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enburg-Preußens Aufstieg 勃兰登堡—普鲁士人的崛起 1普鲁士,勃兰登堡与霍亨索伦家族 1.1普鲁士 普鲁士最初是一个公国,源于德意志骑士团国。1226年波兰公爵马佐维亚康拉德(Konrad von Masowien)向条顿骑士团求援,希望能帮他征服异教徒。从1230年开始,直到1280年才最终完成了征服行动,迫使普鲁士异教徒改信基督教。条顿骑士团第四任团长赫尔曼·冯·萨尔扎是腓特烈二世即巴巴罗萨的孙子,亨利六世的儿子的朋友,他创立了普鲁士条顿骑士团国,名义上受神圣罗马帝国管辖。14世纪它成为欧洲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国家。1410年7月15日在坦能堡战役中条顿骑士团遭遇了最惨重的一次失败。自此条顿骑士团的衰败一发不可收拾。1466年条顿骑士团国与普鲁士联盟签订了第二次托伦和约(Throner Frieden),条顿骑士团国向波兰交出了所有西普鲁士的地盘并且承认波兰对东普鲁士享有宗主权,最后几任团长,萨克森—迈森(Sachsen-Meissen)公爵腓特烈和勃兰登堡边境伯爵阿尔布雷希特试图将国家从波兰手中解救出去的尝试是徒劳的。来自霍亨索伦家族法国支系的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边境伯爵阿尔布雷希特(1490~1568)是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边境伯爵腓特烈的儿子,于1511年被选为条顿骑士团团长。他力主推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于1525年将普鲁士转为世俗化的公国。为此他承认波兰享有宗主权。1544年他建立了哥尼斯堡(Königsberg)大学。 1.2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现在是德国北部的一个州,首府是波茨坦。 勃兰登堡起初是斯拉夫人的领地,他们于民族大迁徙时来到此地定居,而阿斯坎人(Askanier)从斯拉夫人手中夺下了这片地区。阿斯坎人大熊阿尔布雷希特将统治范围扩大,并从1157年起自称勃兰登堡边境伯爵。13世纪时边境伯爵们晋升到了选帝侯的圈子中。1323年维特尔斯巴赫王朝(Wittelsbacher)统治着勃兰登堡这一边境地区,1373年由卢森堡控制,到了1411/17年则由霍亨索伦家族控制着。1539年勃兰登堡也进行了宗教改革。1618年波兰将普鲁士公国作为封地给了勃兰登堡。 1945年勃兰登堡失去了奥得河以东的地区。1952年它被分为东德的波茨坦、法兰克福和科特布斯(Cottbus)三个省,并于1990年再度统一。1995年勃兰登堡州政府和柏林市政府协议合并为柏林—勃兰登堡州,但被1996年的公投否决。 1.3霍亨索伦家族 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彼此互不干涉地存在了几百年,并各自独立发展。而将这两块地方连接到一起的正式霍亨索伦家族。这个家族在德国此后的历史上影响巨大。1701年他们得到了普鲁士国王的头衔,并于1871~1918即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段时期一直掌控着德国皇位。 霍亨索伦家族可追溯到1061年,其祖居城堡坐落于施瓦本,1214年分为法国支系和施瓦本支系。对我们而言法国支系意义更重大。他们于1363年成为帝国诸侯。1411/17年腓特烈一世(1415~1688)获得勃兰登堡这块封地并成为选帝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霍亨索伦家族一直与勃兰登堡影响力巨大的容克家族相抗衡,并于1442年将柏林和科隆纳入自己的地盘。而勃兰登堡边境伯爵甚至把那些地理上毫无联系的地区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1618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普鲁士最后一任公爵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1553~1618)于这一年去世。他惟一的儿子患有精神疾病,而且没有男性后裔,因而继承人成了他女儿安娜,她丈夫约翰·西吉斯蒙德(Johann Sigismund,1572~1619)于1608年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这意味着,约翰·西吉斯蒙德通过与安娜联姻从而得到了普鲁士。尽管普鲁士当时还是波兰的封地,而且不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安娜还是于1618年将普鲁士交给了她丈夫。约翰·西吉斯蒙德和安娜的孙子便是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1640~16881640指的是他上台的年份而非出生年份),他是勃兰登堡—普鲁士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君主。他为勃兰登堡—普鲁士日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到19世纪为止霍亨索伦家族最重要的君主 2.1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 他从三十年战争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尝试接受加尔文主义(Calvinismus)的洗礼,在他从下莱茵至马祖里(Masuren,属波兰)的领地上建立起一个加尔文式的模范国家。在他的统治下勃兰登堡—普鲁士开始崛起。 2.1.1对内政策 他建立了一支小型常备军,并实施了统一的税收管理。1675年他率军队击败了来犯的瑞典军队,即费尔贝林战役(Fehrbellin)。 2.1.2对外政策 腓特烈·威廉实行灵活多变,但又风险极大的摇摆不定的外交政策。尽管他作为君合国(Personalunioll)君主统治着普鲁士公国,但它仍是波兰的臣属。在第一次北方战争期间(1655~1660),腓特烈·威廉一开始与瑞典结盟,但随后却突然和波兰结盟击败了瑞典,并于1660年签订了《奥利瓦和约》(Frieden von Oliva),腓特烈·威廉取得了对普鲁士的完全主权。 2.1.3明智的移民政策 勃兰登堡土地贫瘠,并因没有肥沃的土壤而被德国其他诸侯蔑称为“粗沙漏斗”(Streusandbüchse)。1685年10月18日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废止了先前允许法国胡格诺派(Hugenotten)新教徒获得信仰自由的《南特赦令》(Edikt von Nantes)。此时胡格诺派新教徒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改信天主教,要么逃离法国。此时尽管腓特烈·威廉还与法国结盟,但他还是立即颁布了《波茨坦诏书》,允许胡格诺派新教徒前去避难。正是这样,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勤勤恳恳的手工业者涌到了勃兰登堡。可以说法国的胡格诺派新教徒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1.4东部政策 法国的政治与文化对腓特烈·威廉而言非常值得借鉴。他力图让国家完全统一,并通过海上及殖民政策发展重商主义(Merkantilismus)。同时他又是个很有雄心的人。当奴隶贸易在西非正热火朝天时,他就已经在制定一个宏大的向东发展的计划。他将荷兰的东印度公司(VOC)视为模板,并想在与东方的贸易中建议一个相似的公司。为此他向荷兰人季瑟尔斯(Admiral Gijsels Vanlier, 1593~1676)寻求帮助。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并未成功,但它却引起了各选帝侯对东方文化和语言的兴趣。大量的书籍从中国运到了柏林,因而柏林成了17世纪欧洲最大的中国文学中心。德国第一位汉学家 Andreas Müller(1630~1694)也出自腓特烈·威廉统治时期。 2.2腓特烈一世 2.2.1“普鲁士国王” 他是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的儿子。他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从执政起就在致力于让普鲁士摆脱罗马帝国的管辖。在经过长期谈判后,腓特烈一世以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支持西班牙哈布斯堡分支为代价而获得了皇帝敕封他为“普鲁士国王”的回报。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一世于普鲁士首都柯尼斯堡(Königsberg)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但他不能自称“普鲁士国王”,因为西普鲁士还属于波兰。因此其头衔仅适用于东普鲁士。但在同时代的许多人看来他不应得到这一头衔,如萨伏依(Savoyen)公国的欧根亲王( Prinz Eugen)。他同时也是奥地利伟大的外交家及军事统帅(Feldherr)。在他看来,那些建议皇帝授予腓特烈一世该头衔的大臣都应该被处死。欧根亲王对未来的发展有种不祥的预感。 但同时这位爱讲排场的普鲁士国王促进了艺术与科学的发展。他于1694年建立了哈勒—维滕贝格大学,1696年又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艺术学院(即柏林艺术大学的前身)。 2.3腓特烈·威廉一世 2.3.1绰号“士兵国王”的由来 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将勃兰登堡—普鲁士发展为了军事强国。他异常地推崇军事。他统治时期普鲁士这个小国竟跻身欧洲军事强国之列。作为欧洲第一位君主,他从1725年起就一直穿着军装,哪怕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他还特别热衷于寻找高个子。他不择手段地把他们从各地集中起来用来组建巨人掷弹兵团。这些人起码得有1.8米高。只有看到这些人时他眼里才会充满仁慈。他在军事上的种种想法和举措使得他有了个“士兵国王”的绰号。 2.3.2将节俭视为最高品质 腓特烈·威廉一世对腓特烈一世的高傲自大和铺张浪费极为不满。他砍掉了所有无用的开支。他只留下了那些必不可少的以及对国家有用的官员。而他父亲的100多个管家(Kammerherr)他只留下了12个,其余的都让他们参军或是搞外交工作去了。此外他还给自己的各项开支定下了具体的额度。他认为诸侯理应体察百姓疾苦。对他而言节俭就是最高品质。在饮食上,他不吃大鱼大肉而吃豌豆汤,用啤酒代替高昂的葡萄酒。 2.3.3对太子严厉的家长式教育 太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愉快,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训练。腓特烈·威廉一世还嘲笑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兴趣,说他如女人一般(weibisch)。1730年夏,这位太子准备逃跑时被他父亲发现。腓特烈·威廉一世竟把太子送上了军事法庭并打算剥夺他的王位继承资格。最后还是在一些高级官员的抗议和劝阻下才作罢,但太子还是被关在了昆斯特林(Küstrin)的堡垒中。于是国王的怒火全部发泄到了试图与太子一起逃跑的朋友卡特少尉(Leutnant)身上。在那儿,卡特被下令处死。而国王甚至还强迫他儿子腓特烈二世亲自下令处死他的好朋友,并让他亲眼目睹了行刑过程。当腓特烈二世从牢房窗口看到这一幕时直接晕了过去。此时国王才知道他儿子腓特烈二世因为他平日过于严厉加上监禁生活的单调早已患上了忧郁症(Gemütskrankheit),如此他才把腓特烈二世放出来。 2.4腓特烈二世大帝 他是奉行“开明专制(aufgeklärter Absolutismus)”的一位著名代表人物。 所谓“开明”,是指国王在启蒙思想的引导下,适当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例如禁止审讯时的拷打行为,松弛新闻检查,废除宗教歧视; 所谓“专制”,是指国王统治的实际目标仍然是国家利益至上和王权至上,故而他会亲任总理事务部主席,把军事体制引入文官制度中,强调“权大于法”的歪理。 他统治时期普鲁士的面积实现了翻番。普鲁士在欧洲的影响力大大增加。作为一个君主而言,他在政治上的能力之强,以及在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兴趣之浓厚都令人惊讶。 2.4.1科学与艺术的爱好者和推动者 腓特烈二世甚至还会吹笛子,他还自己为笛子和羽管键琴(Cembalo)谱了上百首奏鸣曲(Sonate)。 同时他非常仰慕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V oltaire,1694~1778).从1726年起他就开始给伏尔泰写信。后来受腓特烈二世邀请,伏尔泰于1750~1753年间作客波茨坦。他们在无忧宫(Sanssouci)相聚并一起探讨哲学问题。 腓特烈二世对于启蒙思想非常包容。他还读过哲学家沃尔夫男爵(Freiherr Wolff)的作品。沃尔夫曾在哈勒大学任教。但腓特烈·威廉一世认为他的理性主义是在宣扬无神论(Freidenkerei)故而将他逐出普鲁士。但因他的思想被腓特烈二世接受而被请回了普鲁士,还得到了哈勒大学的教席。 此外腓特烈二世还对中国很感兴趣。他效仿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波斯人信札》(Lettres persanes)写出了《中国皇帝的使臣菲希胡发自欧洲的报告》(die Relation de Philhihu, émissaire de l‘ empereur de la Chine en Europe-Traduit du Chinois)。他还让人仿制中国的瓷器。他还努力尝试同中国开展贸易往来,为此他还给乾隆皇帝写过信,但中国拒绝了这一提议。此后腓特烈二世的热情明显减少。 2.4.2冷血的战争狂 尽管他在艺术上极有天赋但他还是心系贫穷百姓。他对玛利亚·特蕾莎(Maria Theresia)发动的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使得奥地利失去了西里西亚,而普鲁士则得到了它。 2.4.2.1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 1740年末腓特烈二世率领30000士兵突袭了西里西亚。他利用了哈布斯堡王朝女性王位继承人这一弱点趁机要求年轻的大公爵夫人玛利亚·特蕾莎割让富庶的西里西亚。但玛利亚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战争爆发了。尽管奥地利人奋起反击,但依旧打不过普鲁士人,只好边打边退让出了西里西亚。这一由一位女性登上王位而引起的欧洲各势力的贪婪导致了一场波及面巨大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使得西里西亚地区的维也纳仅仅稍作反抗就被征服。之后奥地利军队于1741年4月10日在莫尔维茨(Mollwitz)大败,1742年5月17日在佐图西兹(Chotusitz)又遭遇失败,并于1742年7月28日同普鲁士签订了《柏林和约》,将下西里西亚,部分上西里西亚以及格拉茨(Glatz)割让给了普鲁士。 2.4.2.2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鉴于玛利亚·特蕾莎在奥地利王位争夺战中在外交和政治上的成功以及同萨克森结盟,腓特烈二世于1744年6月同法国结盟,并于同年8月发动了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普鲁士很快就攻下了布拉格,此后奥地利和萨克森军队接连失败。但由于普鲁士军队补给没有及时跟上,再加上普法两军未能协同作战,普鲁士不得不放弃布拉格离开西里西亚。奥地利利用了这一大好时机,在英国、萨克森和荷兰的支持下推进到了西里西亚。但腓特烈二世还是于1745年6月4日在霍亨弗里德贝格(Hohenfriedeberg)击败了占巨大优势的奥地利军队,两个月后他在索尔(Soor)又一次击败了奥萨联军。但几次大战并没有让玛利亚·特蕾莎失去信心。1745年12月15日双方于萨克森地区的凯撒斯多夫(Kesselsdorf)进行决战,毫无例外奥萨联军再次失败。双方于1745年签订了《德累斯顿和约》,腓特烈二世得到了西里西亚全境,同时,腓特烈二世也承认了玛利亚·特蕾莎的丈夫(Gemahl)弗朗茨一世(Franz I.)成为皇帝。 2.4.2.3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也称七年战争) 为了夺回对西里西亚的控制,1756年奥地利同俄国、法国、萨克森、波兰以及反对普鲁士的小国结盟。普鲁士在被包围前抢先同英国和汉诺威结盟。1757年11月5日在罗斯巴赫(Roßbach)战役及12月5日在洛伊腾(Leuthen)战役中腓特烈二世两次击败帝国军。当然了,他也有打败仗的时候。1757年6月18日输掉了科林(Kolin)战役,1758年10月14日输掉了霍赫基希(Hochkirch)战役及之后的库勒斯道夫(Kunersdorf)战役。腓特烈二世差点就葬送了普鲁士,也差点丢掉了“大帝”的称号。在1759年8月的库勒斯道夫战役中普鲁士军队土崩瓦解,那是腓特烈二世输得最惨的一次。战役的最后腓特烈二世跟他的士兵狼狈逃命。在逃亡途中腓特烈二世甚至还一度考虑过自杀。但所幸他运气不赖被赶到的援兵救回了一条命。而彻底改变普鲁士这糟糕处境的是1762年俄国女沙皇(Zarin)伊丽莎白之死。新任的俄国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他宣布俄国退出战争。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胡贝尔图斯堡和约》(Frieden von Hubertusberg)。和约确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所有权,也确立了普鲁士的大国地位。由于腓特烈二世亲切慈爱,故而人们把他叫作“大帝”或者“老弗里茨(der alte Fritz)”。同时,持续上百年之久的德意志二元帝国(der preußisch-österreichische Dualismus)正式拉开序幕。 2.4.2.4第一次瓜分波兰 1772年普鲁士加入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行动中。1772年8月5日,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同波兰签订协议,波兰把瓦尔米亚(Ermland)地区,所谓的被波兰占领的普鲁士地区以及内策地区(Netzedistrikt)让给了普鲁士。此后波兰又被多次瓜分。1795年的时候波兰甚至从地图上消失了。在腓特烈二世去世的时候普鲁士的面积已达194891 km2,拥有550万人口。 2.4.3腓特烈二世的对内政策 他对军队、法律、教育及农业进行了全面改革。他还废止了刑讯逼供。此外他还竭力限制圈地(Bauernlegen)和尽量减轻徭役(Frondienst)。他还尝试引入了在当时还尚未流行的土豆以应对粮食歉收和由及饥饿引发的暴乱(Hungerrevolte)。他是第一个不顾农民的反对而在1756年强制推广土豆种植的欧洲君主。土豆一开始是印度平原居民的主食。它被普法尔茨的移民带到了勃兰登堡—普鲁士。由于土豆实在种的太多了,到了1774年国王送去了大量土豆让科尔贝格(Kolberg)的饥民们将其吃光。 3总结 1525年东普鲁士作为一个公国从条顿骑士团国中脱离出来,并于1618年与勃兰登堡合并; 1660年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将普鲁士从波兰手中独立出来。如此说来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才是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实际建立者; 1701年腓特烈一世得到了“普鲁士国王”的头衔; 腓特烈·威廉一世将勃兰登堡—普鲁士建设成为军事强国; 腓特烈二世大帝通过发动西里西亚战争而得到了西里西亚; 在三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正式成为除奥地利以外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和奥尔斯泰特(Auerstedt)战役中输给了拿破仑一世(Napeleon I.),从而失去了一半的领土。此后普鲁士人痛定思痛,迈出了改革之路,由自由派贵族施泰因(Stein),哈登贝格(Hardenberg)和沙恩霍斯特(Scharnhorst)领导; 1848年在柏林爆发了三月革命; 1849年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接受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代表团送去的皇冠; 1862年俾斯麦成为首相。他发动了1864年的普丹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以及1870/71年的普法战争,成功使德意志再次统一; 1871年除奥地利以外,其余所有南德的州都并入了北部德意志联盟形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二战过后,同盟国(Alliierte)对德军事管制委员会(Konrollrat)于1947年2月25日通过第46号令,决定正式废除作为军国主义中心的普鲁士,并将其领土由美英法苏分区占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