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安东老王 2019-02-14
年代: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建筑类型:木构大殿;保护级别:1988三批国保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部分图文原作者:ww9981(武汉)

  大云院,又名“大云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实会乡实会村(一称北耽车乡石会村)北龙耳山中,毗邻天台庵和潞城原起寺三面环山,南临漳水,林木茂密,僻静幽深。
  寺院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五年,寺内建大佛殿。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北宋建隆年间,已有殿堂100余间。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五代广顺二年(952)刻造石香炉,置于大佛殿前。北宋乾德四年(966)造石经幢于前院,北宋成平二年(999)雕石罗汉1尊。北宋天禧四年(1020)刻制敕赐双凤山大云院石碑。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山门天王殿。明弘治四年(1491)十月重修三佛殿,改三间为五间,并加塑大佛3尊,菩萨2尊。清康熙、道光和民国年间重修寺院。1961年至1964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拨款补修大佛殿屋顶,加固殿内梁架和外檐斗拱,重修东西禅堂12间。

  寺院格局:大云院座北向南,共为两进院落,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存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后殿)及前院东西厢房,均为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大佛殿为五代遗构。现存殿堂共计24间。 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殿
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佛殿,原称弥陀殿,是大云院的正殿,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是中国仅存的三座明确纪年断代的五代木构建筑之一。
  此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椽伏对后乳伏,通檐用三柱,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与明次问补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转角斗拱出斜拱斜昂,圆柱方额,飞檐起翘,形制古朴,巍峨壮观。殿内保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紫殷红楼,流云环绕,富有传奇色彩。八个伎乐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现出神态仙姿。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大势至二菩萨,飞天乘云遨游长空,姿态飘逸。拱眼壁和阐额上保存有五代彩绘11平方米。殿内保存有五代石香炉、宋代石经幢和石罗汉。
  
   古建筑在上千年的“成长”中,是由历代维修而存在的。维修的部位包括建筑的屋顶、室内梁架、门窗、台基、斗栱等。从历代维修的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勘察情况看,历史上维修较多的部位,大多集中在屋顶和梁架部分。一座建筑物中往往存在着多个朝代的构件,建筑的年代越早,更换的构件就越多,给建筑的时代定性带来了困难。因此,古建筑梁架的现存年代,也就成了对整个建筑进行断代的主要依据。大云院大佛殿虽经过后代匠人们的不断修整,但梁架结构却完整保持了五代的风貌,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五代木构建筑。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殿北视图
    殿体主要靠几根立柱支撑,墙壁并不支撑殿顶的重量,只起遮蔽的作用,具有中国木构古建“墙倒屋不塌”的鲜明特色。除了梁架,大佛殿里的许多构件更是淋漓尽致地显现着五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符号。大云院大佛殿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在建筑上它新增加了一个构件,就是普拍枋这个构件。这是中国现存建筑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实例。普拍枋和阑额是架在柱头之间的这两个构件,在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中,就出现了阑额,但还没有使用普拍枋。陕西的玄奘塔首次出现了仿木结构的普拍枋构件,但在山西现存的几座唐代木构建筑中还没有普拍枋的使用,只安置阑额。同为五代建筑的镇国寺万佛殿也没有使用,直到辽代这种构件才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因而,大佛殿的普拍枋,也就成了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普拍枋最早的实例。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佛殿南视图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缓,形制古朴,极具唐代风格。大殿台基正面高1.3米,青石垒砌,其余三面台基随地势渐高而筑。殿之前檐辟门和窗,后檐亦有门道通行。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殿内前槽无金柱,后槽明间设金柱两根。梁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梁栿前端刻成月梁式,栿上两个大驼峰承托平梁及平槫,平梁上叉手颇大,瓜柱颇窄。所用驼峰种类达8种,尺度不一,形制有别。殿内保存五代壁画20余平方米,壁画施以蓝、绿、赭三色,墨线勾勒,与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画同出一格。斗栱、栱眼壁上彩画隐约可见,风格古朴,为寺观壁画与早期彩绘之珍品。殿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下刻铭记“仙岩禅院广顺二年岁次壬子八月十五日”。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殿通面阔11.8米,明、次间略同。殿前无月台,前后檐明间辟门,前檐次间安直棂窗,檐柱侧角、升起显著。正面明间台明前安装垂带踏跺。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面次间约合明间(当心间)一半,平面近方形。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殿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有唐之遗风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鸱吻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套兽与鸱吻  殿顶明清补葺过,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是原物,非宋元以后之物。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弥陀殿西南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内柱与檐柱:
  内部梁架采用彻上露明造做法,构件加工十分精细,梁枋前端加工成月梁形。梁架结构采用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结构。四椽栿上用驼峰承托平梁和平椽,梁两端用长及两架椽的大托脚支撑,将平梁上的荷载有效的分解到檐柱上,使整体构架稳固有力。四椽栿,乳栿(搭牵)压在前后檐柱头斗栱上,斗栱与梁栿为”搭压式“结构。内柱设于殿内后槽,柱头上设置大斗,斗口内出十字出跳之栱承栿。前后檐柱头斗栱里转为三抄承栿,因而内柱较檐柱生高两条。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柱头、阑额之上施普柏枋,此为木结构建筑采用普柏枋部件最早的实物见证。柱头卷杀圆和,柱础为覆盆宝装覆莲式,檐柱以上阑额普柏枋叠交成丁字形,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普柏枋斜向搭交。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斗栱:双抄五铺作偷心造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柱头斗栱示意图
    “从初唐到五代也是找不出一个斗栱是用计心造的例证”。特别是这种柱头斗栱五铺作双卷头造内外皆偷心的斗栱较少出现。五铺作双抄卷头造在中国现存唐, 五代九座建筑中除大云院弥陀殿外,尚有五台南禅寺(唐),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唐)和正定文庙大成殿(五代)。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檐下斗栱疏朗, 柱头、补间斗栱双抄偷心五铺作,耍头为短促下昂形。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补间斗栱示意图
    弥陀殿采用一朵补间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形制与柱头斗栱基本相似。补间斗栱与其它不同之处在于,两次间补间斗栱不在补间开间的中线上,而是略向外移,与转角斗栱连在一起,共同承托屋顶翼角荷载,设计的十分巧妙。中国现存十一座唐,五代建筑中用补间斗栱的有五例。除大云院弥陀寺外,还有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形制一脉相承,均采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 。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殿内斗栱双抄五铺作计心造,第二跳上的令栱成翼状。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转角斗栱,斗栱内?(凹的异体字,音义同)明显,普拍枋出头。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唐、五代建筑中用昂的斗栱,昂下尚无华头子的出现。华头子使用最早的一例是高平游仙寺毗卢殿(公元990-994年)。大云寺弥陀殿转角斗栱一跳 45?角华栱上也出现同类构件,只是身内又与上层里转华栱斜切。此一昂下的华栱头子应为华头子做法的雏形。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五铺作双抄偷心造,采用四椽栿后对乳栿(搭牵)结构,栿和乳栿(搭牵)都压于斗栱之上。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普拍枋成曲线,升起明显。斗栱质朴、硕大,柱头卷杀明显。斗栱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计心造。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栌斗坐于柱头,不用普拍枋,阑额在转角处不伸出柱头。这种结构方式是唐,五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已得到普遍的认知。但唯有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枋 ,是普拍枋应用之始的最早实例。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殿檐角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弥陀殿翼角椽的布列为早期平行布角椽做法的实例,除大云院弥陀殿外,此后再也不曾见到此一做法的实例。弥陀殿翼角布椽的做法是自補间下平椽结点始,角椽尾斫斜面,每椽相靠斜贴于角梁,似折扇打开,扇骨尾根根相贴,扇骨首辐射状散开。这是自五代以后普遍采用的翼角布椽做法。应是山西现存遗构中的宋式做法之始。此前建筑翼角椽的布列多以平行直列排布角椽为主。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上有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捧节令栱以承正脊,栿上两个大驼峰承托平梁及平槫。
  驼峰较小,侏儒柱甚细,是此二构件初产生阶段的雏形。梁架上驼峰尺寸、形制各异,多达8种。
  弥陀殿平梁上以矩形木块隐刻驼峰,承垫侏儒柱。隐刻驼峰是五代、辽流行的装饰手法。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前槽局部
 殿内前槽无金柱,后槽明间设金柱两根。梁栿前端刻成月梁式。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丁栿头部延长于斗栱外制成二跳华栱,尾部搭交于栿上。前槽丁栿尾部斜搭于四椽栿上交于驼峰,栿背上置驼峰与出际的平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后槽局部,有金柱。因无前槽金柱,纵断面前后槽结构不一致。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后槽丁栿平置,尾部与四椽栿,乳栿结点相交,由内柱泥道栱承托,栿背上立短柱(夹际柱子)承山面出际平梁。丁栿伸出檐外制成华栱的做法无疑是古制,显然早于弥陀殿的做法。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弥陀殿于四椽栿上施斗栱以承平梁,在四椽栿尾于后乳栿交接处上施“梯形驼峰”,其上于大斗口内出十字出跳的攀间斗栱承平梁。此一做法其后可见于大同善化寺大殿、辽代义县奉国寺大殿(公元1020年)和新城开善寺大殿(公元1033年)也有使用。于殿前槽,两山柱头斗栱上斜置丁栿,尾搭于六椽栿上与驼峰相交,在丁栿背上使用梯形驼峰,驼峰上置大斗出翼型栱,上承平椽的交结点。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殿内柱头铺作
  殿内斗栱,三跳六铺作一、二跳偷心造,第三跳计心造斗栱。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进入五代,梁栿伸入斗栱已不伸出檐外做华栱出跳,梁栿的项首之底完全压在斗栱铺作层上,与斗栱形成”搭压式“结构,斗栱与梁栿分离为两个结构层。与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代)梁栿与斗栱的”组合式“结构已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此一结构方式随着下昂结构功能的退化,和假昂的盛行,这种方式很快成为宋、金、元时期山西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柱头枋间置斗和横向翼型栱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殿内转角铺作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殿内斗、枋、替木等构件上还保存部分五代彩绘,是中国古建筑中仅有的。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有五代彩画11平方米。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弥陀殿东壁彩绘 
  诸菩萨众菩萨的发型分高髻,卷髻,螺髻,项后垂辫等几种;冠饰有花冠,发圈,花带,鬓花和金簪;服饰有僧衣。襕衫,儒衫,长裙,帔帛和飘带等 。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弥陀殿东壁 香积菩萨及侍者
   此殿壁画在画法上采用重彩平塗,间以晕染点缀,线条的变化有粗细浓淡之分,上承晚唐”焦墨薄彩“的风格。画面色彩除遍塗铅粉外,多以青,绿,白,朱红 ,土黄为主,间以使用少量赭石和椶色,深沉古雅。在冠带,簪花,璎珞,帔帛,飘带以及刀,叉,剑,戟等武器上,均加施沥粉贴金,更增强了画面富丽堂皇 的风格。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佛殿西北视图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殿西侧的石碑、石幢
寺内历代碑刻甚多,是研究大云寺历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山门(天王殿·清代)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门

  面阔三间,当心间置板门,两次间置直棂窗。四个方形门簪上悬挂大云禅院横匾。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天王殿北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五代·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斗栱

  五踩双翘斗栱,翘(昂)为如意状,典型的清式做法,重装饰,轻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