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柴火堆在我记忆之窗的屏幕占据着一定的位置,是因为它曾经温暖过我寒冷而枯瘦的童年。 秋风瑟瑟,一个三岁的孩子提着一海碗被豆汤酸菜覆盖着的苞谷饭,走过周围衰草连天的蜿蜒山道,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当他走到父亲犁土的小河边时,时间是正午,已经冷得浑身发抖累得气喘如牛的父亲接过孩子手中的饭,带着孩子来到一处避风的岩洞,洞口一堆柴火燃烧得旺旺的,父亲把孩子打发坐在洞口的干燥的石板上烤火,然后自个儿吃孩子送来的午餐,被风吹得旺旺的柴火一会儿把孩子稚嫩的脸蛋烤得红红的,刚才被秋风秋雨糟蹋得直打哆嗦的孩子现在已经感到十二分的惬意,目光望着河边土地上散发着浓浓香味的苦蒜……。那个三岁的小孩就是孩提时代的我,犁土人就是我的父亲。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村里最勤劳的人,他看不惯大集体那种出工不出力的劳动场面。他总是抱怨做集体活路就是一大群人整天“羊眼望狗眼”的窝工,个个都想靠混日子来捞那十二个公分。因此,每逢犁土季节,父亲便到生产队长那里请求承包一坡地给他犁,父亲中午是不回家吃饭的,我在这种时候就承担着给父亲送午饭的任务,把饭送到地里递给父亲,自己就坐在父亲事先生起的柴火堆边烤火,然后在父亲的吩咐下到田边地头寻找枯枝或者小木疙篼添加到柴火里,直到黄昏暮色四合才和父亲一起吆喝着牛回家。在这种季节,父亲总是把别人一个月才能干完的活儿十多天干完了,然后上山砍柴,挖疙篼,老家四面是山林,只要人勤快,一天要拾上百斤干柴或者挖那些砍过树干的干枯的木疙篼背回家来放在自家庭院里过冬。 进入冬天,座落在深山幽谷中的老家村庄格外寒冷。北风呼啸,满山遍野冰天雪地,大片大片的杉树林和竹林都被冰雪压弯了腰,那些在夏天里枝繁叶茂的白桦树一夜之间就被冰雪压断了一大片,整个村庄的人都不想出门也不愿出门。清早醒来,屋檐下挂着梭子一般的冰凝花,乡村人称为凝钩,寒风刮在脸上,那些美丽的少女可爱的小孩子的脸上都变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这个时候,父亲爬上自家的竹楼捋下两撮箕烘干的苞谷笏笏倒在堂屋里,从火里夹着一个烧红的煤放在苞谷笏笏堆里,等到火燃起来之后,从门外扛一个庞大的木疙篼放在火上,宽敞的堂屋一下子温暖了许多。那个年代,一到冬天,我们村庄里家家户户都架起木疙篼烧这种柴火,房顶上的冰凌被带着热气的火焰一点点熏化了。堂屋里,一家人围在柴火边烧洋芋吃。火烧得正旺的时候,大人们捡一大围裙洋芋放在柴火堆里,烧得噼噼啪啪地响,半小时之后,用木棍把烧熟的洋芋扒出来随便拍拍打打之后就大快朵颐,十多斤洋芋三下五除二就吞下肚子里了,香味一直弥漫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父亲便在这种日子里守着柴火堆编织提篮、背篓、撮箕、筛子、囤箩等竹器,编织一家八口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零星的补贴,山里的日子就在这喧闹和寂寞中荡来荡去。 渐渐地,村里和我一般大小的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大人们卖了几十个鸡蛋抑或两升苞谷三升荞子,把孩子送进村里的小学念书。那所小学建在高高的山巅上,周围只有三户人家,孩子们中午不能回家吃午饭,从家里带了一些生苞谷洋芋,一百多个孩子无论如何都有几十个带的是这种生苞谷生洋芋,中午是无法借火烧东西吃的。我们就从家里向大人要了几分钱,买一箱火柴到学校附近的空地上烧柴火。十几个孩子每人到山上捡几根柴,抟拢来就是一大堆,用干燥的杉树引火,一会儿火苗嘁嘁嚓嚓地燃烧起来,蔓延的火苗把大把大把的干柴烧着了,我们把自家带去的生苞谷生洋芋放在柴火堆里,分不清谁是谁的了,烧熟之后大伙一起吃,一堆柴火即将化为灰烬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吃饱了,但是个个的脸上都成了花野猫,一个个灰头土脸的,犹如白居易刻画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于是,一群孩子一溜烟跑到小溪边上洗脸,等到所有人都把脸洗干净的时候,叮叮当当的上课铃声敲响了,大家如一群撒野的雏鸡涌向学校。 印象中记忆深刻的是学校里的冬天,每逢学校还没有买煤生火的时候,一群孩子用“挤油”来取暖,但同窗之间容易发生矛盾纠纷打架,因此,就有人从家里背着苞谷笏笏或干柴疙篼到学校的教室里去烧柴火,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烧东西吃。但是常常到了上课的时候,柴火还没有完全熄灭,整个教室上空笼罩着呛人的火烟,老师的呵斥无法让孩子们把火弄熄,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孩子们单薄的衣衫不允许他们离开即使火烟呛人但还算温暖的柴火堆,只能决定在下一个星期及时组织学生们集体到附近的煤窑上去背煤,然后在教室里生起煤火解决冬天的取暖问题,让几盆温暖的煤火烤热孩子们寒冷的冬季。 岁月如斯,三十年漫长的时光流逝了,村庄里各家各户干干净净的回风炉、电炉,暖和的电热毯电热杯温暖着这个时代的山村孩子;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农村孩子上学不交费,每天中午,香喷喷的米饭,营养丰富的菜肴,最大限度地满足山村孩子的欲望;外商到学校捐赠物资,暂新的羽绒衣和毛皮鞋温暖着他们的童年,柴火堆边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山村孩子来说,仿佛那是遥远的天方夜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乡村里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我要告诉他们,柴火堆曾经伴随我走过枯瘦的童年,柴火堆边的故事曾经催促一个农家少年走出乡村走进都市的高楼成为一名工薪族。启发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用智慧和汗水去换取明天的骄傲和自豪,让自己的人生一路繁花似锦。 —— 姜晓《童年的柴火堆》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其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