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框两端有环,用绸带系在环上悬挂于腰间,故称腰鼓。表演者双手各执鼓槌击打,并伴有各式舞蹈动作。(宋)苏轼《惜花》诗云:“前年赏花真盛哉,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可见腰鼓在宋代就已经很盛行了。

腰鼓
亭林腰鼓源于民间,早期用于震妖驱疫,鼓动和声响驱逐妖魔和瘟疫,祈求安康;春秋战国时期,则用于鸣警、示威、鼓舞士气、传递信息等,以鼓告急,击鼓欢庆;后来逢佛事庙会年会,民众自发以歌舞载之,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金山亭林千人腰鼓狂欢节
独具魅力的亭林腰鼓融合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迈、奔放与江南腰鼓的激情、典雅、柔美,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队形气势宏伟磅礴,鼓点节奏铿锵有力,挥舞动律整齐划一,舞蹈造型千变万化。亭林腰鼓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古”,又提炼现代新城建设的“神”,是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挥舞动律整齐划一的亭林腰鼓
随着时代的发展,打腰鼓已逐步脱离了早期的功能,更多的是作为健身娱乐的民俗活动。它已成为地方文化特色品牌,同时也是老百姓的一种时尚健身项目,集传统的民族歌舞与时尚的健身元素于一体,参与此项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陶冶情操。与此同时,人们在打腰鼓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并通过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亭林腰鼓成为蓬勃向上、激情和谐的象征。
2013年,亭林腰鼓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热情豪迈的亭林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