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在妇科病上的应用总结

 xyf4345 2019-02-13

针灸在妇科病的治疗和机理研究方面,在近50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70年代针灸治疗妇科的常见病主要是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乳汁不足等。 80年代治疗范围逐渐扩大,不孕症、妊娠恶阻、胎位不正、产后尿潴留、带下病、女阴白斑、子宫肌瘤、催产、引产等,90年代后增加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本人在2006年中国针灸学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针灸学术研讨会上做“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及针灸妇科科室的建议”的演讲,并公开发表论文,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等应是针灸妇科优势病种,针灸治疗妇科疾病范围日益广泛疗效显著,建议扩大运用并设立针灸妇科科室,近年随着国际针灸在不孕症、辅助生殖领域的运用的深入,针灸妇科形成学科趋势日趋成熟。

 

1.针刺促排卵


俞瑾等1960年按经络学说中肝、脾、肾三经和冲、任、督三脉与月经不调、不孕症相关的理论,取穴关元、中极、子宫2、三阴交2,对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44例作针刺促排卵效果研究,观察44例患者电针后排卵率52.3%。1973年又重複上述工作,在64例患者中促排卵率51.6%。之后在原有基础上,对无排卵的不孕症或月经失调患者做了很多相关实验和机理研究,结果提示针刺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对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而引起排卵;且卵巢反应好的无排卵患者,可明显提高其促排卵效果;针刺有启动中枢、促进垂体分泌而促滤泡生长排卵的作用,针刺特异穴位可诱导GnRH脉冲分泌促使卵泡发育等多重机理;俞瑾教授针刺促排卵特别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运用得到国际承认。


 

2.针灸治疗不孕症


2.1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王冬梅针刺石关、水道、府舍、归来、三阴交、太溪、关元、中极穴,配合中药内服和灌肠治疗62例患者,输卵管再通率为95.1%;张敏等报道针刺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志室、承山、昆仑穴,同时配合中药、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疗效优于对照。


纵观文献,单纯运用针灸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较少,往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另外,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缺乏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2.2排卵障碍性不孕


徐鸽等收集 1996 年至 2015 年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文献,其中关元、三阴交、中极、子宫作为主穴构成基础组方,针灸在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也是从肾虚、肝郁、痰湿及血瘀进行调治。


针灸诱导促排卵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相对于西药促排卵治疗,针灸疗法无明显毒副反应。机理多认为是通过对机体下丘脑- 垂体 -卵巢子宫轴的功能进行全面的调节。

 

2.3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


汤海霞等从患者BBT上升第2天开始,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穴,经治疗后患者的BBT明显改善,针刺治疗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功能,从而达到补肾助阳、调养冲任、暖宫种子的目的;刘丽等针刺关元、大赫、中极、肾俞、次髎、商丘、三阴交、足三里穴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起到治疗作用。

 

2.4 免疫性不孕


孙兴亮等电针肝俞、肾俞、太溪、合谷、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治疗免疫性不孕,总有效率和抗体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张继红等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命门、肾俞、丰隆、阴陵泉,同时内服补肾化浊中药,总有效率优于单纯中药治疗组。针灸治疗免疫性不孕的报道较少,依据不够充分,有待深入研究。

 

2.5针灸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运用


2002年德国Paulus首次用体针和耳针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简称IVF),移植前针刺内关、地机、太冲、百会、归来,移植后为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合谷,并配合耳针,针刺组与对照组临床怀孕率分别为42.5%和26.3%。


之后世界各地的生殖医生进行相关各种临床和研究,目前各研究间针刺介入的时间点差异较大,国外主要使用的是移植日予以针刺治疗,而国内研究在治疗次数方面明显多于国外,多于移植前一个月经周期月经干净第2天起开始针刺治疗直至排卵。


然而对于针刺改善 IVF-ET妊娠结局的作用目前还未有定论,即使是随机对照研究(RCTs)的Meta分析结果也不一致。因为IVF的成功率最终和年龄、新鲜胎、解冻胎、优质胎、植入胚胎的数目,以往是否容易怀孕,针灸的穴位、次数、手法等太多因素相关,结果显示正反两方面存在争议也属正常。


本人在针灸辅助IVF发表过多篇文章,主要针对IVF病人基础疾病、子宫内膜容受性、胚胎植入前后针灸的选穴、手法以及针灸对卵巢过度刺激的预防等。


戴泽琦等有关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指出:精满、血足可能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物质基础,胞宫温暖是环境基础,精虚、血少、宫寒、燥热则是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差的病理基础;针灸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改善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微循环等多环节;针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吴效科教授近年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方面的研究令人瞩目,其中针刺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针刺穴位为气海、关元、子宫、中脘、天枢、归来、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结果显示针刺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安全有效,且很大程度降低了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的副作用。


胡敏等也报道针刺中脘、下脘、气海等穴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可改善患者的内分泌及代谢紊乱,降调促黄体生成素与促卵泡生成素比值,有恢复月经,降低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值、游离睾酮水平方面的作用。


林静等查阅文献共 78 篇,总结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证型为肾虚型、痰湿型、肾虚痰湿型;针灸使用频次最高的5个穴位是三阴交、关元、子宫、气海、中极穴 。

 

4.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在90年代初开始报道,大多篇相关报道选用交替针刺腹部穴位组(天枢、气穴、中极,加足三里、地机、丰隆、三阴交、太冲)和背部穴位组(上髎、次髎、中髎,加委中、承山),另外加用药饼灸;若经量多者,经前用气海,经期用百会和隐白;肛门坠胀痛用委中、承山;如果巧克力囊肿大于4公分合用中药。


赵健等总结统计文献72篇,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用穴位是关元、三阴交、气海;从穴位的结果看,体针选穴多来源于任脉、脾经及胃经,规律主要为局部穴位、交会穴及经验穴。


肖小文等对现代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78篇进行整理分析,认为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取穴为关元、三阴交、气海、中极、子宫,经脉以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主要分布在胸腹部,特定穴以募穴为主。

 

5.针灸在流产、引产、催产中的运用


针灸在人工流产中最主要的应用是镇痛,辅助镇痛为多,也有单独针刺麻醉的报道,以电针的应用最为普遍。研究发现合谷、三阴交对人流的辅助作用体现在针刺镇痛,扩张宫颈和增强子宫收缩方面;针灸可以加快宫颈的软化扩张,促胚胎的排出。研究证明针灸可有效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最常用穴位为合谷、三阴交穴。


电针对缓解腹痛、恶心、呕吐等药流不良反应症状效果较好;针刺亦可显着缩短药后阴道持续出血时间、减少总出血量。


据 1997 年以前报道, 针灸引产催产的有效率为 79.5%。针刺合谷、三阴交催产有增强宫缩、加快产程的作用;针刺后宫缩趋于规律,孕妇的紧张情绪和疼痛均得以缓解,而且对胎儿无影响。

 

6.针灸治疗妊娠恶阻


文献报道妊娠恶阻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是足三里、内关、中脘、下脘、公孙等,在选穴所属经脉上主要集中于任脉、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在选穴所在部位上主要集中在胸腹部、下肢部以及上肢部内关穴。


在操作手法上多以补法为主,针感以局部酸胀感得气为度,且腹部穴位不宜深刺或直刺。可酌情根据孕妇心理情绪情况,适当选用一些安神定志穴位,如四神聪、印堂、安眠、神庭、神门等。

 

7.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王洪彬等检索文献共99篇,总结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所选穴位以三阴交、肾俞、关元、足三里最为常见;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率在80.50%~100%之间。


马晓芃等认为针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机理在于对内分泌的整体调节。

 

8.针灸治疗卵巢早衰 


2017年中国针灸学会针灸病例注册登记研究联盟成立,首个登记项目是收集卵巢早衰疾病针灸病例数据,为针灸治疗卵巢早衰提供临床证据,房繄恭教授负责相关工作。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卵巢早衰代表了卵巢功能下降的三个不同阶段。2018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陈之江教授等发布《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取代卵巢早衰、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兼顾了早期病人的识别和干预;近年针灸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治疗临床报道增加。


孔熠等研究发现,现代针灸防治卵巢早衰常用腧穴有关元、三阴交、肾俞或子宫、脾俞、肝俞或中极等,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部、下腹部和腰背部。


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使生殖内分泌系统恢复正常生理的动态平衡,改善卵巢局部微环境,改善卵巢的储备功能;促进卵巢排卵;改善卵巢动脉血流,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9.针灸治疗子宫肌瘤


王跃梅等收集子宫肌瘤研究文献 62 篇,针灸选穴选用频次最高的依次为三阴交、关元、子宫等,取穴部位主要为腹部;耳穴选用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内分泌、皮质下、子宫、肾、脾等。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的机理研究目前较少。


严红等观察患者50例,针刺主穴以气冲、曲骨、子宫为一组,次髎、三阴交为一组,辨证加减,治愈率为72%,总有效率为98%。机理可能为针灸降低病人血浆雌二醇浓度,调整了内分泌系统。

 

10.针灸治疗痛经


秦璐等收集近10 年文献,治疗痛经相关性最高穴位是关元和三阴交;关元、三阴交、地机、次髎协同起到调补益肝肾、行气和血止痛作用。


本人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针灸治疗痛经《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Dysmenorrhea》一书中主要从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和针灸治疗痛经的难点、分期治疗、调理穴位、镇痛穴位及相关机理研究多方面论述痛经的针灸治疗。认为治疗痛经的难点是快速有效止痛,关元治疗痛经效果最好,次髎次之;继发性痛经关键治疗原发病;减少复发和预防关键是重视非经期治疗和注意生活调摄;膜样痛经的治疗需针药并用。

 

11.针灸治疗盆腔炎


刘瑜等从190篇针灸防治盆腔炎文献总结出最常用穴位是关元、中极、气海、归来、子宫、肾俞、次髎、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腰骶部和下肢部;这些穴位主要分布在腰部和骶部节段神经支配区内。


有效调控炎性因子是治疗急性盆腔炎患者的关键,李熳等证实了电针胆经“环跳”穴、“阳陵泉”穴可能通过抑制合成和释放白介素-1β等途径发挥消炎镇痛作用。

 

12.针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杜帅等查阅文献46篇,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使用最多的单穴处方是隐白穴,使用最多的双穴处方是隐白、大敦穴,使用最多的三穴处方是关元、三阴交、肾俞。

 

13.针灸妇科在海外的发展


沈晓雄教授提出针灸止痛是中医妇科在海外发展的起始点;治疗不孕是中医妇科在海外的临床聚焦热点;调治月经病是中医妇科在海外临床新的关注点,以上三方面为中医针灸妇科在海外发展最重要部分。

 

讨论:


近50年针灸治疗妇科疾病越来越广泛,病种也不断扩大,笔者通过归纳总结部分针灸治疗妇科适应病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希为针灸治疗妇科病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汪慧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