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馆子”说的不只是去饭馆吃饭, 在那个金钱和物资都匮乏的时代, “下馆子”言外之意还有体现富有的含义。 谁家要是有人打算“下馆子”, 一准儿得想辙把这事给嚷嚷出去, 不为别的,就是想让人知道他要下馆子去了。 随着时代发展, “下馆子”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但您要是和老辈儿提起“下馆子”这件事, 那他们的话匣子就算是打开了, 好像老一辈和“下馆子”都有点故事, 您要问他们过去都去哪“下馆子”去, 回答八成会是: “八大庄、八大堂、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四大坊”。 至于到底去没去过这些地方, 这个嘛.... 要不您再追问一下?? 大到饭庄,小到马路边的小吃摊, 没有他们不知道的。 八大庄指的是:丰泽园饭庄、晋阳饭庄、正阳楼、功德林、鸿宾楼、梅府家宴、四川饭店、仿膳。 八大堂指的是:会贤堂、同福堂、惠丰堂、聚贤堂、聚寿堂、天福堂、燕寿堂、庆和堂。 八大楼指的是: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鸿庆楼、萃华楼、新丰楼、安福楼。 八大居指的是: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万福居、广和居、同和居、沙锅居。还有个柳泉居。 八大春指的是:芳湖春、同春园、东亚春、庆林春、新陆春、大陆春、淮阳春、春园。 四大坊指的是:泰合坊、六合坊、均宜坊、明宜坊。还有个便宜坊,等等。 过去的北京,热闹的地方不多, 但只要是繁华的地儿肯定和吃的有关。 西单一带、西四那片儿的鸿宾楼、四川饭店; 王府井附近的东来顺、翠华楼; 东四的白魁老号; 前门的晋阳饭庄、都一处; 东单崇文门便宜坊: 地安门马凯餐厅等等, 旧时北京好吃的馆子真是多到说不过来。 话说,您还记得您第一次 “下馆子”么? 扑面而来的饭菜香味、实在的老板, 哪个是您最怀念的? 满屋的京片子, 透着那股亲切, 拼桌吃也不会觉得尴尬, 您搭我一句,我搭您一句, 吃顿饭聊出一朋友, 在北京这真不是什么稀罕事。 王府井东风市场北口的奶油炸糕, 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的庆丰包子馆, 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包子铺, 西单北大街路东的迎春饺子馆, 平安里丁字路口东南角的山西刀削面馆 王府井八面槽的馄饨侯...... 这些地方有您的回忆么? 等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 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在中餐馆子大快朵颐, 开“洋荤”也成为当时的风尚。 1987年11月12日, 北京日报:“中美合营全世界最大的 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快餐厅 在北京隆重开业”, 在那时,能去肯德基吃饭是件特别洋气的事, 用咱北京话来讲,那就是“倍儿有面儿”! 很多来北京旅游的朋友, 都要特意到肯德基吃上一顿, 临走前还得和门口的肯德基老爷子合张影。 1992年,东四十字路口肯德基 1992年,麦当劳王府井餐厅 像新侨三宝乐西餐厅、马克西姆餐厅、 还有北京人嘴里的“老莫”(莫斯科餐厅), 这些个西餐厅在当时也都非常有人气。 还记得小时候总盼着能去“下馆子”, 想着长大以后要天天“下馆子”。 现在不仅说“下馆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出门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掏出手机,打开外卖app, 选好自己想吃的饭,过不了多久餐就送来了。 可是每次吃外卖的时候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掏出手机,打给发小,说上一句: “这周末咱上哪撮一顿去啊?”。 在北京吃饭也讲究个规矩:吃饭时不可换座位、吃饭不可敲饭碗、饭碗不可插筷子、饭碗要吃干吃净、吃饭不可吧唧嘴、饭菜不可乱扒拉、筷子不许立插在米饭中、盛饭不能只盛一勺、筷子和勺子不能同时拿在手上、吃饭两只手都要放在桌子上、长辈不懂筷子,小辈就不能动筷子、夹菜加靠近自己的那一面。在姆们这里吃饭,您可千万别露怯。 北京的老字号和饭馆拆的拆,搬的搬, 记忆里的味道正在慢慢消失, 在留言里和我们分享您和“下馆子”有关的故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