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1926年2月出生,江苏盐城人。养意斋主。1949年毕业于南京江宁师范美术科,先后就职于南京市文艺工作团、抚顺市文化宫、无锡市文联。1960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开始专业创作,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秘书。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颜真卿书画院名誉院长。 在写意文化的道路上衍进——《李亚书画集》序 1991年09月22日 周韶华 作为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由于改革开放激发的艺术家们的热情,和因国际绘画潮流的冲击,在八十年代出现了急骤变革的大漩涡,以前所未有的流速把人们卷进去,使这个与现实生活贴得不是很紧的画种,也以其自身的特殊方式折射出社会变革的呼声,在中国画界引起的躁动是不小的。有陷入怪圈之中的,也有惶惶然不知所措的,但就大多数来说,他们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在不同层次上掘进,并以自己的智慧选择各自生存发展的空间,迎来了中国画的春天。 李亚先生是一位有自己的主义的画家,他揭起的是写意文化旗帜,坚持中国艺术以写画方式为本,理直气壮地走写意文化道路,努力呈现意象艺术的完整性,以“超写意、狂写意和纯写意”、“书画合二而一”为标榜。一切的一切,以“写”为核心,以“写”来实现,“写”作为手段和审美对象,最终要看“写”与“意”复合的质度。他的长篇大论可由一个“写”字尽之。在创造中国画的语汇方面,他勤耕不息,苦心孤诣几十个春秋,追求“写”这一有生命力的形式(这形式,不是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好形式,而是意与象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是一种活生生的内形式,是艺术本体)。 李亚先生把“写”视为发挥想象力和表达心灵之力的最佳手段,认定“写”本身也是最自由的意象艺术形式,从而倾其全力聚焦在一个“写”字上,以“写”来追逐东方艺术的动态生命力,以“写”来建构自己的形式系统,他的“狂写意”可视为这个形式系统的代表。收进本画集的《鸡》、《春江水暖》一类的“狂写意”,表现了他对写意文化追求的成果。虽然在十多年前我曾因看到他的揉纸水渲法而叫好,他也因此被画界所认知,但比较而言,我更欣赏他现在的“狂写”之作。因为“狂写”之作既体现了艺术家的情感节律,也表现了时代节奏的频率之快。时代的脉搏与创作主体的情感相呼应,呈现的艺术动态节奏和力度美,是一种令人回味不已的情态结构美和力度结构美,像莱辛所说的:“魅力(Reiz)就是动态中的美。”李亚先生所追逐的魅力,恰好就是动态与力态的美。这美就包含在由混沌神秘的意象所呈现的神韵中;这神韵,是对东方化精神的重振,是人生与宇宙的内在统一。 人是艺术的主体,心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品是心灵的结晶。“写”的极大灵活性,能在空灵的流变组合中分黑布白,高扬人的主体功能,以气为纲,以神为帅,以主体的情意去复合对象,使主体与宏观宇宙相沟通,与看不见但可感觉到的生命律动相融汇,把现实时空幻化为心灵时空,纵浪大化,吞吐大荒,出入于心灵,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虚实有无的变幻中追求时空和生命的永恒,这是人对自身的超越,对永恒的渴望。所以,可以说“写”是李亚意象艺术的神经系统。 李亚先生的“狂写意”是写意文化的合乎逻辑的衍进。狂写的艺术已超越于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而是纯粹的“第三自然”。对象在变形变态的空间组合中,把创作主体的全部才华渗透在形式的韵律中,在有限的画幅中展现着无限的空间境界,流溢的是主体的难以名状的情思意趣,是对自然的领悟与生发,是主体与宇宙的对话,使有限的主体与广袤无垠的大宇宙融为一体。这是一个神秘难传的精神世界,这种韵律美令人神采飞扬,具有神奇的魅力。 艺术美的理想境界,亦即净化了的审美境界。李亚通过“写”的形式化,不论是“超写意”还是“狂写意”、“写”既可以净化强烈的感情冲动,也能把内心的过分强烈情感正确无害地释放出来,使灵魂和肉体得到新的宁静平衡。对于这种审美创造的自由境界,卡西尔有过精彩的描述,他说,这“意味着我们的情感生活达到了他的最大强度,而正是在这样的强度中改变了它的形式。因为在这里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情形式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过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我们感受到的是它们的形式和它们的生命而不是它们带来的精神重负。”引用卡西尔这番话为《李亚书画集》序打个句号,可以说是适当的吧。 1991年仲秋节于武昌抱一庐(作者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北省文联主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