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高血压最新指南和降压目标值的应用研究
2.1.1、青年人群的降压研究
CARDIA研究(刊登在JAMA杂志上)6共纳入4851名年龄18-30岁的青年人(白种人和非裔美国人),平均随访时间35.7年,观察的临床终点为CVD事件:致命和非致死性冠心病(CHD),心力衰竭,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需要干预的外周动脉疾病(PAD)。该研究发现基于2017年美国ACC/AHA高血压指南,多因素调整后,血压升高(未经治疗的SBP 120-129 mm Hg,DBP <80 mm Hg),1期高血压(未经治疗的SBP 130-139 mm Hg,DBP 80-89 mm Hg)和2期高血压(SBP≥140mmHg,DBP≥90mmHg,或服用降压药物)与正常血压相比,CVD事件风险比分别为1.67,1.75和3.49。表明2017 年新ACC/AHA血压分类标准可以帮助识别CVD事件风险较高的年轻人。此外,另一项针对韩国20-39岁青年人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该结论,并发表在JAMA杂志上7。综上,这两项研究均证实根据2017年美国AHA/ACC高血压新指南所划分出的高血压人群相比非高血压人群,均会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2.1.2、老年人群的降压研究
SPRINT研究(刊登在Circulation杂志上)8共纳入9,361名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压组(SBP目标值< 120mm Hg)和标准降压组 (SBP目标值< 140mm Hg)。平均基线SBP和DBP分别为139.7±15.6, 78.1±11.9 mmHg。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式,基线DBP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U型相关。在最低DBP五分位数(平均基线DBP,61±5 mmHg)中,强化降压组相比标准降压组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22%。在DBP五分位数的上4分位数组(平均基线DBP,82±9 mmHg),强化降压组相比标准降压组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24%。该研究结果表明,低基线DBP与心血管疾病事件风险增加有关,但强化降压带来的心血管风险获益不与基线DBP值有关。
2.1.3、合并房颤患者的降压研究
韩国的一项基于NHIS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刊登在JACC杂志),纳入了158145名患者,随访5.6±3.5年,目的观察基于2017年AHA/ACC新高血压指南和以往JNC7高血压指南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及心血管结局情况,并探究合并房颤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心衰)。调查发现,使用最新ACC/AHA高血压定义后,高血压患者从62.2%增加到了79.4%;对于2017AHA/ACC新高血压指南重新划分出的高血压患者(17.2%),相比非高血压患者(<130/80mmHg),增加了MACE事件7%的风险 (HR: 1.07; 95%CI: 1.04-1.10; p<0.001)。对于合并房颤的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130/ 80 mm Hg或<120/80 mm Hg的患者发生MACE事件风险显着高于血压为120-129/ <80 mm Hg的患者。根据2017年ACC/AHA高血压指南,重新划分为高血压的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发生MACE事件风险较高,表明新的血压阈值有利于及时诊断和干预。对于接受高血压治疗的房颤患者,血压为120至129 / <80 mm Hg是最佳血压治疗目标。此外,刊登在JACC的ACCORD研究证实相比标准降压(SBP降压目标值<140mmHg),强化降压(SBP<120mmHg)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JACC杂志刊登了一些SPRINT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对于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18.2%的,SBP降至130mmHg以下会带来更多的心血管事件获益,而对于10年心血管病风险<18.2%的人群来说,SBP降至140mmHg则是更合适的目标。该研究表明不同于2017年美国AHA/ACC最新高血压指南建议的10年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应该达到强化降压目标值(SBP<130mmHg),本研究结果表明SBP降至<130 mm Hg只适用于10年心血管病风险>18.2%的高血压患者, 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更合理SBP控制目标的选择。
2.2 高血压人群防控的临床研究
2.2.1、24h动态血压预测心血管事件显著优于门诊血压
刊登在New England杂志上的一项注册,多中心,国际性研究,旨在分析在一个大型初级诊疗患者队列中门诊测量的血压和24h动态血压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在2004-2014年共纳入63,910名成年人,平均随访时间为4.7年,研究结果显示24h动态收缩压每增加1个标准差,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8%,而门诊血压每增加1个标准差,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表明24h收缩压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比门诊收缩压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系更强。此外,夜间动态血压和日间动态血压每增加1个标准差,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55%和54%。与持续性高血压(风险比:1.80)或白大衣高血压(风险比:1.79)相比,隐匿性高血压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更强(风险比:2.83)。心血管死亡率的结果与全因死亡率的结果相似。该研究结论指出与门诊血压相比,动态血压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更强的预测指标。白大衣高血压并非良性,隐匿性高血压比持续性高血压的死亡风险更高。
2.2.2、自我监测的使用有助于更好的控制高血压
刊登在Lancet杂志上的TASMINH4研究是一项在英国142个全科诊所中进行的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182例年龄超过35岁、血压高于140/90mmHg且愿意自我监测血压的高血压患者。患者按照1:1:1随机分配至自我监测血压组(自我监测组)、自我监测血压 远程监护组(远程监护组)或常规治疗组(临床血压;常规治疗组)。研究结果显示,12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两个干预组的收缩压都较低(自我监测组:137.0mmHg;远程监护组:136.0mmHg vs常规治疗组:140.4 mmHg)。未记录到自我监测组与远程监护组之间的差异(校正平均差异:-1.2mmHg)。该研究表明当全科医生使用自我监测(有或无远程监护)数据为血压控制较差的患者滴定降压药物时,血压降低显著多于临床读数指导的滴定。随着大多数全科医生和许多患者使用自我监测,这可能成为全科医疗中高血压管理的基础。
2.2.3、低剂量三联降压药优于常规治疗
刊登在JAMA上的另一项研究针对高血压患者(SBP>140mmHg或DBP>90mmHg),或SBP>130mmHg或DBP>80mmHg的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开展一项对比低剂量三联血压治疗与常规治疗的随机,开放性试验。共纳入斯里兰卡11个城市医院诊所,干预组349人,为每日一次固定剂量三联药丸治疗(20mg替米沙坦,2.5mg氨氯地平和12.5mg氯噻酮),常规治疗组351人。主要临床终点是在6个月时达到收缩压/舒张压控制目标的比例。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组,三联组合药丸降压组在6个月时增加达到血压控制的比例分别为70%和55%; 风险差异为12.7% 。三联组合药丸组相比常规治疗组收缩压下降9.8mmHg和舒张压5.0mmHg。该研究证实,在患有轻中度高血压的患者中,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使用含有低剂量联降压药物的药丸治疗可以增加高血压患者达到降压目标值的比例。利用这种3联低剂量降压药物组合可以替代但药物降压治疗以实现血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