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古方:亭苈大枣泻肺汤!

 当归与地黄 2020-01-02

肺病的表现有很多种,如有痰涎堵塞积滞,肺气闭阻,咳嗽痰喘,喉中有痰声如拉锯状,甚至咳逆上气不得卧,面目浮肿,不闻香臭酸辛,小便不利等情况,亭苈大枣泻肺汤可试用。此方出自《金匮》卷上。

组成:葶苈(熬成黄色,捣成丸子,如跳棋大)、大枣12枚。

用法用量:先以水600毫升,煮枣得400毫升水,再将枣去掉,放入葶苈煮取200毫升水,一顿服完。

方中葶苈子,味苦、辛,性大寒,滑润而香,主泻肺气,也即通过清肺利水,达到肺气肃降的目的。

古代医书曰:"葶苈苦寒,不减大黄,大黄泻下从中焦肠胃开始泻,葶苈之泻从上焦肺部就开始了。”

由以上知,葶苈子是一味与大黄不相上下的泻下药材,可泻肺定喘,行水消肿,在治疗咳喘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肺炎高热、痰多喘急、肺原性心脏病水肿、胸腹水肿等方面表现亮眼。

大凡治肺病,总要调中补土。这是由于肺的经气来源于中焦运化的谷气,只有脾胃中焦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正常,卫气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养,以完成自身抵御外邪的生理功能。与之相应,人体的津液通过脾胃运化并上输至肺,依靠肺的宣发肃降以布散至全身并下输于肾与膀胱,排出体外。

大枣正是甘缓补中,补脾益气的好药材,同时有缓和药性之效。葶苈子苦寒沉降,泻肺气而利水,祛痰定喘。二药合用,以大枣之甘缓,缓葶苈子性急泻肺下降之势,防其泻力太过,共同达到泻痰行水、下气平喘的功效。

北宋医家孙兆遇到一位病人,病人吐痰一会儿便有升余,喘咳不定,面色郁黯,精神不快。孙兆告之:肺中有痰,胸膈不利,当服仲景葶苈大枣汤,泻中有补。病人服过之后,便觉胸中快意舒爽,咯无痰唾。

《千金方衍义》说:肺痈已成,吐如米粥,浊垢壅堵清气的道路,所以喘不得卧,鼻塞不闻香臭。故用葶苈破水泻肺,大枣护脾通津,才是泻肺而不伤脾之法,保全母气以便作为之后又长肺叶的根本。

不过使用此方,有一个问题却需注意:因葶苈泻下之力太强,如果遇到脾胃非常虚弱之人,可用贝母桑叶各五钱以代葶苈,大枣肉四两同煎服。

这个方子有医家用过,甚为见效。贝母桑叶,排脓除痰的力度非常大,但不及葶苈泻下之猛。所以用药时,可以根据用方原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必死守成方,才是善学古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