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祭祀风俗

 苏迷 2019-02-15

  何大明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吴地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从腊月下旬到正月十五,都属于春节期间,而其中大年夜、正月初一以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最为热闹。整个春节期间,离不开大快朵颐的美食享受,大年夜的年夜饭更是一顿美食盛宴,而祭神祀祖,也是过年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腊月廿七前后,许多家庭就开始祭神。大厅中间的太师壁上挂一幅画,上面绘有八仙、二十八星宿、菩萨、金刚等彩色神像,民间称为“神轴”。有些人家受经济条件限制,不挂“神轴”而改用纸码。“神轴”前的长桌上放着十碟素菜,并摆放素馒头、生面等,还有“仙茶”和“仙酒”。供品中的“猪头三牲”,最为考究。古代祭神用的“三牲”是猪、牛和羊,普通人家以猪头、鸡和鱼来代替,称为“猪头三牲”。

  “猪头三牲”的摆放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猪头等物要烧得半熟,一条猪尾巴塞在猪头的嘴巴里,猪头上插两根筷子,筷子上绕一条猪肠。猪头也可以用肋条肉代替。两头微微翘起的肋条肉,形似一只元宝,肉面上放一只猪爪,用猪肠将它盘住,再用一根削尖的筷子将其插牢。祭品所用之鱼一般为青鱼,意为“青云直上”“青白做人”。也有用鲤鱼的,讨“鲤鱼跳龙门”的口彩。半生半熟的鱼微微翘起,似元宝状,眼睛贴上红纸片。祭神的鸡,一般为雌雄各一只,也有单独一只。把鸡爪和鸡翅弯曲后夹住鸡头,也成元宝状。鸡嘴里还要衔两根葱,鸡屁股后面放五只煮熟的白焐蛋,取意为“五子登科”。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讨吉利口彩,求众神保佑家庭安康。

  除了祭神,还要祭祀已经亡故的祖先和家人。一年中对祖先的祭祀虽然有多次,唯有年底的这次最为隆重。祭祀时,要把八仙桌抬放至大厅正中,朝外的一面系上桌帏,另外三面放上椅子。祭祀的祖先有三代也有五代,有一个对象就要放一副筷盅。家中有新亡之人,也要添一副筷盅。所用的供品和家人吃年夜饭的酒菜相同。此外,还少不了点燃的香烛。全家以长幼辈分为序,依次跪拜磕头。酒洒三巡后,在锭缸内化锭。焚化若干折成元宝状的锡箔和冥币,以供亡人在“冥界”享用。最后,将饭碗端上供桌。饭碗内要放三粒黄豆,插一根柏枝,以带籽者为佳。饭碗内还要埋几只熟荸荠。

  祭祀过祖先后,一家人才能按辈分落座,享受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通常,朝南的座位是留给至尊的长辈就座,让长辈享受“朝南”的权威。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有冷盆有热炒,鸡鸭鱼肉也琳琅满目。一只大砂锅内的鲜汤,蛋饺、肉圆、冬笋、香菇,七荤八素一应俱全。苏州人喜欢喝黄酒,品种以浙江产的加饭、善酿、花雕为多。小孩在大年夜的餐桌上,也可以破例喝上半杯温过的黄酒。

  和祭神祭祖一样,吃年夜饭也有不少讲究。餐桌上摆放的菜肴,不管荤食素食,一般都要讨吉利的口彩。肉圆象征团团圆圆;蛋饺色黄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青菜因为梗长,“梗”与“庚”同意,所以被称为“长庚菜”,讨健康长寿的口彩。此外青菜因为色绿,又被称为“安乐(绿)菜”;黄豆芽因为形似玉雕工艺品“如意”,所以要叫“如意菜”;线粉(粉丝,苏州人俗称“束粉”)因为成条状,就叫作“银链条”。桌上往往还有暖锅,边吃边烧,锅中热气腾腾,锅底的木炭烧得红红火火,象征着家道兴旺发达。吃饭前,饭碗里都预先埋下荸荠,吃饭时用筷子挑出来,叫作“掘元宝”。席间一般不把鱼吃完,叫作“吃剩有鱼(余)”“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吃完年夜饭,全家人围坐火炉守岁,嗑嗑瓜子,敲敲核桃,又有一番美食乐趣。过了大年夜,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吃汤圆、啖年糕、炸春卷、喝元宝茶,品尝各类传统小吃,更吃出一个祥和的春节主题。

  对于以前繁琐的过年祭祀习俗,笔者以为可以批判性地继承,可以适应新时代需要,注入新时代的新元素和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