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

 江山携手 2019-02-14

    参加一次市级的语文教研活动,评课的时候,崔老师再一次提到了那个很著名的“民间判断”:

    “随便一个老师都能教得了语文,但即使是最优秀的老师也未必能够教好语文。”

    一个“教得了”,一个“教得好”,说明了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两个极端:一是“门槛底”,不需要多么专业的功底就能够应付了一般的教学;二是“水太深”,或许穷其一生也不一定能够真正登堂入室,纵观国内教坛,也的确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这样派别林立,特级教师众多。

    语文“好教”也“不好教”,通过三个案例可以得到印证:

    一、笔者教了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有一个现象始终存在,并且得不到解决。那就是一部分(其实为数不少)学生到了毕业班,正式考试的时候,120分的题目只能得60分左右,个别的还超不过40分。也就是说,除去作文,真正的积累与运用部分几乎得不了几分。要是从初一的新生中选拔一部分(未必是最优秀的)参加中考,其成绩绝对不会是最差的,甚至可能排在中游。这说明,初中三年(有的地方是四年)的语文学习,效果略等于零,甚至是倒退了。

    二、十年前和三年前曾经先后有两位语文老师因为身体原因或者外出学习的缘故,有三周左右没给学生上课,学校里人员紧张,又暂时找不到代课的老师,只好让学生上自习。老师缺课的时候,恰恰临近期末考试,这两位老师紧张得不行,班主任也急得不行,怕成绩一落千丈。结果考完试之后,成绩不但没有下降,比起期中考试来还略有提高。虽然没有为班级落分,但两位老师都尴尬得不行:教还不如不教,让老师颜面何存?

    三、现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在潍坊高密一中的时候,曾经搞过一个“语文实验室计划”,主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6月份的时候,他让自己上九年级的侄女和上六年级的儿子参加了当年的高考,结果,两个孩子的成绩竟然比当年的语文高考平均分还稍高一点。

    ……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举这样的例子,实在没有否定语文教师作用的意思。但面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实,我们也确实没有“闭目塞听”的权利,任何形式的“驼鸟战术”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更加门人诟病。需要的,是切切实实的反思和有效的行动。

    是的,目前的中小学,语文的课时是最多的,比其他的两大学科(数学和外语)要多。但令人汗颜的是,语文受重视的程度一方面与“母语”的身份不符,另一方面也不像数学和外语那样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看看校外的辅导机构就一目了然了:数学和外语班火爆无比,语文根本无人问津,结果干脆两语文班都没有。原因很简单:语文不用学,学了也没用,至少是见效慢。

    语文的“皮厚”由来已久,但这是正常现象吗?不是。只所以没用,是语文老师没有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

    首先,没有实现有效的“积累”。要想真正提高读写能力,“积累”必不可少,这如同储蓄,平时不用心,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可是,从小学开始,写了那么多的生字、生词,摘抄了那么多的好句、好段,背诵了那么多的唐诗、宋词,却没有起到它们应该起到的作用。问题在哪里?“积累”和“应用”脱节了。学生积累的,来自于老师的要求,而且大部分是为积累而积累,没有在平时的写作和日常的对话中加以应用,即使是考试,也因为“广众薄收”的关系,作用微乎其微,久而久之,学生便倦怠、应付,效果就打了相当大的折扣。

    其次,老师没有真正地“引领”和“唤醒”,只是做了教参的“搬运工”。名师与一般老师的区别在于独立解读教参水平的高底。鉴于兴趣、能力和精力的缘故,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教材本身上下的功夫少,尤其是不能从课文中读出时兴的、深邃的新的东西,除了把教参上的解读“转卖”给学生外,或许连教学设计和课堂流程都是网络或者参考书上的。实际授课中,又不敢大胆放手,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和个性化的理解,时间长了,学生也懒得去深入阅读,习惯了老师的搬运,语文课堂成了一种浅层次的交易,老师活没少干,学生精力没少付出,却一直没有新东西出现。

    再次,学生真正的“迁移能力”没有形成。现在的中考不但不考课内现代文了,连课内文言文也不考了,让很多的老师无所适从了。原先是“面面俱到”,啥也不想放过,现在是觉得啥也没用,做还不如不做。有的干脆拿出大量时间让学生泛泛地去读课外书,结果由于浏览得多,精读得少,方法指导不到位,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见成效。其实正确的做法还是要以课本为“本”,通过教一“篇”课文,让学生学会读一“类”课文,真正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当阅读水平真正提高了,答题技巧真正掌握了,考试也便不在话下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将一堂“好课”的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12个字。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课(不止是语文课)必须要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它不一定完整,因为有时候课堂生成的东西更有价值;不一定复杂,因为往往简洁的东西更科学和实用;不一定漂亮,因为朴实的东西更接近真理。

    因为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所以评价一堂课的成败得失,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表现,而不是教师。而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分析,作为课堂的关注点,就应该放在老师是否在课堂上教给了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

    只有在学生觉得所学是“有用”的时候,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好”,才成为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