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嘉珉:苏州、成都、重庆、广西“三农”综合改革成功经验概述(一)

 陈嘉珉图书馆 2019-02-14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总结了苏州市农业改革发展的“四个三”模式、成都市以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村问题的“双流新农村模式”、重庆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和广西合寨村“四个民主”模式。这些“三农”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于国内不同地区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三农”;改革;村民自治;合作经济组织

一、苏州市农业改革发展的“四个三”模式

苏州自古物华天宝,是著名鱼米之乡,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和乡镇企业发祥地,是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苏州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乡镇企业的民营化改革,曾打造著名的“苏南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形成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和谐态势。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农民人均纯收入仍达12987元,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前十位。苏州市农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依靠思路超前、举措有力的“四个三”模式,即“三个集中”、“三大合作”、“三大保障”、“三个中心”。

(一)“三个集中”

一是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规划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2010年全市工业区集中度达到80%以上。二是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居住区集中——实现人口聚集,现已将原162个建制镇调整到64个,2万多个自然村庄集中到2000多个新型居住社区,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并明确地区产业分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规划框架。三是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实现集约开发。采取入股、入社等方式,使土地向种粮能手、大户和企业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2009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89.3万亩,占全市承包土地的36.6%。高效规模农业面积达160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达到222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生态观光场所130多处。

(二)“三大合作”

一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组织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自我经营、合作经营、对外招租三种形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合作社采取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股份化分配,农民从每亩土地流转中,每年至少稳定获益1000元以上。在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过程中,通过进行农田规划改造、整修乡村田间道路、统一集中居住等措施,整合出可利用的土地增量指标。同时将这些土地增量指标实行双向异地置换,工业规划区或城镇集中规划区的基本农田置换到农区,用于稳定粮田面积;农区的建设用地置换到工业规划区或城镇集中规划区,用于组建以集体物业为主的富民合作社。目前苏州已建成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95个,入社农户5.64万户,入股面积26.4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26.2%二是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对村级集体资产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给农民,人人持股,按股分红,社区股份合作社收益主要用于社员分配和扩大再生产。目前已有1250个村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1086家,入社农户达到89.05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有30.5%来自财产投资性收入。三是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在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组建专业合作社。2009年苏州市新建三大合作组织309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超过90%,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占到56%通过“三大合作”,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使农民走上一条“家家有资本,户户是股东”的共同富裕之路,形成了发展带来富裕、富裕促成高水平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循环,如全市水稻种植优良品种占有率98%,科技应用于水稻的种植面积在60%左右。现今股份合作经济已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股份分红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基本途径,2009年农民三大合作织获得直接收益达24亿元。

(三)“三大保障”

一是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新增投入比例高于同期财政增收比例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全市已累计投入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资125.2亿元,基本形成了政府、集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2006年苏州在江苏省率先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保险范围几乎覆盖整个农业主要生产项目,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三是农业融资保障机制。2007年苏州市政府委托苏州国资委独立出资2亿元成立农业担保有限公司,为农产品龙头企业、观光园区建设等项目提供融资担保;2009年全市担保金额超过4亿元,有效拉动了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三个中心”

一是建立创业指导中心,为农民创业无偿提供技术、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二是建立农民创业担保中心,特别是创造性地建立了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机制。三是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在每个农村社区设立农村劳动保障服务所。建立非农劳动就业免费登记制度、免费培训制度、奖励中介制度、村厂挂钩劳务合作制度等,帮助农民向非农岗位有序转移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中,工资性收入占4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1,城乡差距全国最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