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口钟楼】 前世与今生

 南山梵境 2019-02-13

海口钟楼,海口市景区建筑,被列为海口八景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是为适应对外通商而建立,已成为海口的最重要的标志性与象征性建筑物之一。




在岁月中穿行的时空小站



钟楼矗立在海口这片土地上,她虽然没看到张十五败走、没看到海关初设,没看到第一家银行、邮局开业,但它所驻足的这片土地的记忆仍然是她的一部分,得胜沙是钟楼诞生的胎盘。




钟楼之所以伫立在得胜沙,就因为这还有一个港口,一个通商的港口,一个维系海南与祖国大陆的驿站,一个迎接海外归侨的口岸。

海口钟楼就是这个港口的地标建筑。钟楼是人们离乡思乡还乡的象征,是港口抛锚下碇的终点和扬帆起航的起点。



如果说那一幢幢古旧骑楼是凝固的城市记忆,钟声则是在飘动地诉说着这个城市历史。钟楼是骑楼的孪生兄弟,她们是滨海港口城市一对宁馨儿。




铺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钟楼所在恰好是海口故所城诸街往北辐辏之点。

如果知道海口所城与海口市的前身今世的关系,就会发现,钟楼就像是海口百年旧城和府城千年故都的咽喉,是走向未来的海口市的历史起点。




钟楼的钟声敲打着业已斑驳的老墙,好像是历史的回声,诉说着这个城市由所镇而发展国际性的城市的历史。海口设市于1926年12月9日。

就在设市后的一年多一点,也就是1928年,一座欧式的钟楼矗立在了海甸溪不远的地方。她是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媾、封建帝国与资本主义的碰撞的产物。



关于海口钟楼的由来,有一种说法:

当年武汉汉口要建一座钟楼,向德国订购了一口西洋大钟,然而发货时发错了,误将“汉口”当成了“海口”,以致大钟运抵海口港后,卸于码头长期无人认领。


于是海口总商会就决定将这口白捡来的大钟充分利用起来,在长堤路岸边修建了这座今天我们熟悉的钟楼。当然,这个故事版本的可信度并不高,带有许多传奇色彩。




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欧式风格建筑的钟楼,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过怎样的辉煌,又经历过哪些鲜为人知的风波,细细追究,它的前世今生,一定有很多迷人的故事。




在华侨经济中诞生的城市名片



如果说海口所城是钟楼诞生的最初母体,得胜沙和港口就是钟楼分娩的胎盘,而海口的通商贸易,尤其是与南洋的贸易和劳工输出,则是钟楼与骑楼一起降生的营养。




海口是近代华工出洋的岸口之一,设有外国招工中介设立的收买华人和经办华工出国事务的机构和猪仔馆多处。


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第五辑里写道:“从1876年-1898年的23年间,仅通过客运出洋的海南人就达24.47万人,平均每年一万余人,而通过其他途径出洋的人数也不少。”




1915年至1916年,南洋橡胶、锡锭销路十分通畅,已经在东南亚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的华侨汇回金额丰裕,年达2000万元,社会资金充足,社会购买力旺盛,商业大有起色。

1917年至1920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上交通被封锁,对外贸易基本停顿,李根源、邓本殷等军阀相争驻防琼崖,商业出现衰落。




1921年至1927年,海口经济出现转机,各县公路陆续兴建,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南洋橡胶和矿产业再次好转,商业出现新的兴旺。

此时,五条老街相继盖起了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号。




就在南洋橡胶和矿产业再次好转的第二年,钟楼也应需而生,成为了这段历史最好的明证和标志。

资料记载,当时由于商业发达,过往商轮频繁停靠在海口码头。

此后的三十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比较有名的商号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广德堂”、“王昌行”、“永生号”、“精华公司”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今天我们说的五条街。



民国十七年(1928年),海口市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拆掉了古老、狭窄的石板马路,扩建成了10至12米能行驶汽车的街道。

海运发达,港口繁荣,国内外航线四通八达。但由于港口海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计时设备,给交通、商务和报关带来不便。




这一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海口汇兑同业工会理事长周成梅倡议集资在海口建一座钟楼,以便统一全市时间。

这一主张立即得到海口总商会张徽五会长、何位川副会长的赞同,他们便以海口总商会的名义发动海口商界、香港琼籍商人、海外琼籍侨胞等踊跃捐款。

因为有华侨和商会的支持,建造钟楼的用款便于当年筹足。钟楼1929年春天建成。



“海口钟楼之父”周成梅

周成梅 (1883~1963),字香岩,号文堂,海南省文昌县抱罗镇昌锦村人,海口商界名流,热心公益,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受到各界的赞许。


当时的钟楼为一座深棕色的欧式五层四面钟楼,高27.3米,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勾缝。


当时的大钟古朴原始,以上海、广州海关钟楼的报时钟为参照样本。大钟设置在五楼,四面外镶白色大理石钟面,分时针长度分别为160厘米、96厘米,每隔30分钟报时的音响由2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  


钟楼顶端四周共筑八支箭簇尖角,每一方向有三支并列的箭簇,均中间高,左右稍低,这样,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均有三支箭簇,具有欧洲特色建筑风格。


红色的欧式钟楼与海甸溪畔的椰树绿地极为和谐,景致幽雅,风姿绰约,尤其夜深人静时,钟声余音绵绵,能传至数千米。

那些居住在钟楼附近的老人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老钟楼宏亮而悠扬的钟声。


日军占领时期





1939年2月10日上午12时左右,日本海军板垣部队(第五防备队,司令官板垣盛海军大佐为当时日本陆相板垣征四郎之弟)在长堤路海口港码头登陆,迅速占领海口市区。

此图片中可见日军登上钟楼塔顶升起日本军旗并举手欢呼,大钟时刻指向11点50分。


日本随军画家小岛川笃四郎手绘的海南风光明信片,可以看到海口钟楼和海口海关的身影。


日本随军画家水平让直手绘的海南风光明信片,可以看到海口钟楼的身影。


日本随军画家武藤夜舟手绘的海南风光明信片,可以看到海口钟楼的身影。


日占时期的海口钟楼,图中可见一位日军士兵牵着马匹行走在钟楼前。


此图是从中山横路拍摄的,可见当年的钟楼位于中山横路北端正对的长堤路上,距中山横路仅几步之遥。



此照片的拍摄位置和上一张基本相同,都是从中山横路上拍摄的。


对比上一张照片,可以发现背景略有不同,比如钟楼旁出现了电线杆,左侧的民房三楼阳台上加装了木制板棚。



海口钟楼旧照片


对比1939年日军占领期间的钟楼照片,可见此照片中的钟楼楼体显得斑驳破旧不堪,因此拍摄年代应该是在1939年之后。


文革时期




1967年6月,正是文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期,图为“海南区农村文化宣传队”在海口市中山横路进行街头表演的场景。


图中可见钟楼的一角,其样式仍为1929年建成时的样式,但随后不久,海口市政府就对老钟楼进行了“改头换面”式的重修,将其改造得面目全非。


1948年9月27日,海口遭受飓风袭击,钟楼顶端的个别箭簇尖角被风刮毁;建国后又遭数次台风侵袭,钟楼已破损不堪。




1967年,海口市政府对钟楼进行修建,由于钟楼顶端的箭簇尖角损坏严重难以修复,于是将楼顶改为平顶;木质楼板已经腐朽,改为水泥楼板。


外墙砌筑灰白色水刷石,并在四面墙体嵌上毛主席语录,以突出政治宣传效应,体现那个年代的特征。



经过文革的洗礼后的老钟楼,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毫无美感可言。


解放后




解放后海口市区的航拍图。



到连接海口市区和海甸岛的人民桥


此桥建于1970年,1986年为了实行桥上的人车分离,将原来仅9米宽的桥面拓宽到22.2米,中间为机动车道,还设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从图中可以看出桥面并未扩宽,因此可判断拍摄时间应该是1970——1986年之间。


此时的钟楼还是老钟楼,直到1987年才将老钟楼拆除,在原址西北侧30米处(当时的海口儿童公园内)重建一座新的海口钟楼。




上图拍摄时间应该是1970——1986年之间。可见老钟楼位于长堤路边,随着交通发展的需要,市政当局最终决定将钟楼拆除搬迁,以腾出空间来将长堤路拓宽。




当年政府在考虑钟楼拆不拆,拆了怎么建,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其一是保留钟楼在道路中间,车辆从两边分流而过。


其二是将钟楼移到儿童公园的门口,当时的门口也仍在现在道路的中间。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案,钟楼都不可能延续到现在。




后来,主管城建口的市领导和城建局局长征求了建筑师林志民的意见,他认为原有的钟楼靠近水面,重修还是靠近水面比较合适。


从建筑学上理解,建筑临水而建也使城市景观更为美丽。因此,新钟楼从原先的位置向西北挪了30米左右。




这张海口市区的航拍图,方向是由南向北。可见北面的海甸岛还是一片经过“围海造田”后形成的田洋,人烟稀少,因此,时至今日老海口人还是习惯将海甸岛称为“海田”。


1987年海南建省前夕,为了改善交通环境,海口市政府准备扩宽长堤路,决定将老钟楼拆除,然后在原址西北侧30米处(当时的海口儿童公园内)拨款23.74万元重建一座新的海口钟楼。



新钟楼的设计者是时任海口市建筑设计室的建筑师林志民,他在参考了几张仅存的海口钟楼老照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广泛征求了市民以及华侨们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了今天钟楼的样貌格局,基本上保持了1929年钟楼落成时的原貌,但楼高由原来的5层增至6层,更显得高大挺拔。


1987年12月15日,由林志民设计、海口市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新钟楼竣工启用,钟楼基座一层,高0.3米,占地面积25平方米,楼高6层,计27.3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铺土红瓷片,顶端为箭簇尖角,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


钟楼底层于东南西三面各辟大门,门前设有2.5米宽的三级台阶,室内北侧设楼梯。


大钟设置在顶层,改用上海555牌电子钟,既方便又计时精准,四边的钟面为塑料材质,直径2米,时针长0.53米,分针长1米,30分钟报时一次,先报乐曲,后报钟点,钟声清晰、宏亮、悠扬。



初建时正是海口建市之际,重建时又恰逢海南建省海口成为省城之时——这就是钟楼与海口的缘分。

看完海口钟楼的前世今生,下次经过钟楼的时候,是否会多驻足一刻,感受它的历史与沧桑。



关注我们,收获更多惊喜哦!公交 ▏客运 ▏违章 ▏电影 ▏高铁 ▏天气 ▏七星彩 ▏开奖查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