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主动发言的同学为什么这么少啊!”
课堂上,一位老师在讲解了相关知识后,设计了两个练习题,要求学生谈解题思路。结果学生却“启而不发”,没有一个举手的。经过一番激情调动、反复鼓励,才陆续有两个学生起来发言,怯生生的,很不自信,意思表达不甚清晰,结果也不令老师满意。于是,他对着听课老师和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以上的感叹。言外之意是:平时上课那么活跃,今天有听课的,也太不给我面子了……
或许,这位老师认为,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有了听课老师后,学生有些紧张,表现才不如平常。其实从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来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节课老师复习回顾用了20分钟,给了学生较为充分的展示时间,点评也比较具体,但旧知与新知之间联系不够密切,也就是前者没有给后者足够的知识铺垫。而为了赶进度,教师在讲解新的内容时,节奏非常快,而且是那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单向传授”。之前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研读教材的时间,之后也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组内合作讨论的时间,加上这部分知识又有相当的难度,造成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听懂。而老师眼看时间不多了,就不顾这样的现实情况(或者没有考虑到)迅速抛出练习题。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当然就不敢回答了。因为即使是能明白那么一点意思的,也没有清晰的思路,故而不敢“冒险”起来展示。
一般来讲,学生不主动发言的背后,至少隐藏着三个“秘密”:
1、有听课教师,心里紧张;
2、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3、没听懂学习的内容,不敢回答。
第一个原因也有,但只是训练的问题。经常不上公开课的班级必然会存在,但随着课堂开放程度的增加,很快就会消失。杜郞口中学的学生,见了进去听课的老师,连眼皮都不抬一下,这就是因为经历多了,便见怪不怪了。
第二个原因与教材内容本身有关,也与教师是否能对所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灵活处理有关,全凭课前的充分准备。
第三个原因就是技术问题了,也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它涉及到对难点的处理、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否“以学定教”,能不能随时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调整教学的诸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也就是说,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这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在“知之”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自信。也只有在那样的条件下,才会通过展现自己的优势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形成良性循环。没有听懂,硬着头皮去表达,固然是一种勇气,然而如果说错了,即使不受到批评,也会产生挫败感,这是谁都不愿为之的。
由此可见,学生“不主动发言”,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老师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