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的诗都曾提过“白帝城”,谁建的?主人还有个成语典故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的白帝指的是白帝城。不仅诗仙提过,诗圣杜甫也曾写过《前苦寒行二首》、《白帝》等多首诗中提过此处。又不仅诗圣提过,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陆游等人都曾在作品中提到过此处,白帝城也得名“诗城”之称。 除了这些文人,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曾在此“托孤”诸葛亮,你看,李白,杜甫、刘备等人都与“白帝城”多少有些渊源,那么这座白帝城是谁建的呢?此人便是“白帝”公孙述! 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最早由公孙述建造,但因为战乱,最早的原貌已经被损毁,但因为他的缘故,白帝城这一称呼延续了下来。为何呢?因为他自号白帝,所以此处被称“白帝城”!此外,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还出自于他。下面,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西汉末年,汉哀帝在位时,公孙述因其父公孙仁举荐,当了甘肃清水县县长,颇有治理之能,他管理的县城,可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王莽篡汉后,公孙述出任蜀郡太守,他管辖下的蜀郡照样井井有条,百姓们也都称赞他的治理之才。 后来,因王莽的篡汉以及其改良的失败,天下各处掀起“反莽浪潮”,荆州有一个自称汉景帝刘启一脉的刘玄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荆州建立了更始政权,史称“更始帝”。在天下群起反莽时,公孙述看到了机会,他借辅助刘氏的说辞,在蜀郡起兵,自立为王,打了不少胜仗。 蜀地自古肥沃富饶,公孙述也有治世之能。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公孙述很快在乱世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益州等地也尽归其所有。实力壮大后,公孙述在谋士的“怂恿”下,忘却了他的起兵之初心,有了自立为帝的想法。 一日,他骑马来到白帝城(当时不叫这个名字),见到城中白鹤井冒出一股白色的雾气,其形状宛如一条白龙,直冲九霄,他故弄玄虚,说这是“白龙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接着这番说辞,他自立为白帝,取国号大成,并将此地命名为白帝城。 同时,汉室刘秀也在纷乱中建立了政权,即东汉。但连年的征战,劳民伤财,刘秀也不是穷兵黩武之人,多重因素下,刘秀没有着急统一全国,而是留下了两个大军阀隗嚣和公孙述,并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成语置之度外的典故),一心想着休养生息。 蜀人因地势之险峻,也多有溺于逸乐,偏安一隅的想法,公孙述也是其中之一,他没有把握住他正值“巅峰”的机会,一味固守蜀地,虽与东汉有过小打小闹,但北上的决心不大。后来,等刘秀韬光养晦多年后,一举出兵,灭了大成政权,公孙述兵败后,身死族灭。 但他治理下的蜀地,确实相对安乐,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曾建“白帝庙”供奉于他,到了明朝时,四川巡抚林浚以公孙述为“叛逆者”,不可立庙,毁其像,令祭祀他人。再往后,因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青史留名”,白帝城因他们“声名在外”,而始建者公孙述,“白帝”之名被人渐渐“淡忘”。大家怎么看? |
|
来自: 竹香书屋 > 《字典;词典: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