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泰斗邓广铭: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地位?

 阿牛哥8mi3kbb7 2019-02-14

(1)文学

北宋前期的士大夫们已在大力提倡写作韩愈、柳宗元式的古文,使宋代文风较前代起了很大变化。所谓的“唐宋八大家”,北宋一代就占了六名。改骈为散,对于学术文化的传播有很大便利。为了配合音乐,便于歌唱,由五七言诗衍化而成的长短句,即词,在宋代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元明清诸代之所不能企及。

(2)史学

宋代史学的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在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也是最高的。在官修的史书当中,有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类别的书,所记录的都可称为原始资料,尽管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弄虚作假的东西。我认为,宋代史学的发展,主要的不是体现在官修史书种类之多,而是体现在私家著述的质量及其所创立的体裁方面。且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例:

对于司马光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似乎都难以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对他在史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却应予以充分肯定。司马迁自述其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虽不曾标举出这样的宗旨,而实际上却也体现了这样的宗旨。他在编写《资治通鉴》时,首先把有关资料编写为“长编”,最后则又把不采入正文中的歧异记载收入另册,名曰《通考异》,与《资治通鉴》并行。

在历史编纂学方面,从此开创了一种新的而且是很好的方法和体裁。于正书之外再有《考异》,就可以使后来的研究者有“递相稽审,质验异同”的余地了。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诸书,于每条记事之下,大都附有大段的注文,胪列各种异说异文,虽没有辑成专书,称作“考异”,与本书并行。实际上却完全是沿用《通鉴考异》的做法。可见司马光新开辟的这条修史蹊径,对于后代的史学界起了何等重要的影响。

李焘遵循司马光编写“长编”时那一“宁失之繁,勿失之略”的原则,和胪列异说以便读者参考抉择的办法,所以,他虽然是一个“耻读王氏(王安石)书”的人,而在他的《续通鉴长编》记宋神宗朝的史事当中,却大量引用了王安石的《熙宁奏对日录》,有的写入正文,有的附入注文之内。在这部“日录”久已亡佚的情况下,我们正可借此深入了解有关变法的一些议论和周折。

另如关于宋太祖太宗兄终弟及时“斧声烛影”事件,李焘写在正文中的文字并不太多,而注文中所附录的各种记载却是“连篇累牍”,又复不加辨析,以至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考据未明”,便成“千古疑窦”,其实李焘对于此事一定是不敢直书其所见(看来他是认为太祖乃为太宗所害的),故意地引录众说,使之迷离惝恍,启读者之疑窦的。这也正好体现了“考异”的一种妙用。而“考异”又是前代任何史学著作和宋朝任何一种官修史书中所都没有的。

着重于当代史的记述,是中国史学家们的一个优良传统,司马迁《史记》的最精彩部分即在于秦与西汉前期的一些叙事;陈寿的《三国志》也可算是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最精彩之处,则是唐至五代十国部分。

然而唐和五代还只算是司马光的近代史,依照司马光的设想,原是打算在写完《资治通鉴》之后再着手写一部《资治通鉴后记》,即专写北宋建国后的历史,也就是司马光的当代史。他早已开始了积累资料的工作,可惜他的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而李焘的《续通鉴长编》和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及许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等书,却都是以当代人记当代事了。可见着重当代史的这一优良传统,在两宋的史学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3)哲学思想

北宋的思想家,对于从汉到唐的儒生拘守其各家的师法,并局限于章句训诂之学的学风,大都深致不满,都要对儒家经典所蕴涵的义理进行阐发,遂形成了一种与汉学对立的所谓宋学。过去,人们大都把宋学与理学等同起来,这是很不恰当的。理学(即《宋史》所称“道学”)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才形成的一个学派,一直到11世纪之末,即宋徽宗即位之前,在北宋的学术界是不存在理学这一学派的。

着重于阐发儒家经典义理的宋学,也可以称作新儒学。事实上,它是儒家学者与佛家学者和道家学者在长时期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渗透、互相吸取之后的一个产物。黄老学派,以及由这一学派演化生成的道教,全是中国的产物,久已与儒家学派在发生着既排斥又交流的关系,不只宋代为然。

北宋的学者们,全都是以“致广大,尽精微”为其治学宗旨的。唯其要致广大,故都有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唯其要尽精微,故都要把儒家学说的义理进行深入的探索。

宋朝南迁后,理学的流派已经形成,又有朱熹、陆九渊等大师出现,这一学派在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声势和影响都很大,但并不能说它已居于支配地位。例如与朱熹、陆九渊同时的著名学者林栗、程迥、程大昌,以及浙东的吕祖谦、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陈亮、叶适等,就都不能列入理学家中,而是只能称作“宋学家”。其专以史学家著称的李焘、李心传、彭百川、王赏、王称等人,自然更都不能称为理学家了。

总之,宋代新儒学(包括理学而不应太突出理学)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