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话最标准不是北京 竟是这个小县城

 公司总裁 2019-02-13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


滦平县

  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因为独特的历史渊源,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这是这个山区小县对中国文化作出的独一无二的贡献。

  出北京,向东北,过密云,进入的第一个县就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甫进滦平,但见一个大大的石刻,上书“普通话之乡”。

  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通用语言体系,并向全国推广。然而,依照何种标准形成最终的规范,众口难调,莫衷一是。在这种背景下,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

  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里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


滦平与普通话的故事

  明朝初年,经过数十年与蒙古政权的征伐拉锯,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从人口相对稳定的地区移民,成为明朝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首要选择。

  地处山区、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人口稳定的河北北部山区成为人口内迁的重要基地。滦平有个小兴州,是古北口外百姓在明初集中内迁的出发地。近年来,经常有河北保定以及山东、河南等地的人来这里寻根问祖。

  古北口:北京市密云区(原密云县)辖镇。北隔长城与河北滦平县相望。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作出了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决策:迁都北京。为集中力量加强对北京城的防守,朱棣下令将古北口外的居民和军队全部撤回长城以内,固守长城,在长城外很大范围形成军事隔离区,实际上也是一片无人区,未经允许,严禁垦殖,而滦平就处在这个无人区的最南边。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清初再次从北京周边向滦平移民开荒才得以改变。

  “滦平明代以前的方言究竟是怎样的,现在已无从考证。明代滦平200多年的历史断层,像磁带消磁一样,‘洗’掉了原来的方言,滦平成了一盘等待录音的空白磁带。”滦平县政协副主席王国平说。

  清顺治朝实行圈地令,北京周边满汉之间的土地矛盾越来越激烈。到康熙朝,为了缓和矛盾,解决人地紧张,清政府开始鼓励旗人到古北口外开发无主荒地。包括皇家内务府直管的皇庄、王府直管的王庄和八旗各级官兵所有的旗庄,纷纷建立“口外庄田”。

  庄田与京城交往密切,受当时北京官话影响较大。滦平既然像是空白磁带,大量来源多样的移民没有强势方言,通用的就是清朝推广的北京官话,可以说在清朝时滦平就是北京官话推广的先行区


推广普通话

  置身滦平,犹如身处播音员中间,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由于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语言习惯,滦平话被认为“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有人开玩笑:“学普通话,原来学的是滦平方言!”

外国留学生向石俊永老师学汉语

  面对普通话的学习推广,滦平人倍感亲切,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人人张嘴就来的方言,原来和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差不多,很是自豪。

  不少滦平人因为讲一口“普通话”,无形中具备了一种天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滦平农村的年轻人被北京一些大单位招去做话务员、服务员等,滦平人在各地做播音主持工作的也不少。

国家语委来滦平采集样音

  2014年,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公益广告“学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广告中,多个行业、民族的人在片中表达了推广普通话、传播中国文化的愿望。

  其中,74岁的滦平人郝润德第一个出镜说出“说好普通话”,他也是当年参加普通话语音采集的学生之一。他现在是当地推广普通话的热心人士,“讲起这件事,充满自豪。不是我的自豪,是咱滦平的自豪”。

参考: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10-15/8032437.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