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结构 什么是社区营造 什么是案例 社区营造案例写作方法 参考资料 什么是社区营造 社造概念 字面解释 所谓社区营造,就字面解释,包含硬件建设与软件经营,以及对社区未来的创造。社区营造有两个群体在做,一个是建筑师,擅长于社区硬件建造,一个是公益机构,擅长于社区软件的经营。
如果想对社区营造有更广泛的了解,可以跳出公益机构做社区营造的方式和环境,去看看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这方面是怎么去做社区营造的,比如清华大学罗家德老师的团队也在做社区营造,但是他们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有合作的。
在成都社区营造项目中,也包含了部分硬件改变的部分,比如可食地景营造、社区花园、墙绘、阳台美化等等。而有些项目是以服务切入,比如以为老服务和儿童服务切入,在这里,服务就类似于硬件建设,只是社区营造的手段,背后还是关系和文化的营造。 深层含义 根据社区特色,分别从单一的不同角度切入,借着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凝聚社区共识,经由社区的自主能力,使各地方社区建立属于它自己的文化特色,使得空间美化,生活质量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再复苏,进而促使社区活力再现。
在这个深层含义中,关键词是“参与”和“公共”。 参与是社区营造很重要的一部分,参与是有层次的,不是居民参加了活动就是参与。 公共:社区营造不是解决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解决少数人群的问题,而是解决公共事务的问题。为什么很多申报项目落选了,就是因为项目只是针对少数人群提供服务。借着服务少数人群做社区营造的,必须要有一个路线,就是怎样从少数人群扩展到全社区。
公共事务:居民拿出来博弈和议事才能决定和解决的事务,比如停车、社区博物馆、社区议事厅、环境改造、公共秩序、公共治安;阳台打造是公共空间的建设,因为阳台是看得见的,是属于社区的景观,而卧室是看不见的,是私人空间。 切入角度 社区营造内容常常被总结为“人、文、地、产、景”。但是这只是说可以切入的角度,并不是说只能从这些角度切入。在成都社区营造中,主要是从“人”和“文”两个角度来切入的,所以着重讲解了这两个角度。 人 社区居民不是铁板一块,社区居民是分化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穷有富、有本地的有外来的、有公务员也有卖菜的,有开车的也有不开车……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在社区中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作为项目人员,我们要明白我们主要经营的是哪一群人。
文 任何文化都有附着物,不能讲抽象了,不能是虚无缥缈的,一定要让人家看得到。
例子1:情人节男生买玫瑰送女生,为什么不是送白菜呢?玫瑰花拿回去放几天就干掉了,白菜拿回去还能吃呢。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玫瑰花是文化的附着物,具有表达意义的作用,象征着爱情。
例子2:比如信教,无论是道教、佛教、基督教还是其他宗教,每一种宗教文化都有一个凝结物。比如观音菩萨是佛教的象征,而且不同的观音有不同的性格和外在形象,代表不同的功能,这就是将特定的信仰和价值观附着在特定的物品上面。
例子3:社区博物馆凝结社区本土文化历史,过去的老照片承载社区过去的历史。 商业例子:小郡肝钢管五厂串串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呢,因为它形象的体现了成都工业时代的共同记忆。不同类型的文明,有不同的附着物:火车头、钢管、机器等象征着工业文明;干玉米、干海椒、斗笠、雨衣等象征着农耕文明;窗明几净、落地窗、高楼大厦象征着商业文明。 “人”、“文”、“地”、“产”、“景”这五个切入点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人”在中间,“文”、“地”、“产”、“景”为“人”所用,什么样的营造都离不开人的营造。不管项目是从哪一个切入点切入的,可食地景也好,墙绘也好,都是人来组织和实施的,社区营造案例不管怎么写,“人”这一块是跑不掉的。 社区营造的背景 1.社区离散、凋零、变迁 离散:社区公共性丢失了。例子:刷屏朋友圈的报告,80%的青年人从未融入社区,他们的人在社区,但是他们的心正在从社区逃离。 凋零:主要是农村产业凋零,人口减少。 变迁:拆迁安置(过渡期)、老旧院落改造。 2.政府强势主导,居民渐行渐远 翻译过来就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严重,导致居民疏远。以亲子关系来形容政府和居民的关系,过去是一个政府极为强大,而社会很微弱的社会,就像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很强大,子女很弱小,所以父母让子女做什么子女就做什么。改革开放,国家强大了,同时社会财富增加了,社会活力被激发,老百姓也厉害了。相当于子女长大了,发展到了青春期,在亲子关系中的地位关系发生了变化。政府以前对待居民的方式对于在现代成长的居民来说是失效的,或者说效果是微弱的。 3.社区无组织 今天大多数民众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过去的组织是宗族形式的。现在,核心家庭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家庭形式,所以家族散掉了,基层组织就涣散掉了。而人总要被组织起来才有战斗力,有组织才有参与,所以要建组织。
党和政府用了很多方式来组织居民,比如党小组是一种典型的组织形态,是党抓政治精英的一种方式。但是党组织是不够的,是政治上的。在社区层面,需要以去元的方式来挖掘能人。
人们并不是偶发的、零散的参与社区事务,而是有组织、有渠道的参与,比如入党、人大代表会。
比如停车问题,一个居民拿板砖去找居委会主任,争取自己的利益,这不是有效参与。有效的参与就是召集所有的停车的人,以及与停车相关的人,面对面的谈判,这才是有路径的、有效的参与。 4.居民不参与 对居委会的不信任和参与途径的缺失,导致居民不参与。 5.社区无认同 尤其是年轻人和外来人口,对社区的认同度很低。 6.文化无传承 文化在变迁,在变迁的过程中,很多传统文化就被丢掉了。在50年代经历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严密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求要丢掉本土性的东西,这在当时是需要的,但也导致现在的社区千篇一律。
宏大文化要体现(活)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才会焕发出生命力。为什么要做“寻找最美家风”活动,其实就是因为文化要落在每一个家上面,它才是具体的。
有些项目在打造社区博物馆,要注意的是,社区博物馆要重返老百姓的生活。比如很有名的故宫博物院淘宝店,结合当下的流行文化,让形象严肃的皇帝皇后卖萌,并开发了很多能够应用于当下的文创产品,让这些以前只能在博物馆被动的供人观赏的文物,在年轻人中活起来。 7.社区无特色 除开地标,其他地方是一样的。 社区营造的精神与原则 1.总体性、整合性——多领域、多专业配合 无论是做直接服务还是做社区营造,活动是社工开展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手工小组、厨艺大赛等,很多时候,具体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动背后要达成的服务/营造目的。而社工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资源的链接者和整合者。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情况却略显尴尬——社工变成了“超人”,什么都在学什么都在做,比如做手工、炒菜甚至跳舞等等,但结果是往往还不如居民做的好。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社区营造应该是多专业多领域的配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那么社工做什么呢?社工最主要的工作应该是“搞定人”,作为一个链接者、组织者、协助者,发掘能人,让这些能人发挥自己的专长做专业的事情。比如做社区厨房就让厨师或者社区厨艺高超的能人来参与。 2.公共化的原则──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和拥有。 3.人性化的原则──符合居民的生活实际。 要符合居民生活实际,不要强加给老百姓。比如四川老百姓喜欢打麻将,地震的时候,帐篷一拉起来,都能把麻将捡起来打,这也体现出了四川人天生乐观的特点,所以在四川做社造,要好玩一点。 4.美感、品味与格调的原则——较生活实际更加美好。 在符合居民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做出美感。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因地制宜,在实际的基础上,让它好一点。比如老旧社区,没有宽敞的社区活动室,没有议事空间,那么我们可以开坝坝会,可以做环境微更新,让这个社区的环境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一点。 5.个性的原则——符合本社区特色。 比如这个社区是一个农集社区,与其他类型的社区相比,它有它的特点,但是本农集区社区和其他农集社区有什么区别,这个也是要注意的,要找出这个社区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特色。 6.永续经营的原则——可持续。 社区营造的本质 社区营造本质上就是参与式规划设计。 强调本土民众参与到本社区的发展规划中来,由他们来探索、讨论、决定、实施社区的总体规划。
以做社区花园为例,应该是一个社区居民参与,探索、讨论、决定、实施的过程。大家一起实地考察社区,绘制社区地图,确定出社区花园建造选址方案和打造方案,经过开会讨论,最后决定出确定的地址和确定的打造方案,并以居民为主体进行这个花园的建设和维护工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花园。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脱离了社区居民,都不是社区花园营造。广告公司可以在几天内打造一个很漂亮的花园,反而居民参与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呈现一个社区花园的初级状态,还可能出现不美观、花花草草都死掉了等情况,但是这才是社区花园营造——花园不过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居民参与的过程。而专家和社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他们把这个花园打造的更漂亮、更美观。 社区营造的逻辑 社区营造的逻辑与社工直接服务的逻辑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好的表达与理解,将社区营造的逻辑比喻为中医逻辑,将社工服务项目的逻辑比喻为西医逻辑(深究不一定正确,这里只为了更好的区分与理解)。 直接服务思路:西医思路 社区营造思路:中医思路 直接服务思路:你有病我有药,哪里坏了切哪里。 社区营造思路:你有病我没药,你自已有药,我帮助你自己找到你的药。所以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居民。我们在写案例的时候,不能写我们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而要写我们做了什么,居民因为我们做了什么而去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直接服务讲究问题与需求的评估,评估完之后就用“药”。但是社区营造强调社区问题与需求的探索与挖掘。评估是按照既有的一个框架和逻辑去给评估对象打分,根据打分,去判定是什么问题。社区营造没有既有的框架,而是融入到这个社区去,通过观察去发现这个社区的问题,然后开出“中药药方”。所以社区营造最好是一张白纸进入社区,预设问题进去相对而言是不好的。 社区营造的基本思路 渐进性与层次性 直接服务类项目,我们做10个个案,这段时间做个案A,过段时间做个案B,然后依次类推,这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社区营造是一个渐进深入的过程,不可能3月和8月还在做一样的事情。如果3月份在拉拢人气,那么8月份可能就在开议事会了。所以在写作社区营造案例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从3月拉拢人气到8月开议事会这个变化过程写出来。 外链内造 社区居委会和民众对社工来说是干柴,我们是烈火,我们是去点他们的,链接外来的东西激发他,提升他们。 抓住关键角色 社区能人:医生老师、行政官员、热心人士等 注意城市与乡村的不同 城市社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共同问题,问题突出。 农村社区的特点是社区资本比较好,村民之间的关系好,有利于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基本流程 社区营造所需时间较长,一般在三年以上,各阶段弹性也较大,根据上一阶段实施情况而定。 什么是案例 案例,又称为个例、实例、个案等。最初是医学界对个别病例的统称。具体讲,就是对病情诊断、处理方法的记录,以便有据可查。
根据案例,我们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
案例是一种载体,在具体情境后面承载有针对性、代表性、抽象性的信息。(案例不是写故事,如果写了一个故事,那么就只写了一半,讲完故事之后,还要讲逻辑。只写逻辑不写故事,那是学者写的研究文章。) 案例的特点 真实性 根据真实的情况来写,不要编、不要美化、不要写成策划书、不要无限制的拔高。如果有现实的困难不好展现,就不写。
情境性 根据不同情境,案例会有不同内容与过程。
丰富具体 包含的信息应当较多,而且详细。
过程性 案例具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按时间展开。(案例的写作有两种逻辑,一种是按照时间轴线展开;另外一种是按照既定逻辑展开。推荐按照时间轴线顺序写)
典型性 不是讲奇葩的案例,二是这个案例在一定范围内对于行业来讲是典型的,有参考性的。如果说写案例是各家机构出一道菜的话,一定要出大家喜欢吃的菜。
完整性 案例的记述应首尾完整,不能缺失关键环节(社区营造的基本流程)。
有效性 一般被剖析的案例都是成功有效的案例。
有趣性 案例具有一定的独特趣味性,让人印象深刻。从写作手法和语言技巧等方面体现。
整合提炼 非流水账,在具体信息基础上整合提炼案例的成功之处、逻辑和脉络。 社区营造案例撰写方法 社区营造案例要素 社区背景 地理位置、人口情况、产业情况等,可以结合“人文地产景”这几个方面去写。注意简要总结就好。 问题与需求 问题与需求是社区层面的问题与需求,不是个人和群体层面的问题与需求。 比如:老年人身体不好,这个是个人层面的问题;上升到群体层面就是这个社区的老年人身体不好;上升到社区层面:社区老年化严重,社区活力不足,并且缺乏相应的设施和应对的政策。再比如社区问题有:社区缺乏自组织、社区文化没有形成、社区归属感淡漠等。
在社区营造项目中,尽量不要写需求评估,而是问题的搜集与发掘。为什么呢?需求评估就是社工拿着一套问卷(心理学里面拿着量表)来评你的问题在哪里,按照结果,去划分评估对象是否有问题或者问题的严重性。换个比喻,需求评估就是(直接服务逻辑)就是拿着卷子考你,看你能得多少分,就分多少级。问题搜集与发掘(社区营造的逻辑)就是论述题,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标准。
问题的收集不能只听一方面的。比如,一般情况下,居委会会说:“我们这边的老百姓是刁民”,而老百姓则会说:“我们的居委会可恶的很,不管我们、不干事欺上瞒下”。那么,到底谁说的是对的,我们要通过观察等方式去鉴别,并从中发现症结所在。
需求的挖掘是由浅入深,逐渐挖掘的,因为问题是逐渐暴露出来的。
介入思路与抓手 思路 打算怎么做社区营造,逻辑是什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思路可能已经调整过了,在写作的时候要按照真实的写,不要按照理想的(方案书)写。 抓手 就是切入点。抓手和背后的逻辑是两回事,抓手是表,逻辑是里。比如包粽子活动这件事,包粽子只是抓手,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形式,可以是包粽子,也可以是做月饼。背后逻辑是通过大型活动活跃居民,最主要是看居民参与的程度、在过程中是否有合作等等。
项目开展过程(扩展、递进与纵深) 过程分两种,一种是表面过程,一种是逻辑过程。表面过程就是抓手活动过程;深层逻辑就是居民发动、组织、培育、参与的过程。表面过程和深层逻辑都要写出来
扩展 地理范围的扩展:一个院落到另外一个院落;人群的扩展:从小孩子扩展到小孩子的家长;由老人扩展到老人的子女。 递进 比如参与一般性活动到讨论社区规划。 项目成效 抓手活动直接成效:比如包粽子,参与的居民学会了包粽子、这一天过的很开心等等。 社区居民培育效果:自主意识、互助能力是否有提升等等。 社区关系:居委、业委会、物业、居民等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缓和,信任感建立。 社区整体变化:社区环境、社区氛围、社区认同感等。 有可能这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也有可能只是某些方面,按照实际情况写,但是绝对不能只写直接成效。
逻辑梳理 单独梳理逻辑,可能不是很多,但是一定要写。 社区营造成效梳理 社区营造的核心是人,所以围绕“人”这个核心,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分析社区营造的成效。 动员情况 动员人数所占社区总人口的比例、动员了社区哪些人群等。 参与情况 一方面要注重居民参与的面,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居民参与的深度,也就是重复参与情况。重复参与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服务的黏性,只有同时照顾到了重复参与度和覆盖面,才能做好组织发动。 居民参与式呈金字塔状的,塔尖是骨灰粉,始终参与社区的活动;中间是观望者,推一推可能会参与部分感兴趣的活动;塔底是吃瓜群众,一直在旁观。 所以看参与情况,要分别陈述骨灰粉(骨干)、观望者、吃瓜群众的参与情况。
骨干有抓取和培育两个过程,“抓取”和“培育”这两个方面都要体现出来。 自组织 自组织成立了多少。需要注意的是,骨干应该在自组织里面,如果骨干还散在自组织之外,那么说明还没有“逼上梁山”,也就是组织发动做的还不够。 议事与博弈 自组织成立之后,就应该议事和博弈了。矛盾如果停留在个人层面,是私人纠纷,不存在议事,只有上升到组织层面,才会存在议事,也就是说,议事与博弈的前提是有组织。 例子1,如果只是我的邻居把垃圾放在我门口,那么就是我和邻居之间的私人矛盾;如果在整个社区里面,有的人喜欢把垃圾这样丢,有的人喜欢把垃圾那样丢,那么这两方就可以坐下来协商。 例子2:养狗。个人层面:我不喜欢养狗;社区层面:有的人养狗,有的人不养狗。在整个社区层面,就可以组织这两方坐下来协商。 例子3:社区花园营造。社区花园营造的过程中,种子和肥料的分配,不是由社工给他们定分配的规矩,是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确定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用到协商议事规则。
意识更新 中国的老百姓很多是关注私人问题的,但是社区营造就是引导居民关注社区的公共问题。要体现出居民的意识由私转公的程度和具体表现,比如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心程度,社区活动的参与情况等。 社区营造案例撰写所需资料 写案例是一个“做菜”的过程,而这些资料就相当于做菜的原材料。在这里着重讲解“社区动态监测资料”。 社区动态监测资料 社区营造是一个过程,有渐进性和层次性,那么就要把这个过程体现出来。比如从去年4月到今年4月,这个社区是否有变化,是否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好。形式上可以是问卷调查分析,也可以是访谈资料,如果内容是外显的,比如说环境的变化,可以通过照片等形式体现出来。 社区营造案例写作指导 必须工作 1.对项目的深度熟悉 2.对社区营造的深入理解 3.对三社角色与关系的观察与反思(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 这里的“三社”是指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并没有包括社工。理论上社区居民是社区营造的主体,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两种情况,一个是社工机构在主推,另外一个是社区居委会在主推。那么,在具体的社区里面,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可以进行观察与反思。 4.对社区环境、社区居民变化的捕捉 5.对营造逻辑的提炼 6.对表里(抓手与逻辑)的有机联系 6.团队协作、分享讨论(一线、管理、专家) 实际项目执行中,一线社工偏年轻,且流失率比较高,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对项目的框架和逻辑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是一线社工可以分享他(她)在一线工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居民有什么变化等等,提供给管理者或者专家,大家一起来进行梳理总结。 需要能力 两种写作方法 框架法:先设定社区营造框架,把具体支撑内容填入。 提取法:罗列所有具体信息,经过梳理讨论,提取逻辑。提取法是人类学最常用的方法,有一定难度,且耗时长,但是可以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参考资料 罗家德: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本壮:社区X营造:政策规划与理论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强:协商自治.社区治理:学者参与社区实验的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曾凡木:睦邻·自治·社区治理:上海嘉定区案例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蔚怡、侯新渠:谈谈社区营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 曾旭正:《台湾的社区营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