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痹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沧海一少少少 2019-02-15

痹证

一、概述

1.痹证的定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痹证的源流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创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2)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关节肿,病程至少六周,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六周;(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六周;(5)有皮下结节;(6)手X线片改变;(7)类风湿因子阳性。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

二、病因病机

1.痹证的常见病因(1)外因①感受风寒湿邪:由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以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凝涩使气血凝滞不通,故疼痛剧烈而成痛痹;湿性黏滞重着,故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看痹。②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症,而形成热痹。(2)内因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能力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虚,外邪乘虚而人。

2.痹证的病机及转化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因其易受外邪侵袭,且在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后,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痹怔的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证的症状学特征。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锨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3)发病特点为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痹证与瘤证的鉴别痹证应着重与痿证相鉴别,因两者的症状主要都在肢体、关节。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以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特点,有时也兼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这是两证临床鉴别的要点。

四、辨证论治

1.痹证的辨证要点(1)把握这是诊断本病与辨别证候的根本所在。如肢体关节疼痛为本病的基本特征,而其中分证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则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其中又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痛有定处,疼痛剧烈者为痛痹;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者为着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气血损伤及脏腑亏虚的证候。(2)辨其何邪所盛和病程的久暂。风邪盛者为行痹,寒邪盛者为痛痹,湿邪盛者为着痹,热邪盛者为热痹。突然发病病程短者,多为急性风寒湿热痹;久治不愈,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关节肿大变形;反复发作者,多属慢性之痰瘀相结,气血俱虚证。(3)辨别虚实。本病也有虚实之别,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虽起病亦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而痰瘀相结,肝肾亏虚证为虚中夹实,其治较难。

2.痹症的基本治疗原则痹证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血为基本病机,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痹证的治疗还应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久痹正虚者,宜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3.痹证的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

①行痹[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防风汤加减。常用药:防风、甘草、当归、赤茯苓、秦艽、麻黄等。

②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乌头汤加减。常用药: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等。

③着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薏苡仁汤加减。常用药:稀莶草、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川乌等。

(2)风湿热痹[症]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白虎桂枝汤加味。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等。

(3)痰瘀痹阻[症]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肉紫黯、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方]双合汤加减。常用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等。

(4)肝肾两虚[症]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方]补血荣筋丸加减。常用药:熟地、肉苁蓉、五味子、鹿茸、菟丝子、牛膝、杜仲、桑寄生、天麻、木瓜等。

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1)风寒湿痹①行痹:腰背酸痛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温并用,投芍药桂枝知母汤加减。②痛痹: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成生川乌或生草乌;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可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止痛③着痹: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解、木通以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稀莶草以祛风通络;若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祛湿;痰湿盛加半夏、南星。久痹风寒湿不显,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的基本方,然后随证加减

(2)风湿热痹:若皮肤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若发热、咽痛、恶风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毒炽盛,化火伤津,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五、调护1.痹证的预防加强体质锻炼,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注意冷暖,防止外邪侵袭,对预防痹证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2.痹证的护理措施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病邪入脏,病情较重者,应卧床歇息,行走不便者,应防止跌仆,避免发生骨折。长期卧床者,既要保持病人肢体的功能位,以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还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