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当年和曹丕争得死去活来的曹植,也死在了曹丕的后头。 原因无他,曹丕本身很重情义,不弑杀罢了。关于曹丕的性格,可以从其留世的诗作中窥测一二。至于一些旁的理由,解释起来实在过于牵强。比如顾及悠悠之口,禅让之事都已经做出来了,难道还怕再补上一刀吗?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人言可畏,那也有一万种方法造成汉献帝意外身亡,泛舟时船沉了,喝水时呛到了,染重病而不治,都不用自己动手,只要暗示一下,手下人自然争着抢着去做了。事后就算有人怀疑,让具体办事的人出来背个黑锅即可。关于曹丕的狠戾,无非是因为有逼迫曹植做《七步诗》的桥段,但是此诗至今仍有争议,真假难辨,鲁迅先生就曾对此提出质疑。不过既然说到诗句,我们不妨欣赏一下曹丕的诗作,借以窥测诗人内心世界:诗作风格相对于曹操和曹植,曹丕的诗歌天赋是弱了些,作品不多,名气不佳,所以很多诗都无法考证创作背景,但是纵观其留世的几十首诗作,风格也极为明显了。 曹操的诗,有雄浑气魄;曹植的诗,有狂野放荡;曹丕的诗,却是多愁善感。这三种迥然的风格,就能体现三人的性格差异。作品赏析曹操有一首《气出歌》,前两句:“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之八邦。”,还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诗句,尽显气吞山河之志;曹植有一首《灵芝赋》,前两句:“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还有杂诗中“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等诗句,这是何等的狂妄和不羁。反观曹丕,就温情许多,一首《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开篇两句“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诗风柔婉细腻,荤没有乃父的气魄,也不如其弟的狂妄。这还没有完,曹丕也有一首《短歌行》,却不像曹操那样气势雄浑,反而哭哭啼啼:“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倐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竟然是睹物思人。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什么“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什么“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什么“凄怆伤人心。心伤安所念”。总之就是内心十分敏感。试问这样的一位温婉诗人,会是残暴之人吗?换了曹操和曹植都有可能对妹夫汉献帝和兄弟们下手,偏偏曹丕不会。重情重义其实《军师联盟》中的曹丕,就比较接近我们刚才分析的诗人形象。做事不果决,不过分,不坚定。时常瞻前顾后,为情所累。所以他继位之后,谁也没有杀,这已经十分不易了。 试问自古禅让投降的君主又有几人能得善终呢?我们透过诗作,就可以直接读懂曹丕的内心,他所向往的不是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不是风光无限的征讨,不是与天公比高的豪情,而仅仅是兄弟情义,家庭和睦。曹丕的一生颇具争议,又没什么争议。谁也说不出他是昏庸还是贤能,只是顺势而为改朝换代。除此之外,他无大过,却也没有奇功,只是安稳的度过了六年光景,就安然逝去了,这么一位简单平淡的君王,又何苦费尽心思,复杂的揣测他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