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1061期: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影像吧 2019-02-14
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资料】

女性,56岁。间断发热4月余,最高体温达39度,曾拟诊为肝脏脓肿,治疗效果不佳。体格检查: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Murphy征(-)。B型超声:显示右肝有100 mmx53 mm大小、形态不规则的不均质性较低回声区,边界尚清;CDFI示周边部点条状血流信号。实验室检查:WBC5.97x109/L。


A

B

C

D

E

F

【影像学检查】

A.CT平扫见肝右叶有一分叶状低密度肿块影,边界欠清,密度欠均,大小约70 mmx75 mm;

B〜D.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示肿块环形轻度强化,似呈花瓣状,边界清晰;

E.F.PET-CT示肝脏右叶见环形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灶,SUV最大值20.0

【最后诊断】

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

原发于肝脏的恶性淋巴瘤(primary liver malignant lymphoma)非常少见,只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1%。恶性淋巴瘤的晚期肝脏常受侵犯,14%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6%〜9%的霍奇金病(HD)浸润肝脏。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肝淋巴瘤,两者影像表现很类似,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①肝内孤立病变。②肝内多发性病变。③弥漫性肝脏浸润。一般原发性肝淋巴瘤单发占位较多见;继发性肝淋巴瘤多发占位或弥漫浸润相对多见。

1.CT表现:

1)CT平扫通常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大多清晰,密度多均匀,合并出血、坏死、钙化等较少见。

2)淋巴瘤大多数为乏血供病变,增强后通常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少数肝脏淋巴瘤表现为边缘强化。

3)弥漫性淋巴瘤肝脏浸润较少见,只有引起密度改变时才能被CT发现。多数情况下,肝脏仅表现为肿大而无密度的改变,即使肝脏大小正常,密度无明显改变,也不能完全排除肝脏淋巴瘤浸润。

4)血管从肝脏病灶穿过或病变沿血管浸润而血管本身无明显受压、狭窄、被包绕等受侵表现,称为“血管漂浮征”,具有一定特征性,提示肝脏淋巴瘤的诊断。

2. MRI表现:

1) 通常T1WI为低信号,信号大多较均匀;T2WI为高信号,有时也可为等信号、低信号。

2) 增强后表现为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3) 弥漫性肝脏浸润表现为弥漫性肝内多发异常信号结节,病灶多小于1cm,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有时仅表现为肝肿大而无明显信号改变。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者为女性,56岁。

2.间断发热4月余,AFP正常,白细胞不高,抗感染治疗无明显疗效。

3.CT表现为肝右叶单发性分叶状低密度肿块影,边界欠清,密度欠均,增强后肿块环形轻度强化,似呈花瓣状,边界清晰,中央为低密度,呈乏血供表现特点。结合患者长期反复高热,应考虑到肝脏淋巴瘤的可能。

4.结合白细胞不高,曾抗感染治疗无明显疗效,CT未见明显的脓肿壁和“三环征”,基本上可排除肝脓肿;患者无原发肿瘤病史,无“牛眼征”表现和单发病灶,所以转移瘤可能性不大。.

5.PET-CT检查示肝右叶环形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为20.0。

鉴别诊断:

1.肝脓肿:典型的肝脓肿CT平扫为低密度,周围水肿明显,有脓肿壁形成。脓肿壁明显薄而均匀强化,诊断不难。

2.肝转移瘤:常有原发肿瘤病史,病灶常为多发,大小不一,分布散在,增强CT常呈“牛眼征”表现。有时肝转移瘤影像表现与肝淋巴瘤有重叠,鉴别有一定难度,需结合病史。

3.肝胆管细胞癌:肝左叶多见,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增强早期病灶通常无明显强化,病灶中心可有延迟强化,这有别于肝淋巴瘤。此外,胆管细胞癌常伴有邻近肝脏的萎缩,肝内胆管扩张,这些特点均不同于肝淋巴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