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政治变动,第一个是大唐时期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结果,是秦王胜利,秦王杀掉两个弟弟,囚禁李渊,唐朝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唐太宗为了掩盖自己发动政变的真实原因,篡改历史,将自己伟大的一面“发扬光大”,而将自己猥琐、阴暗的一面埋藏在历史的故纸堆中。历史上的圣君唐太宗这一形象就此建立。 实际上,中国古代修史、改史的先例不在少数,而且大都数史学家都能秉持自己作为史官的责任感,记录下最为真实的历史。历史上有名的“董狐直笔”的故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 但是秦王李世民作为皇帝,直接参与并且大规模修史改史的先例比较少,这就一下子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先例——史官和皇帝之间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历史记录的真实感、细节感最终屈服于古代封建帝王的威慑力之下,成为掩盖自己丑行的工具。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比较著名的政治变动,要数明朝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了。而这两个远隔千年的王朝,都是在开国皇帝和第二代皇位继承人之间发生了某些“变数”,最终都是以发动政变者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其发生政变的时间点、形式居然是如此相似,真是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轮回与重演。 ![]() 之前我们已经说过唐朝玄武门之变的诸多细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下靖难之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实际上,整个叛乱,朱棣所采用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老朱家的皇室。所谓“靖难”,其意思就是帮助皇室,扫清祸难。 ![]() 朱棣在这里面耍了一个小心思,他不说自己是造反的,他说他自己是帮助当今天子扫清乱臣贼子的。而且皇帝现在他没有看清形势,所以他自己要去帮助朱允炆,杀掉朱允炆身边的乱臣贼子。而实际上他就想造反。 ![]() 当时朱棣造反时候的身份是明朝的王爷。他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平时能征善战,对于朱元璋多有辅佐。尤其是在建立大明王朝这一过程中更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跟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李渊身边打仗一模一样。 而且他跟李世民还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爹都不喜欢、也不希望自己身边这个能征善战的儿子当皇帝。所以最后早早把他们封王了事。但是,这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 果然,李世民造反了,朱棣也造反了。 实际上,朱棣本来有机会可以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王爷,最终淹没在历史的红尘里面。 朱元璋实际上也不傻,他看重的是他之前的另外一个长子,叫朱标。这个皇子是朱元璋最看重、最喜欢的一个。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和朱元璋的性格完全相反, ![]() 朱元璋开国之后,大肆杀戮,制造了好几起惨绝人寰的杀戮事件。他的儿子朱标就看不下去了,劝阻朱元璋,结果有一次,朱元璋觉得被皇子训斥实在是没面子,结果一气之下,举起东西来就朝太子砸了过去。 ![]() 当然太子当时并没有被砸死,但是吓得不轻。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 这太子要是没死,估摸着朱棣也就死心了,踏踏实实去燕京当他的燕王去了。这下子皇太子一死,朱棣心里还抱有一丝希望。结果朱元璋压根就没打算考虑让他当皇帝。朱标是太子确实死了,但是他还有孩子呀,所以,朱元璋就把朱允炆——他的皇孙扶上了宝座。 那朱棣更是不服气。而且这个朱允炆和他爹一样是个善良的人。但是善良的人有时候当皇帝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尤其是碰上朱棣这样的“恶人”。 ![]() 所以最后结果自然是朱棣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朱允炆就此下落不明。 和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一样,朱棣这一次靖难之役直接对明王朝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朱棣和李世民一样,一上来当然是要改写历史,至少将历史往有利于自己的这边写。 翻看当时官修史书,无非就是再说朱棣多么多么厉害,朱允炆多么无能,朱元璋多么想把皇位给朱棣,但是禁不住朱允炆的阴谋。这些其实都是朱棣后来按照自己的意愿修的历史。 ![]() 朱元璋其实当时未必没有想过把皇位传给朱棣,因为朱棣跟他有太多相似之处了,无论是性格上还是带兵打仗的本领,都要比朱标和朱允炆要好的多。 但是同时他也深深明白自己和朱棣同时存在的一个缺陷,即残暴。朱元璋就不用说了,为了杀贪官治腐,已经把所有能杀之人全都杀光了。 ![]() 而朱棣造反成功之后,直接诛灭方孝儒十族,更是显示了他残暴的一面。朱元璋明白这些残暴的品质终究不会让大明帝国长久,所以他看中了朱标和朱允炆的善良一面,但是却没有看到他们善良的品质在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恰恰是最为致命的软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