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听说过四合院,但是大伙儿听说过一个新词“共生院”吗?这个“共生院”可是咱国务院和市政府特别重视的一件事。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提出,北京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到底这“共生院”是什么,咱今天先从四合院开始聊一聊~ 咱北京城习惯被称为“四九城”,即“内九外七皇城四”。 “内九”包括内城的九座城门,“外七”包括外城的七座城门,“皇城四”分别是指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这些城门和城墙是咱老北京的标志,也是咱东西两城的标志,虽然有些已经拆除了,但名称依然在使用。 提起东西两城的标志,四合院也是一大特色。 像咱西城区的西交民巷 太仆寺街 西绒线胡同 东城区的干面胡同 盛芳胡同 国子监街 咱东西两城还有很多四合院群,小编只列举了一部分。四合院因为年久失修、设施设备跟不上现代的步伐、人多房子小等等众多问题,所以有些老邻居自愿申请腾退自己的住房,乔迁新居。而老邻居留下的“空房”,即将变成“共生院”。 “共生院”是指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三层含义。 ①“新老建筑共生”就是指在完成大杂院部分居民腾退后,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利用腾退空间,为留下来的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建设包括共享厨房、污水处理设施、配建卫生间等。 ②“新老居民共生”是指对于腾退出来的居住空间,引入新居民居住,原居民和新居民在胡同、四合院里共生。 具体引入什么样的新居民,目前还在探索当中,小编猜测可能以青年公寓的形式引入对胡同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也可能以办公空间的形式,引入从事文创产业的年轻人,还可能以院落体验式酒店或民宿等形式引入游客 ③“文化共生”则是指新居民带来的文化和胡同四合院文化的共生。通过原居民,实现对传统四合院文化的传承、传播,通过新居民,为老城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腾空建筑除了引入新居民外,也可以引入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业态,实现文化共生。 小编从网络获悉,今年将对包括雨儿胡同在内的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已经腾退过的院落,重新进行空间设计,将按照“一院一策”,“一户一方案”的方式,在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内打造一批“共生院”,将年轻的新居民引入老胡同、老院落。 咱西城的什刹海银锭桥胡同7号“共生院”民宿项目去年7月份启动试营业,5个月已接待了六七十拨儿游客。 银锭桥胡同7号院落面积不小,有35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0余平方米。2016年腾出的北房建筑面积104平方米。现在院内还住着4户人家。 腾退后的北房2017年启动装修,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了原本房屋的整体结构。 经过设计,原先的两间旧房隔成东房、西房和客厅三室。屋子里的老物件,包括古老的雕花隔扇门、木质花窗,都保留了下来。廊檐下的东西山墙上,各镶嵌着一块青石碑,据说已有百年历史。 改造后的民宿中西合璧,保留了外观的古朴,室内现代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小编感觉其实“共生院”就是把咱老四合院进行了硬件的维缮和升级,迎来了一批新的邻居,让“年老”的四合院跟上了潮流,这不仅保留了咱老北京的建筑,也保留了原生态居民以及咱老北京的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