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六任帝

 庶民临风 2019-02-14
    姜密,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六任帝,其祖父是帝尧陶唐氏政权的四任帝姜起,五任帝祁裘是其表叔。姜密的父亲没有继承帝位,被四任帝姜起封在了黄河北岸的温邑(今河南焦作市温县)。

  帝起十六年(癸酉,公元前2208年),姜密出生。他出生后不满百日时,海水突然上涨,很快吞没了华北平原的大片土地,其父母和众多百姓一起被迫向西部和北部的高地逃亡。与此同时,帝都承留也遭到了海浸的攻击,其祖父四任帝姜起带领着都城的臣民百姓东迁于汾水流域的平阳。闻讯后的他们,闻讯也投奔到了那里。此后,他们便在平阳定居下来,姜密的童年时代基本上都是在平阳度过。在他十九岁时,开始入朝为官;因为官清廉洁,深得百姓的拥戴。其祖父晚年时,便把他封在了原阳。五任帝祁裘执政后,又把他召入朝中辅佐朝政,因其政绩突出,很快被擢升为首辅大臣。五任帝祁裘晚年时,确定姜密为天子继承人。

  帝裘二十一年(公元前2165年)春,五任帝祁裘病死于宫中,姜密即位称帝。

  帝密十二年(戊辰,公元前2153年),姜密迁都于原阳(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城关镇)。姜密执政时期,洪水灾害仍十分严重,此时海浸虽已退去,由于海浸淤平了江河下游的通道,使江河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如脱缰的野马般肆意横行,给重返故乡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从五任帝姜裘初年,共工氏便开始领导治水,可是二十年过去了,洪水肆虐如初。姜密即位后,亲自前往治水第一线了解情况,发现共工氏用‘堕高堙卑’的方法治理洪水,致使河流通行受阻,根本无法向大海排泄。帝密认为这种治水方法违背了客观规律,是极端错误的。他立即召集群臣和各部落酋长开会,商议研究治水问题。

  帝密十三年(己巳,公元前2152年),治水工作会议在帝都原阳召开。会上,帝密宣布:共工氏治水无功,有负于国家和百姓,免去他治水总指挥的职务,另外推选贤能者领导治水。后来,大臣们一致推选崇伯鲧。然而,帝密与崇伯鲧不和,所以想让他去领导治水,便对大臣们说:“鲧毁败族人,狂傲自大,不可以让他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是,大臣们却认为,崇伯鲧为了治水曾多次奔波各地,见多识广,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帝密见大臣们众口一词,也不好固执己见,只好任命鲧来领导治水。崇伯鲧受命治水后,率领修己氏、龟熙氏、鸱鴞氏、应龙氏、句龙氏、鹳兜氏等族众,先从黄河壶口治起,开始了艰难的治水工程。崇伯鲧总结了共工氏治水失败的教训,创造出了自己的治水方案。他认为:治理洪水的关键是引导千条江河归大海,引水归海的关键是要清理出河流下游的河道;但是,清理下游河道必须得截断上游水道才能进行。于是,崇伯鲧率领治水大军先用积石截断黄河上游,让黄河水暂时流往人烟稀少的地方,然后在下游开工梳理河道。然而到了雨季,上游水位猛涨时,黄河冲毁堤坝后,像一头猛兽,带着大量的泥沙咆哮着冲向下游,把人们辛苦数月清理出的河道再次淤平。面对失败,许多人都垂头丧气,但崇伯鲧却没有灰心,继续率领治水大军与洪水进行顽强的搏斗,堤坝冲毁了就再修筑,然后继续清理下游河道;可是第二年雨季来临时,河堤还是再次被毁,河道又再次被淤平。就这样,毁了修、修了毁,一连持续了九年,累死的人成千上万,治水却没有丝毫成就。心急如焚的崇伯鲧为了制服这滔滔的洪水,便以身犯险,下令搬运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用来修筑堤坝。据说,息石和息壤具有超强的神性,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力。果然,凡是用了圣山息石和息壤的堤坝,洪水袭来时都安然无恙。崇伯鲧大喜,便下令在每一段堤坝上都用息石和息壤作护理,以对抗凶顽的洪水。这一招果然灵验,洪水绕开河堤流往别处,治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然而,崇伯鲧私自动用圣山的砂石,等于是藐视天子,因此引起帝密的极大不满。

  帝密十八年(甲戌,公元前2147年),有人告发帝密的长子姜朱为了谋求天子之位,而结党营私,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帝密共有十个儿子,其元妃名叫女皇,为散宜氏女子,而姜朱就是女皇为帝密生的第一个儿子。帝密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遂将此子封在了丹水(今河北冀东滦河),并限他三日内即刻动身。关于丹水的地理位置历来说法不一,《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根据这一线索,后人分析,认为当时的丹水就是流经今河北冀东的滦河。滦河源出于河北承德市丰宁县境内的巴延图尔古山麓,其地有山名‘窟窿’,窟窿山亦称穴山,其水北流进入内蒙,与发源于赤峰市红山的吐里根河汇合,然后再南流。红山又称丹山,丹山之水与穴山之水汇合,古人称之为丹水(非今之丹水),今称滦河,其水南流,经今丰宁、滦平、承德、宽城、兴隆、迁安、迁西、卢龙、滦县、滦南等地,于昌黎、乐亭两县交界处注入渤海。

  帝密二十年(丙子,公元前2145年),帝密年老时,召集大臣们推选天子继承人。许多大臣都建议传位于帝密的长子姜朱,姜密却摇头说:“朱虽是我的儿子,但他品行不端,传位于他对天下百姓不利,我不能为了使他一人得利而让天下人受害。”大臣们听此,又向他推荐冀州贤者舜。于是,帝密在听从了大臣们的意见后,先详细调查了舜的身世,得知舜乃一千五百年前,颛顼政权颛顼氏的后代。颛顼有个儿子叫穷蝉,穷蝉传十世名敬康,敬康传十世名勾芒,勾芒传十世名桥牛,桥牛传十世名瞽叟,瞽叟就是舜的父亲。舜的母亲早亡,其父又续娶了一位后妻,并又生下一子名象。其父瞽叟与继母偏疼小儿子,遂对舜进行歧视和虐待。然而,胸怀大度的舜,始终对他们进行忍让,此举赢得乡邻们的好评。帝密让舜入朝为官,并把他封在了虞邑(今山西永济市),号有虞氏。不久,帝密又将自己的两个小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并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其交往,从而形成了牢固的血缘家族势力。紧接着,帝密又任命舜为百官之长,让他代替天子去巡视天下。

  帝密二十一年(丁丑,公元前2144年),此时崇伯鲧治水初见成效,正欲使人往帝都报喜,忽闻信史传来消息,说天子已选定舜为帝位继承人。听此,崇伯鲧大怒,并对信史说:“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此帝之不公也!”于是,使人入朝质问帝密,以示抗议!帝密问计于虞舜,虞舜说:“如今天下有‘四凶’为害,崇伯鲧(有崇氏)就是其中之一,要想天下安宁,必须除掉四凶,以安民心。”此主意正中帝密下怀,遂授权于舜,让他设计逮捕四凶族大酋长,迫使其族远迁于边远蛮荒之地。就这样,舜接连设计,先后逮捕了共工氏、鹳兜氏、三苗氏、有崇氏的大酋长,并将共工氏族流放至幽州(今北京市密云县一带)、鹳兜氏族流放至崇山(今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三苗氏族流放至三危(今甘肃敦煌市南)、有崇氏族流放至羽山(今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西南)。

  帝密二十二年(戊寅,公元前2143年),虞舜以崇伯鲧盗用帝之‘息石’、‘息壤’的罪名,将其逮捕治罪后,强行以武力迫使其族人迁往羽山。这时,有崇氏族中一位自称为禹的少年挺身而出,指责虞舜说:“如今洪水肆虐,万民受害,治水排险,刻不容缓,怎么能因家父有罪就停止治水呢?希望天子能容许家父戴罪立功,善始善终完成治水大业。”虞舜沉吟良久后,方说:“你父治水无功,而且犯有重罪,天子不可能再用他领导治水,我看你身强体壮,不如让我来奏明天子,保举你来领导治水。”就这样,舜把禹带回帝都,并向帝密推荐他代父治水。

  帝密二十三年(己卯,公元前2142年),帝密任命禹为司空,代其父鲧领导治水。禹任命后,开始认真研究其父的治水经验,觉得父亲‘开挖河道,疏通百川,引诸水归海’的治水经验是可行的,并没什么不对,可见帝密和舜对父亲的治罪,并非是因为治水。

  帝密二十四年(庚辰,公元前2141年),帝密率文武百官祭天拜祖,正式立舜为天子继承人。正月初六,虞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帝密的任命,正式代理朝政,而帝密则退居二线,成为挂名天子。

  帝密二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140年),虞舜第二次代天子巡游天下时,先后巡狩了四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八大诸侯(八个大的部落联盟)。

    帝密二十六年(壬午,公元前2139年),崇伯鲧被流放至羽山后,对帝密和舜的作法是又恼又恨;恼自己全心扑在治水大业上,辛苦操劳近十年,非但没有得到嘉奖和封赏,反而落得个流放他乡的下场;又恨自己势单力薄,受了委屈也无法与之抗衡。不久,恼恨成疾的他病逝于家中,终年六十二岁。此时,其儿子禹因忙于治水而无暇去看望父亲,也没能参加父亲的葬礼。其父死后月余他才得到凶信,只好望空拜祭放声大哭。

  帝密二十七年(癸未,公元前2138年),化悲痛为力量的禹,决心努力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治水重任,以此取信天下而赢得民心。他认为,其父崇伯鲧是受帝密和虞舜迫害致死,杀父之仇将来一定要报。禹治水仍采用其父鲧的方法,筑坝挖沟,清理河道。筑坝时,仍使用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以镇河妖,而天子并未治他的罪。由此可见,治鲧之罪,并非是因他盗用了圣石,而是因为他与虞舜争权。

  帝密二十八年(甲申,公元前2137年),一些居住在黄河沿岸的部落,为了本部落的利益,不许禹在他们的土地上开挖河道,这便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禹被迫向天子申请,要求建立一支维护治水的专业武装部队,对阻挠治水的部族进行打击和征伐。这一建议得到帝密和帝舜的支持后,禹便开始挑选一批勇武的壮士组成军队,并使专人对这支军队进行训练。

  帝密二十九年(乙酉,公元前2136年),禹先后以武力征服了曹、魏、屈骜、有扈等诸候国,致使治水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同,逐步还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力量。

  帝密三十年(丙戌,公元前2135年),在颛顼高阳氏族中有八名才子,其名字是苍舒、隤敱、梼戭、大临、尨降、廷坚、仲容、仲达,号称‘八恺’;而在帝喾高辛氏族中也有八名贤,他们的名字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号称‘八元’。这十六个家族在国中威望很高,唐尧政权因担心他们相互勾结而一直不敢重用。此时,虞舜已全面控制了唐尧政权,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在不听帝密的劝阻下,果断地起用了‘八恺’和‘八元’,并命‘八恺’去抓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主管经济;命‘八元’去抓德政、教育、民俗,主管政治。

  帝密三十一年(丁亥,公元前2134年),虞舜为了扫除自己称帝的障碍,开始以武力镇压国中的‘四恶’。当时其国中有四个品质恶劣的氏族:阴险凶狠的混沌氏、毁信弃义的穷奇氏、为非作歹的梼杌氏、贪财多欲的饕餮氏。多年来,帝密一直对他们姑息宽容,使得他们在国中肆意妄为。于是,虞舜将这四个家族全流放至边远蛮荒之地。

    帝密三十二年(戊子,公元前2133年),虞舜为了打击和镇压反对他的敌对势力,制定了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对那些犯上作乱、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法之徒进行严厉惩罚。

  帝密三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132年),虞舜命人在陶邑(又称成阳,今山东荷泽市定陶县西北)修建行宫。这是帝密执政时期唯一的一次修建行宫。

  帝密三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131年),成阳宫建成后,帝密率部分大臣出游,并住在成阳宫中。同年,禹的治水基本成功,其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史书记载,这一年有只神龟出于洛水,背上负着一块青石,上刻有远古的符号文字。禹寻访当时的知名学者,学者辩认后告诉他,这是圣祖燧人氏所创的‘洛书’,距今已有五千余年。当时有传说‘得洛书者必得天下’,自此,禹便有了夺取天下的野心。

  帝密三十五年(辛卯,公元前2130年),禹历时十三年,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帝密将禹封在高密(阳翟,其地位于今河南禹州市),并赐他黑色的玉圭,特许他手捧玉圭入朝。禹凯旋归来时,都城的百姓欢声雷动,大家都夹道欢迎这位治水英雄入城。禹入朝拜见虞舜时,并献上了自己亲手绘制的九州图。

  帝密三十六年(壬辰,公元前2129年),虞舜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下令将禹所制定的九州改为十二州。禹划定的九州是: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徐州、扬州、青州、兖州、冀州。然则,虞舜则认为,冀州和青州过大,遂从冀州分出幽州和并州;又从青州中分出营州,合为十二州。

  帝密三十七年(癸巳,前2128)秋,帝密病死于原阳宫中,终年八十一岁,其遗体葬于原阳谷林(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西北谷堆)。正式即位称帝后的虞舜,将帝都迁至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并改国号为虞,建立起帝舜有虞氏政权。自此,帝尧陶唐氏政权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