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中,诸葛亮的《诫子书》在篇幅上几乎算是最小的,共计86个字。但真正学起来却并不轻松。带过几年初四了,每到要教这篇短文的时候,总有些把握不准的感觉。
《诫子书》当然是名篇。作为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虽然身份主要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留下来的文字并不多,但偶尔为文,便是经典。一篇《出师表》中心傲视千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一说诸葛乔,是否是同一人不得而知)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诸如“静”、“俭”、“才”、“学”、“志”等有关做人和求学的关键要素,可谓字字珠玑。
但也正因为涉及的概念多,真正要理清这些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有时候讲多了,反而让学生糊涂。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的内容:
一、全面介绍诸葛亮。一方面出示了后人称颂诸葛亮的诗词,如杜甫的《蜀相》,另一方面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结合《三国演义》充分交流关于他的事迹,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
二、引导熟读,当堂背诵,默写。在经过老师的示范读、自由读、齐读,确保无误之后,给学生时间限时背诵,背过之后把自己的名字按顺序写到黑板上,营造竞争的氛围。结果,除3人外,其余基本上能够在10分钟左右完全背熟。然后,我安排了默写和自我检查纠错的环节。
三、结合注释,通过课件强调文章里面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四、鉴于对本文的翻译版本众多的情况,我从百度文库上选择了最全面的偏重于“意译”的一个材料,直接用大屏幕出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如下)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五、利用《同步训练》,重点让学生掌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三句的准确翻译。
六、精讲两个问题:其一,文章是从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其二,全文的核心在一个“静”字上,其余的“俭”、“志”、“才”、“学”等都与之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静”(安静、宁静、平静)下来,才能做好人,做好学问。而“静”的对立面就是“躁”,一个人如果急躁、暴躁、浮躁了,便离成功越来越远了。
七、自由交流。让学生就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个警句或者词,扣住“立志”、“修身”和“惜时”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体会。
“短文”如何“长教”是一个课题,如何在45分钟之内充分吃透文本和进行适度的拓展是每位语文老师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