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真卿展/策展人独家采访录

 黄山归来亦看岳 2019-02-14

2月9日,东京小雪。寒风凛冽中,走向上野公园。但心里,一直雀跃。因为即将采访东京国立博物馆学艺企划部部长富田淳先生,颜真卿展的策划人。

今天与您分享采访实录以及观展小感,权作抛砖引玉。

壹 颜真卿展策展人采访录

(J:Jasmin 富:富田老师)

J:您是从何时开始酝酿本次展览会?

富:应该是2013年。那一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书圣王羲之展》,展会结束工作人员在撤展的时候,我们都再一次深深地为唐代书法的魅力所感动。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绝世名作,但原本已无存,人们看到的是唐朝书法家的临摹作品。和《兰亭序》一起被誉为双璧之作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却是现存的真迹。

J:这次展出177件作品,是按照什么主题来进行筛选的?

富:其实原计划展出的作品有250件,因为展览空间有限,才忍痛割爱了一部分,精选展出了177件。展览会先介绍汉字书体的变迁,之后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书法作品,颜真卿的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希望能展现3500年来的中国书法史,梳理出一条理解颜真卿历史文化地位的脉络。

J :《祭侄文稿》是本次展会的最大亮点,该如何更好地欣赏呢?

富:《祭侄文稿》仅23行,长约81厘米。以往台北故宫展出的时候,也只展出短短的文稿部分。这一次展出了很少有机会露面的前跋和后跋。从前后跋文中,可以追溯到这幅作品的主人的变迁,每一代持有人的喜悦。尤其是清朝乾隆帝的跋文,对这幅字大加赞赏。《祭侄文稿》写于758年,乾隆帝的跋文写于1786年,想象一下乾隆帝在1028年前的《祭侄文稿》上挥笔题字的情形吧。而现在2019年,这幅作品真迹就在我们眼前。

J:特别珍贵的作品,有很多中国朋友特地为了看展览来东京呢。博物馆对观展者的国籍有进行统计吗?

富:2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10万名观众,非常感谢大家对本展的关注。对观展者的国籍,我们并没有做特别统计。但租借语音导览的观众,选择中文的占40%。

J:颜真卿的书法,直到宋朝才受到文人墨客的肯定和崇拜,苏轼更是赞不绝口,这次苏轼的书法也有展出,我是杭州人,感到好亲切呢。

富:你是杭州人吗?我在浙江美院留过学!

J : 是南山路的那家美院吗?

富:是啊!

J :您几几年在杭州?

富:85年到87年,在杭州待了两年。

J :那时候我在杭州的!

富:说不定我们曾在西湖边擦肩而过哦。

J:当年您去台北借《祭侄文稿》,是否颇费了一番周折?

富:我是2015年去台北,向故宫博物院借这幅作品。我说再过几年我要退休了(策展人都做数年后的策划),这个展览会是我的毕业作品展,故宫博物院爽快地答应了。

J:那一定是您和台北故宫有着深交。不过去年秋天,好像台湾议会都有提到出借这幅作品是否妥当?

富:是的,那时网络上也是各种意见交错纷呈。去年7月,我们在东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隆重介绍本次展览,11月把177件展品清单和《五马图》的部分图像传给了台北,台北方后来也认同这将会是一次高品质的展会。况且,我们这次只向台北借了2幅作品,因为日本国内已经有浩瀚的珍贵藏品。

J:是博物馆之间的正常交流往来?

富:对,2010年台北举办《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当时东京国立博物馆借了6件作品给台北,3件是日本国宝级文物,包括《孙过庭书谱》和苏轼的真迹。这次借到《祭侄文稿》,我个人觉得是来自台北的一个还礼,属礼尚往来。只是这份文稿3年才能展出一次,这次来了日本,未来3年内无法展出,对这一点还是深感愧疚的。不过无论在哪里展出,作为一个策展人,我们的心愿都是一样的,希望观众能看到最好的作品。

贰 颜真卿展观后小感

No 61 唐代 妙法莲华经卷

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佛卷

秀逸,逾千年

百看也不厌倦

No 56 升仙太子碑

武则天76岁时的作品

稳健刚劲

字里行间,是经风雨后

不惊不辱的大气成熟

No 158 五马图卷

北宋白描第一人 李公麟之神笔

墨染神韵,抑扬之间

寥寥数笔,丰瘦盈然

No 126 怀素 自叙帖

性情所致,一气呵成

天地间,唯我独尊

我乃,狂也

又奈我何

No 127 怀素 小草千字文

最晚年之作,最炉火纯青

吾本可狂,但已无欲显狂

空灵心境,人字和一

注:本次采访已在2月12日大阪FM COCOLO电台播出。本篇介绍采访花絮,仅代表Jasmin个人观点。

〈完〉

京都民宿Jasmin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