。直到1066年,其实都是他的母亲—来自普瓦图(Poitou)的阿格尼丝(Agnes)与汉堡、不莱梅地区的大主教阿德尔伯特(Adalbert)为他摄政。 格里高利七世(1024~1085),原名希尔得布兰德(Hildebrand),是一名僧人,于1073年当选为教皇。作为克吕尼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为了教权与德皇亨利四世进行了毕生的争斗。他主张教会不是世俗国王的佣人,而是被加冕的皇帝的主人。他反对世俗君主操控主教叙任权,并禁止圣职买卖(Simonie)。 后来皇权与教权之间的斗争开始升级(eskalieren)。1076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宣布废黜教皇;作为回应,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开除德皇的教籍并将他逐出教会(Bann)。这对于亨利四世的敌人来说正是一个除掉(jm den Garaus machen)他的好时机。 与此同时德国国内以公爵鲁道夫为首闹独立的一些诸侯宣称,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宽恕,他们将不承认他的君主地位。教皇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此外,亨利还要面对萨克森人的复叛和国内的克吕尼运动,被革除教籍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亨利四世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只好在冬天冒着冰雪穿着忏悔服(Büßerhemd)翻过阿尔卑斯山,来到德皇格里高利七世于意大利北部居住的卡诺莎城堡。但教皇让他赤脚在城堡外忍着严寒等了三天。最后,在城堡主人玛蒂尔达(Mathilde),Tuszien的边境伯爵以及克吕尼的修道院长的调解下,教皇才于1077年1月28日放他进入城堡并给了他一个吻来表示宽恕(Absolution)。 这一事件标志着皇权已无法保持至高无上的地位。此后,两方保持着同等地位但争斗还未停止。 由于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卡诺莎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后来亨利保住教籍和帝位后返回德国,平息了一度威及他王位的以鲁道夫为首的诸侯反对派。之后他又占领了罗马驱逐了格里高利七世并另立新教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