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人体的“疾病探测器”!摸一下就知道病藏在哪儿 正常人体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黏连,亦无压痛。 当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侵袭后,信息传递给淋巴结,淋巴细胞就会“行动”起来,杀伤致病因子,同时造成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有:
发现淋巴结肿大后要查找原因,如果有炎症则应积极进行抗炎治疗;如果肿大持续存在且进行性增大,需做淋巴结穿刺或活检,明确诊断。 淋巴结肿大,提示疾病来了淋巴可以说是人体的“疾病探测器”,不同部位的淋巴结异常,往往预示着不同的疾病: 1.颌下淋巴结肿大 多与口腔、面颊部炎症相关,在鼻、咽、扁桃体等上呼吸道细菌感染,以及结核、白喉、猩红热等疾病时常见。 2.耳前淋巴结肿大 常由眼睑、颊、耳颞部发炎引起。 3.枕部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头及头皮疾病,也可见于风疹、麻疹等疾病。 4.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转移,如:胃癌、肝癌、胰头癌、胰体癌。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可见于支气管肺癌、食道癌的淋巴结转移。 5.腋下淋巴结肿大 常见原因多是乳房、上肢、肩背部出现炎症,或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 6.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多是下肢、下腹部、外阴部炎症,或腹腔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7.腘窝淋巴结肿大 多由足或小腿部位的皮肤炎症引起。 需要重视的是:各部位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表面光滑,质地较韧,抗炎治疗无效时,要高度警惕淋巴瘤的可能。 无论是原发于淋巴组织的内生肿瘤(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还是淋巴结外转移来的肿瘤(口腔癌、鼻咽癌转移至颈部淋巴结等)都可表现为无限制的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大量增殖,占据和破坏淋巴结正常组织结构,导致脖颈部位的肿块。 此外,乳腺癌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多见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也可造成相应转移部位的肿块出现。 因此,发现脖颈、腋窝、腹股沟部位的无痛肿块时,应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认原因。 一个手法自查淋巴多数部位的浅表淋巴结可以通过触摸进行自检,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的淋巴结。 具体手法:
当然,即便发现淋巴结肿大也不要过分担心,多数炎症性的淋巴结肿大,通过抗炎治疗可很快好转。 如果抗炎治疗无效或伴有原因不明的反复发热(常在38°C以上)、消瘦时,有可能是癌症预警,要及时去医院排查。▲ 本期编辑:邓玉 动作示范:徐梦莲 【膳食指南告诉你:每天吃几颗坚果最健康?】一天一把坚果,解馋又营养。吃坚果的人多了,一些“流言蜚语”也随之而来,高脂肪、高热量的帽子全扣在了坚果身上。每天吃多少坚果最健康?一份“坚果食用量表”给你明明白白标出来,照着吃脂肪摄入量就不会超标了。 ![]() 眩晕≠头晕,那到底怎么鉴别各种“晕”?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但因其发生涉及众多学科,很多眩晕患者经常在多个科室之间辗转,得不到适当的诊断与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鉴别眩晕疾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1什么是眩晕? 眩晕,是空间定位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幻觉或错觉,患者能明确叙述自身转动或环境转动,会有旋转、滚翻、倾倒、摇摆、浮沉等感觉。 2眩晕是如何发生的? 人体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有赖于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称“平衡三联”,其中以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本体感觉和视觉与前庭感受器相辅相成,其中以前庭系统的病变构成了眩晕发病的主要因素。 3眩晕如何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通常可以将眩晕分为前庭性眩晕与非前庭性眩晕。 1)非前庭性眩晕 可由心血管疾病、血液疾病、内分泌疾病、环境变化、活动过度、头部轻微外伤后综合征、视觉疲劳及眼部疾病等引起。 常见的有:低血压、眼外肌麻痹、精神性眩晕、颈椎病。 2)前庭性眩晕 按照病变部位又分为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中枢性眩晕包括:后循环缺血、脑出血、脑肿瘤、脑炎或脱髓鞘病、眩晕性癫痫等。 前庭周围性眩晕主要有: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BPV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淋巴管漏等。 5眩晕如何鉴别诊断?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眩晕类疾病虽然很复杂,但只要用心加以鉴别,大部分还是可以理出头绪的。 (来来来,跟着我们的步伐,一步步区分各种晕。) 从问病史出发...1) 单从问病史出发,很多疾病就可以有大概的判断。 比如,病变发作是眩晕还是头昏? 眩晕是指患者有内在的旋转感,感到周围的物体在旋转或者晃动; 而头昏只是一种昏沉感,没有运动的错觉。 前者多提示单侧的前庭功能受损,可能是中枢性,也可能是周围性; 后者则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前庭功能不一定有损害。 从症状持续时间看...2) 持续数秒钟或一分钟内的,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常见; 持续数分钟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前庭性偏头痛最为常见; 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的,以梅尼埃病、听神经瘤或前庭性偏头痛等疾病比较常见; 持续数天不缓解的,多半为感染性,如前庭神经炎、迷路炎等; 若症状持续3天以上不缓解的,应考虑有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脱髓鞘病、多发性硬化等; 而持续数周不缓解的,则要考虑有没有心理因素,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 从发病诱发因素看...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与特定体位有关,患者弯腰低头或者在床上翻身等动作均可诱发; 外淋巴瘘、上半规管裂多有耳部压力变化之诱因,如强声刺激,用力擤鼻等; 前庭神经炎则多半有近期感冒病史。 当然,很多眩晕的发作没有任何诱因,比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梅尼埃病等。 从发病伴发症状看...4) 发病时的伴发症状,是判断病变性质的又一重要根据。 一般来说: 发作时伴有意识障碍、面部或肢体出现麻木或活动障碍的,多半是中枢性病变; 伴有耳鸣、耳胀闷感、或者听力下降的,多半是周围性病变; 如伴有畏光畏声等症状,病人除有眩晕外同时伴有头痛时,偏头痛性眩晕的可能性极大。 其他...5) 另外,病变是初次发作还是反复发作,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既往有没有其他基础病等,都是需要考虑的辅助因素。 总结: 总而言之,眩晕与头晕、头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感觉体验不同、发病机制不同、功能检查方法不同、治疗原则不同。 所以,识别眩晕,需要根据全身情况寻找可能的病因,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天旋地转”的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