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1:需求分析——谁,发生了什么事 利益相关方需求分析表 Step 2:服务策划—回应需求,持续改进深化 1.0版本——课业辅导阶段 雏鹏学堂的服务策划也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最开始的1.0版本时,服务重点主要放在课业辅导;此阶段呈现的问题如下: 管理不力:没有完整的管理制度,课堂管理较为混乱; 分工不合理:社工主要负责课堂纪律的管理,义工只负责课业辅导,社工与义工的合作脱节; 家长对服务不满:学员家长希望社区能提供安静的环境供孩子写作业,但是往往作业都不能完成,家长满意度下降; 学员流失:从刚开始报名的30人,最后仅剩下不足10人。 2.0版本——深化课堂管理 + 引入第二课堂 通过半年的运行,中心通过服务会议总结反思四点半课堂运营情况,做出以下改进: 学员管理:将四点半课堂写作业空间和玩乐空间分开, 规定完成作业的学员以安静的玩乐活动为主; 课堂管理:规定16:30-17:30为作业时间,17:30-18:00为第二课堂时间,每月固定主题,围绕主题每天开展不重复的活动,包括:课业辅导服务、快乐玩伴服务、兴趣成长营服务; 管理秩序:制定湾厦四点半课堂管理办法,实行“积分制”,增加评优评选活动; 社工与义工角色定位:社工作为服务统筹人员,包括完成第二课堂计划书及每学期深入了解5名学员;义工作为课堂重要的参与者,加强义工培训,了解四点半课堂整体运作情况,发挥专业优势,带领第二课堂; 家长沟通:利用四点半课堂开营与结营活动,家长咨询四点半课堂时,介绍四点半定位和各自职责;社工每月或每学期走访、电话访问每一位家长,汇报学员课堂表现;通过团建、培训、开营结营等活动,邀请四方参与,增进了解。 3.0版本——丰富课堂内容+服务增值 四点半课堂2.0版运行一年之后,课堂服务再次升级调整: 整合社区资源:借助民生微实事的项目平台,结合学员及家长的需求,扩充“第二课堂”的主题项目种类; 赋能义工:充分发挥义工作用,在课堂管理及第二课堂开展中起带领作用; 服务增值:随着社工从课堂管理中“解放”出来,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课堂上出现问题的学员身上,或主动求助的家长开展辅导个案服务。 Step 3:服务目标达成检视——成效评估 提供课后学习的场所:家长及儿童对四点半课堂及“第二课堂”服务均表示满意,周边社区居民也慕名而来,希望孩子从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解决儿童的行为问题:如以前四点半男学员爱打闹、吵架,通过“积分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打分,对他们约束力增加,都越来越遵守课堂纪律,服从管理,同时也能主动地协助社工对课堂纪律进行维护; 获得家长认可:随着家长沟通机制的搭建及与学员互动的增加,家长对社工的信任感增加,对社工能力越发认可; 获得行业认同:荣获2015年度龙华新区“全国公益创投项目方案设计大赛三等奖”。 Step 4:总结经验——服务过程反思 如何与学员建立关系? 遵循两个原则—Active Listening(积极聆听)、Empathy(同理心):社工与学员聊天,积极聆听,简单了解学员一天的生活,逐渐增加信任感和亲密度,这就有利于关系的建立和以后辅导个案及服务的跟进。 如何与家庭建立关系? 定期家访和走访很重要,线上沟通也要及时,但是要避免批判,社工要有中立的立场,理性陈述事实即可。 当孩子的期望与家庭的期望不一致时,社工如何平衡? 社工不轻易“妥协”,对于整体的管理制度和课堂安排,遵循大部分人意见。对于家长的期望,我们接受,但是一定首先要澄清我们的课堂的定位和内容,可以选择试试看也可以选择离开,不做强行规定,社工也无需有挫败感。但如果目前安排与大多数家长和孩子期望都相冲突时,那就应该就要考虑重新调整四点半课堂的内容了,尊重“需求为本”。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