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操极简版:12个倾听技巧让孩子愿意和你好好说话

 辛夷坞195 2019-02-13

撰文 | Ms Che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公众号 | WOW妈妈(wowmama2016)


有很多学前儿的妈妈和我说,「我和孩子的沟通毫无问题,孩子特别喜欢和我说话,甚至我都觉得他话太多了。」

而很多青春期的妈妈和我说,「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什么都不告诉我。我说一万句,他也一句话都不回应。」

看看吧,从学前到青春期,短短几年里,亲子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如此的差别。也许小时候,你问孩子:「今天学校里有什么趣事吗?」孩子或许还能兴致勃勃地和你细数一番,然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仿佛他们的耳朵都越来越不好使了,嘴也越来越笨拙了,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你以为这是成长的自然规律,其实不然,骨干的现实是,在孩子长大的这几年里,我们很多大人忘记了「倾听」,我们更多在意孩子有没有听我们说话,而忘记了去认真听孩子说话,听孩子说心里话。

这篇文章,我特别想分享关于「倾听」这个话题,因为这个能力真的太太重要了。


曾有个青春期妈妈和我分享她关于亲子沟通的觉察,她说她之所以那么唠叨,原因就在于孩子不给她回应。也就是,她说了很多,可孩子好像关上了耳朵,不作答。这让她越发焦虑,就越说越多,多到连自己都嫌自己烦了。

其实,要让孩子愿意和你说心里话的秘诀,并不在于说了什么(WHAT YOU SAY),而在于如何听(HOW YOU LISTEN)。倾听,这个技巧不仅对孩子重要,在任何需要与人交流时,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当亲子沟通中缺少「倾听」这个环节时,不仅仅孩子的心门会慢慢关上,你们的沟通会受阻,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影响孩子发展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一想,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当他绘声绘色和你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时,他最想获得的是什么?

Not answering, 

Not teaching, 

Not lecturing,

Not fixing things 

or offering solutions

孩子需要的就是你的全神贯注和你的理解与接纳。这其实就是深度倾听的含义。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简单呢?倾听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倾听者却绝非易事。

以下分享在学界共识的12个倾听技巧,来帮助妈妈们找到打开孩子心门的金钥匙。当你拥有这把钥匙后,无论孩子多大,你都能与他心连心。

1 充分关注,全情投入

珍惜每次倾听孩子的机会,投入地参与谈话。

相信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当孩子兴冲冲地想要与你分享自己的「大发现」时,你正在忙着刷微信、玩游戏,然后就边做边听,仿佛这样就不会扫孩子的兴,其实不然。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本能,能够敏锐地觉察出大人是否真的在听他们说话。

或许孩子并不会明确指出你的「敷衍了事」,但你假装在听的行为依然会给他留下些许负面的感受,日积月累有可能就会成为你们未来沟通的阻碍。相反,如果孩子常常能够感受到大人给予的充分关注,那么必然会增进你和孩子的感情,牢固你们的亲子关系。

2 多使用开启性而非终结性语言 

更多使用能够开启话题的语言,而不是用一些直接的提问来开始你们的对话。所谓能够开启话题的语言,一定是不带评价和建议的,是能够诠释对方情感和感受的,这样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开放度,愿意进一步与你沟通。相反,如果你更多使用「终结性的语言」,甚至是「质问」的语言,来开启话题,那很容易会引发孩子的防御机制,孩子也就不愿与你说心里话了。

举个例子,比较一下这些语言带给你的感受。 

3 多使用诠释孩子体验的词汇 

有时候你无须多言,只要创设出令孩子感觉安全和接纳的氛围就可以了。比如,你可以多使用一些能够诠释出孩子情感的词汇:

「这一定让人觉得很尴尬!」(或令人沮丧/感到可怕/感到烦人等)

「那也会让我感受不好。」

「难怪你会那么难过。」

「你今天看起来好像不太顺利。」

「我很抱歉,没能在哪儿帮到你。」

4 要共情而不是追根究底 

「告诉我你的感受。」这句话并不是共情。真正的共情是能够反映对方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比如,「你今天早晨看起来很沮丧。」或者「你今晚很安静呀。」同时,用温暖的微笑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切忌对孩子的情况追根究底,「你怎么了?快告诉我,你到底怎么了!」这只会让孩子更不愿袒露。

5 不要为难孩子 

有时候当我们不直视孩子时,他们往往更容易敞开心扉。比如,在开车时,在洗碗时,或者在逛街逛超市时,都是可以与孩子交流的好机会。甚至有时候,睡前当我们帮孩子关掉房间的灯时,孩子也会愿意和我们倾吐自己的内心感受。

6 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感受 

觉察并认识负性感受是让这种感受快速消解的好方法。这也就是,当我们觉察出自己不开心,并且用语言表达出这种不愉快时,其实心里已经好受一半了。同理,当孩子处于低落情绪时,一味的鼓励他振作,或者执意劝说他压抑这种情绪,对于孩子的成长并不利。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忽视孩子的这种感受,或者让孩子深陷在这种感受中,你需要做的是,尊重和接纳他的体验和感受,并且帮助他认识并表达出来。当孩子一旦学会觉察情绪、表达情绪,他就有能力重新振作起来。

7 不要试图去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主角一定是孩子自己,当你帮助他梳理了现状之后,帮助他处理了情绪之后,他就有能力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由你急着给出方案。倾听的价值就在于此,用「倾听」帮助孩子厘清思路,让他有机会能够自己去探索解决的方法。当然很多时候,我们自身会陷入到焦虑中,从而急着为孩子把问题解决掉了。

8 管住你的嘴 

要学会闭嘴。哪怕我们想要教给孩子的道理和方法有很多,但孩子只有在通过自我探索和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找寻到方法,得到自己信服的结论,他才能够有长足的进步。很多时候,当我们开始讲道理时,孩子就闭嘴了。所以,我们只需要「嗯……哇……」地进行回应就行,尽可能让孩子去表达,去思考。

9 你的反应要与孩子的情绪匹配 

举个例子,当你的三年级儿子因为自己班级的球队输了感到很沮丧,而你的反应却感觉你比他还难受,这种反应就是不妥当的。同样的,当你的孩子觉得自己的成绩没考好但还不至于太沮丧时,你试图共情说:「你这次考得不好,你肯定很难过吧。」这也是不妥的,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共情的要点在于,你要让孩子知道你能够了解他的感受,理解他的感受,同时给予孩子信心,让他感受到一切会度过,一切会好起来的。

10 管好你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孩子和你分享的事可能会引发你的焦虑。此时,要记得管理好你自己的情绪,深呼吸,调整自己的情绪。那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你的帮助,而不是批评斥责。

比如,孩子回到家大声喊道:「我恨死那个老师了!她今天竟然在全班面前说我是笨蛋。」遇到这种情景,你会怎么回应?我猜第一反应可能是:「你做了什么会让老师这样说你?」或者「你怎么可以这么说老师?」而其实当孩子那样说时,他很可能希望能够听到你对他说:「哇,那你当时很尴尬吧。难怪你会感到那么生气。……」

当你内心感到自责(「我本来可以阻止这件事发生的。」)或者感到担心(「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时,记得要先把你的情绪搁置在一边。你的负面情绪并不会让这件事变得更好,更重要的是,你得先帮助孩子处理好情绪,引导他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之后,你再对自己的情绪加以处理。

11 孩子的一切行为皆为沟通 

有些孩子并不喜欢滔滔不绝,他们的话很少很精炼,那么一定要理解并接纳他们的这种话语模式。这些孩子也许并不需要我们所谓的「深谈」,一次握手、一个拥抱、一次较长的目光对视、一次击掌……都是孩子与你发生的链接。你只需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方式就可以了。

12 用共情帮助孩子处理情绪 

大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孩子的榜样。情绪的处理方式更是如此,当你用共情反映出孩子的情绪,理解并接纳他时,他也会学习着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这有利于孩子的情商发展,也有利于他恢复理智,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和接纳时,负面情绪就开始消解了。有时候我们不必真的做些什么,只要「看见」孩子和他的情绪,就够了。不过,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你认同孩子的做法。情绪是情绪,事情是事情。很多时候别把它们混为一谈。

Ms.Che的教育服务正在进行中

月度陪伴服务:你的专属育儿私教,全天候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陪伴你应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季度轻咨询服务:15次「轻咨询」,随时随地骚扰Ms.Che,为你的教育保驾护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