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中韭园行

 昵称17307433 2019-02-14
2016-10-06 高平 阅读 387

从韭园穿越到小狗之家,再到圈门,这条路我不知走了多少次,本来想用笔将这秀美的山水描绘一下,但总是来去匆匆,留下心中遗憾。 10月6日再次来到这里,天气阴沉,视野不好,首先我们到韭园酱菜厂买咸菜,然后穿过韭园,来到西落坡,掲拜马致远故居,灌满泉水,延村西侧山路开始爬山,大雾弥漫,人在雾中行,露水湿透衣裤,接近山顶时,满山散落山楂,大家开始拣摘,最后终于来到伸手不见五指的九龙山顶,然后延着公路下降,穿越几个废村,最终到达圈门,全程14公里。所谓韭园位于京西九龙山麓,由南港、东落坡、西落坡、东马各庄、西马各庄、桥珥涧、韭园等几个小村子相聚而成,形成辽金时代,这里是京西古道上的「王平古道」的第一个古村落,因过去这里的村民以种韭菜出名,所以村名叫「韭园」。

韭园村口牌楼,集合地点,这里出售烤玉米和咸菜及冷饮,旁边就是旅游示意图和村史介绍招牌,西侧几里地方不远有金代摩崖石刻。

雨中韭园行

示意图

雨中韭园行

村示意牌

雨中韭园行

进了牌楼向左拐弯就是韭园酱菜厂,它是前店后厂模式,所有的酱菜都是经过纯手工完成的,年的产量都控制在5000坛左右,保证了它的品质与味道。

韭园酱菜厂大门

雨中韭园行

「韭园酱菜」匾额书法苍劲有力,似乎是书法家米南阳之作。

雨中韭园行

阅读厂家宣传材料得知,韭园酱菜闻名的原因有三点: 1、山泉浇灌:韭园是门头沟王平镇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酱菜的原料就生长在这里,吸收了天然山水的灵气,农家人用山泉水来浇灌它们。 2、腌制时令:韭园人对酱菜腌制的时令非常有讲究。按照时令菜都长熟了时,采摘下来作为腌菜的原料。腌的时候使用大粒子盐,放在大坛子里。酱制时还要加入酱油、白糖、白酒……。 3、古法腌制:纯天然古法腌制,不放防腐剂,保证酱菜的天然滋味,经过长时间的腌存,酱菜的全部营养被自身吸收。

咸菜坛子

雨中韭园行

蔬菜装饰

雨中韭园行

儿歌

雨中韭园行

我买一斤什锦酱菜,25元,出厂门,前面视野开阔,群山环抱,苍翠一片。

雨中韭园行

穿过村路桥洞,绕弯向西,前往韭园村。

雨中韭园行

附近零落几户人家,房屋很干净,四周树林密布,这里空气清新,适合居住,但有点寂寞。

雨中韭园行

院前的石桌石凳

雨中韭园行

龙王庙、菩萨庙都位于韭园村,在村中主干道东西两侧,各为一间小庙,旁边就是村委会所在地。

村委会,可以领取韭园介绍。

雨中韭园行

村委会西侧是干枯的河床,南侧是一排临河的四合院,据说是原来古道旧址基础上修建的,现在新修建的四合院何人所居,无法得知。

雨中韭园行

小桥流水人家

雨中韭园行

古树

雨中韭园行

村路南侧有一座龙泉寺,后改为龙王庙,庙椽前的廊柱对联曰:「癸末清明的韭园,泉头清白明如镜;寺中饱饮九龙泉,园外浊流去不还」。寺前有一眼泉水,顺沟流入河中,这些古迹已经消失,新修的龙王庙特别简易,毫无特色。

雨中韭园行

对面就是观音庙,也称菩萨庙,原来这里香火不断,消灾解难,也是在废墟基础上修建的。

雨中韭园行

金代以后,冬季北京城里人以煤炭取暖过冬,而西山遍藏乌金,于是,这里成为外界拉煤运货的驼队及马帮就来往在西山古道的交通要道。

京西古道石碑,下面是凸出的一匹马匹,背驮箩筐,里面装的大概是煤。

雨中韭园行

遥想远古风烟,筑城御边,驼队铃响,马帮来往,宗教活动,使古道、西风、驼铃、瘦马等神奇故事流传在古道两侧。

著名书法家米南阳题词

雨中韭园行

京西古道来源说明

雨中韭园行

残碑

雨中韭园行

凉亭,对联曰:「山中明月闲来往,古道烟霞自古今」。

雨中韭园行

凉亭处在十字路口,向南是古道牛角岭关口,向西是或北是西落坡村,向东是古溶洞。我们向北向西拐去,从西落坡另一侧进村。

路口房屋墙壁有五角星,应当是火红年代的烙印。

雨中韭园行

我们延着小径进入村,从石板路蜿蜒而行,古道两旁是栉比的村落人家,村中大多房屋依山而建,古韵依存。干百年来,往返于王平古道上的马帮、商贾,绝尘千里,鞍马劳顿,由此古道上便有客栈、酒馆和商铺。现在古道已经废弃,我们漫步在古道上,从历史的遗存让你会依稀联想到古道悠悠、西风猎猎的远古情境以及商旅不断的古道盛况,当然还有古道沿边日进斗金的商户,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驼、马浩荡而至,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昔日商旅盛景。

村口影壁,有点不伦不类

雨中韭园行

西落坡村古民居、古庙、古碉楼等人文景观成为历史见证,虽盖有部分新房,但还保留很多明清民居,也有元代古居。

自古以来,山民们既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又接待着来往商队的喧嚣。

雨中韭园行

元代著名曲家马致远故居在村中,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门前有小桥流水,影背墙上现在写着「马致远故居」。据史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大戏剧家,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马致远「清江引·野兴」有:「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这西村推理就是西落坡村,人们将东落坡称东村,东西两村相连。我少年时曾经阅读50年代撰写的「元曲三百首」,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推敲每一句都觉得特别完美,但无法想象是啥样子,后来几次掲访故居,环视四周,果然如此也!

雨中韭园行

马致远故居门前,小桥流水人家

雨中韭园行

留影

雨中韭园行

马致远塑像

雨中韭园行

门前石碾

雨中韭园行

戏剧人物石刻

雨中韭园行

门口,没有人值班,大概没有人来参观,10元,其实就是看几间修复的房子和马致远平生介绍,没有一件元代物件。

雨中韭园行

大门紧闭,对联是集马致远曲作

雨中韭园行

从门缝观察,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院内又有马致远塑像。

雨中韭园行

故居对面街坊

雨中韭园行

对联:「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雨中韭园行

院内

雨中韭园行

街上码放青石板,古代用于屋瓦

雨中韭园行

家家户户腌制咸菜,用村中泉水,佐拌用韭菜,味道特别。

雨中韭园行

村中有凉亭,水池边有泉水涌出,村民围坐周围聊天,也有卖京白梨柿子之类的老人,他们会热情地让你品尝,如果不买无所谓,保持古朴厚道村风。

雨中韭园行

水池

雨中韭园行

石桌

雨中韭园行

京西白梨,25元2斤

雨中韭园行

接着延着村路向南,两边房屋整齐,淹没在群山怀抱中。

雨中韭园行

泉水

雨中韭园行

老屋

雨中韭园行

民居大门

雨中韭园行

水槽,流雨水之用

雨中韭园行

我们还看到落难坡大寨的指示牌,所谓落难坡大寨,又称大寨,建于金代。根据地势环境以及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可以证实,当时的大寨就是一所特殊的监狱,据传说南宋时期落难的徽、钦二宗曾囚禁于此,史传所载的「坐井观天」说法,就是被囚禁于此的真实感受。不过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史料记载徽、钦二宗是关押在现在宣武区的法源寺内。

大寨指示牌

雨中韭园行

附近还有古碉楼,这座古碉楼相传修建于金代,楼高10米,内分三层。底层与地道相通,中层四周设有瞭望眼,顶层为木结构顶层,作为古代军事的基本防御工事,主要作为观察、瞭望和防守之用,因此碉楼完全掩映在树木葱茏中,竟无法近处拍照。

木牌介绍

雨中韭园行

碉楼

雨中韭园行

古民居大多掩映在浓荫中,显得古香古色。院内的房屋,通常是青砖灰瓦,木窗雕花,并有砖雕、石雕相衬。

修复的院落

雨中韭园行

又一处泉水

雨中韭园行

站在山坡俯视全村

雨中韭园行

富裕人家

雨中韭园行

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道光重修,四合院格局,大殿三间,硬山大脊吻兽,灰瓦黄脊,前出廊,又有东西配殿。院内有通碑,额雕云纹,书「永垂不巧」,首题「落坡村重修关帝庙碑记」,碑阴额书「协或善举」,碑文提到村建于明代。

雨中韭园行

我们顺着关帝庙前的小路开始爬山,这里是村民的果园,山里红,山楂,柿子挂满树梢,红的,绿的,黄的,构成一幅乡村画卷。

雨中韭园行

土路

雨中韭园行

石墙

雨中韭园行

柿子垂稍

雨中韭园行

野花

雨中韭园行

果园门口

雨中韭园行

终于走出村庄,来到九龙山下,道路被蒿草淹没,延着依稀可见的山路开始上升,昨夜大雨如注,山路特别滑,不得不小心走,绕开青苔,绕开水洼,绕开碎石,一点一点向前,回首望去,村落隐藏在大雾之中。细雨绵绵,能见度很差,延着山道呈Z字曲折攀登,树林越来越密,落叶洒满山路,踩在上面哗啦啦作响,汗水和雨水湿透衣服,有点寒冷,加快脚步,这样身体的热气腾腾,稍微舒服些。

雨中韭园行

巨石下,在荒野中看到许多人的涂鸦,感到有种暖意在心头,我仔细看一下上次我支的树干依旧在那里。

雨中韭园行

开始是石板路,在细雨中特别滑,每踩上一步,确实牢固后再迈第二步。

雨中韭园行

临近山顶时,迷雾扑面而来,视野不清,树林或隐或现出现在眼前。

雨中韭园行

接近山顶,路开始平缓

雨中韭园行

突然大家发现满山坠落的野山楂,地面落叶中山楂挂满露珠,晶莹剔透,微光中闪闪发亮,煞是好看。

我开始将登山包及登山杖放在一边,丁姐送我一个大塑料袋,开始弯腰拾拣,开始一只手拣,我是急性子,觉得慢,双手拾拣,总觉得眼睛不够时,着急时,双手不协调了,看来欲速则不达,很快拣满一口袋,我觉得也就二斤,没有想到回家一看大约十斤。

雨中韭园行

山楂

雨中韭园行

回家将野山楂的根部去掉,反复洗涤,然后晾干,放在玻璃罐中,放山楂三分之二,放少许冰糖,倒入牛栏山二锅头,封口,大约20天以后,红彤彤的山楂酒就可以喝了。

雨中韭园行

还有一种做法,将山楂放入锅中文火慢煮,煮烂时放入少许冰糖,过滤掉山楂籽,晾凉,就是无污染的山楂酱。

雨中韭园行

继续向前,在迷雾中隐约可见的是熟悉的小狗之家,也就是九龙山娘娘庙旧址。据「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九龙山娘娘庙 ……。九龙山山顶,建有圣母元后庙,由互不相连的四座神殿和一个茶棚、一座戏台组成。四座神殿中,以圣母元后名气最大,当地遂统称之为九龙山娘娘庙。其中,□香殿,三开间,坐北朝南,内供一尊娘娘塑像;娘娘殿,坐西朝东,五开间,内供五尊娘妨娘塑像,是九龙山娘娘庙的主殿;灵官殿,坐西朝东,三间,内供一灵官像;老爷像,又称关帝殿,坐西朝东,五间,内供五尊神像,中间为关公。在老爷殿东丈许,建有茶棚三间,坐西朝东。正中供娘娘像,摆有供桌、供品。戏台,台基高1.6米;面阔三间,长9米;进深二间,深6米。庙中还遗有一口井,一座圆底旗杆石座,一方清代康熙年间石碑。碑文记载康熙年间京城宣武门内长安街信众朝山走会之事,碑阴刻有信官126人姓名和200余人的姓名。九龙山娘娘庙占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没有围墙。庙内和庙前空场,平坦开阔……。」现在建筑均已不存,仅存遗址,可见断壁残垣。上世纪70年代初,城子中学曾在这里建设学农基地,当时娘娘庙遗址还有房子,井里还有水,他们用毛驴往山上驮粮食和蔬菜,在娘娘庙遗址处吃住,后来林科院九龙山试验林场在这里植树造林,把这里开辟为了林业实验基地。近年来,中国林科院正筹划在这里建设「华北植物博览园」,目前正在修建房屋,开阔草地,修建到山顶的公路。

九龙庙前巨松

雨中韭园行

清代康熙年间石碑

雨中韭园行

施工建筑材料和小狗之家

雨中韭园行

雾太大,无法识别道路,幸好公路修到山顶,我们延着公路下行,没有人,没有车辆,在迷雾中显得神秘莫测,这种感觉特别舒适。

雨中韭园行

拐弯处还有工棚,石刻:品德做人

雨中韭园行

很快就来到山底,有一个类似寨门的建筑,看着有点不协调,感觉摇摇欲坠,旁边公里提示牌写道「九龙山路」,又诞生一条新的公路,大概就是为了到山顶参观华北植物博览园修建的。

大门

雨中韭园行

前面就是岳家坡村,居九龙山南麓,卧门头沟北侧。也许很久以前这里居民姓岳,岳字在这读yao。我查阅「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第三册记载:「村中焦,郝,周是大姓。殷姓与三家店殷家同宗,三家店殷家闻名京西。殷海洋曾任北平市商会会长,但岳家坡这支就差的多了。昔时,焦家是望族,与辛房焦家同宗。据说,最早是从山西的哥俩来到门头沟,一支落在辛房,一支落到岳家坡。逐渐发达,成了山主,窑主。盖起了豪宅……岳家坡都是山坡地,土地贪瘠,但村中小窑众多。村民们多数农忙时种田,农闲时走窑。现在村西仍有一小窑遗址,合作化以后,村里的副业也与窑业有关。岳家坡曾组织村民,到门头沟煤矿采机采残留的煤层,协助门头沟煤矿完成生产任务。作为回报,门矿协助村里在山上建蓄水池,水源来自-380米的矿井。岳家坡始有水浇地。其遗址就在九龙驾校,校部所在是京西古刹净明寺遗址,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景泰年间扩建,衰于晚清,毁于文革,现仅存石碑两统,字迹清晰,风化不大」。我看到的是残桓断壁,村落拆迁,焦氏大院内房屋仍能保持原样。对面是郝家,规模不如焦家的大,豪华程度也差了许多,整个街道依稀可见,古树依旧。

高坡的村落

雨中韭园行

残破不堪

雨中韭园行

焦家大院载入「北京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9943181910225 焦家大院民居清、民国龙泉镇” 我查阅手头的「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第三册1683页记载:「岳家坡焦家大院由三个院落组成,向外有三个大门,只有中院和东院可以通行。而西院虽有大街门和过道,但一直启用,也许因为大街门地面离院外大街地面相差太高的缘故吧。所以,西院一直要经过与中院相连的平门,经中院大街门而出入。最先盖的是中间那处,统称老院子。是维字辈的祖父在清通光年间,开煤窑挣了钱盖的。院西西边的民国十四年盖起了西院,西院正房(北房)五间,两明一套间,老人家住东间,三子住西小间。南房四间,两明两暗.由长子居住,西房三间,两明一暗,由老二居住。当时原想地基往西扩一点盖成四合院,但西街坊死活不行,因此,东房不能盖,结果成了只有南北和西房的三合院。老三也许较上点劲,更主要是手头有钱,因为此时正是掌管仁和窑期间,因此就紧挨老院东边,盖起了一个做工精细规规矩矩的四合院。这个东院未进大门口先要上一个拐弯的台子,台上条石封顶,台下是缸砖铺地,外有几个拴马石桩。大门用铁皮所包,钉满铁钉,两扇门心钉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大门上方,在砖雕护栏里边,是专为鸽子造的窝,门镅上用铁钉帽组成的“戬毂”两个字,门槛高约一尺,成为进出大门界限。两个雕刻着图案的石质箱形的门墩儿,如同二虎把门,分列大门两侧。临街每个墙垛上都有砖雕的松、鹿、鹤等图形。迈进门槛,是个敞亮的过道,东西两内墙分别画着渔、樵、耕、读和楼、台、亭、阁,下面分别摆放两条做工结实的长约一丈宽近一尺的大长矮橙,供人歇坐,特别是三伏天,坐在这享受着过堂风,很是惬意。进大门迎面是个影壁,影壁中间用砖雕两个大字“鸿禧”。影壁前是个用朱红漆成四腿木架,支撑着一个通体浅棕色,上面烧制出不同花纹,口为是橙黄色,象征着年年有余的大鱼缸。鱼缸里养着莲藕等水生植物,每到夏末秋初,绿荷叶衬托着粉红色荷花,再加上鱼缸两边的两大盆芭蕉树,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进西侧的四扇漆成深绿,每扇上面的朱红色四方斗中,分别写着福、禄、祯、样楷书大字的平门,才能跨进内院。院内有别于西院的不是土地而,是青砖铺地,院中间在红砖墁成的雨路的两旁,摆放着石榴树,而在正房屋前两侧的石沿下,分别摆着在条形绿叶的衬托下、开着粉色、白色的夹竹桃,在东西房两侧山花墙下,还有花池子,种着不同花卉抬头看,在各房的檩方子,分别绘着不同的油漆彩画。各房的砖墙一律磨砖对缝,横竖成线。山墙上方,都有一块整砖雕成的图案,各山墙角为怕磕碰还包嵌着由台阶往上三尺多高的木条。每根方椽子头上,还漆绘着X字。更让人称奇的是:各屋大块玻璃窗下的里外窗台,都压在同一整块的长木上,可想这块厚厚的大长板的原木要有多粗。去各屋的台阶,一律是见棱见角的大条石,同时在各屋门口的上方,为防房顶滴下的雨水,雨隔路出水一头的地上,放有一接水大缸。院内北房也就是正房,地基略高于其他房子,呈现居高临下之势,明显是当时掌权者为自己居住显示尊贵而特意考虑设计的。北房一共五间,一明间两次间,两捎间,进明间迎面是占有半间左右的一个木质大床,就是俗称的大烟床,上铺猩红毡子,中间摆着炕桌,后墙有一大窗户,计是为抽大烟时通风换气之用。因为其他间很少见这样的窗户。北屋地面一律铺的是油墨擦了的方砖,显得又黑、又光、又亮。明间与东西次间用木质隔扇相隔,隔扇上请人用小楷书写着唐宋诗词。东次间有个硬木大床,迎门有个大穿衣镜,南窗台前有个条案,前摆放着硬木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西次间少了大床,靠北墙多了个硬木大理石面的长条案,据说当年上面摆着十二样古玩,特别是一座值钱的小金钟。在条案前有一张雕漆的大理石面的圆桌。次间与梢间之间用漆成深紫色的木板隔开,各有推拉木门进出。东间为主人卧室,另侧可能为来客所住。南屋没有住人,主要为存放院内花卉过冬之用。院内东西厢房均为两明一暗,东屋为克字辈老三所住,西屋为老六所住。与东平门相对,有个西平门,出此个走几步是个角门,出角门可到老院子。在东院东西房后各有个夹道,一为排水,二为本字在办红白喜事之时,院内搭起大棚招待宾客,夹道内可以支锅立灶,杀鸡、宰猎之用」。又「京西重域龙泉镇」记载:「岳家坡村焦家大院(中院),位于岳家坡村,……。清道光年间建筑。该院落进深16.5米,面阔16.4米。正房五间,面阔16米,进深5米,硬山清水脊,合瓦顶,蝎尾已残,七踏有垂带,西厢房三间,面阔8.8米,进深4米,硬山清水脊,带蝎尾,有平草砖雕,棋盘格顶,东厢房南山墙有软心靠山影壁,有三级如意踏阶,形制与西厢房相同。倒座五间,有三级踏阶,旁有垂带。门楼开在东南角,面阔2.5米,进深5米。民国年间,在院落东西各又建院落,西院为三合,东西为四合。故现焦家大院共是平行三套院落。焦家大院建筑精良,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圈门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至今的古民居之一」。再「龙泉文化丛书古胜名迹」记载:「岳家坡焦家大院位于岳家坡村,村中焦家,世代以煤业为生。清代以后,成为门头沟地区知名的窑主。清末民初,建成起焦家大院,有并排联结四合院三座,建筑精良。新中国成立后,大院的部分建筑曾用于服装工厂,部分建筑缺乏维修已近残破,然大院形制犹在。门前古槐,枝繁叶茂,古风犹存」。

焦家大院门口

雨中韭园行

影壁,砖雕「鸿禧」二字损坏

雨中韭园行

云字纹砖雕完好

雨中韭园行

荷花,牡丹等富贵图案依旧精美

雨中韭园行

房屋都是青砖磨缝,江米汤灌注,到今天仍然坚硬无比。

雨中韭园行

岳家大院

雨中韭园行

街道,古槐当中,夏季十分凉爽,如果不是煤矿采空区,这里居住绝对是人间佳境。

雨中韭园行

村外古树

雨中韭园行

一路穿过几个废弃古村,几年前我爬山路过此地,还是热闹非凡,街道干净,居室整齐,商铺齐全。才几年光景,这里拆除成废墟,真是让人心疼。最后来到终点圈门,这里古迹异常的多,我在「大寒岭到圈门——京西古道行」一文中有详尽介绍,这里就不累赘了。

圈门

雨中韭园行

窑神庙公园

雨中韭园行

穿越轨迹,全程14公里

雨中韭园行

在飞虎人队长带领下完成雨中穿越,感到特别有趣味,也比较轻松,登山包里的几瓶水全部背回,特别感谢大家,以文记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