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过年聚会,一个很有钱的亲戚给了我一个大红包以后,大概是想测试一下我的“财商”,就问我:“假如你现在手上有100块钱,给你两个选择,要么有100%的可能获得10块钱的利润,要么有50%的可能获得50块的利润,50%的可能没有利润,你选哪个?” 我说我选第一种。 这个有钱的亲戚哈哈大笑,对周围的其他亲戚说:“你们看,这个小姑娘一辈子不可能发大财。”然后她转向我:“你应该选第二种,风险越大收益才越大。”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场景其实是我的“财商”启蒙第一课。 虽然过程并不愉快,而且事实上“风险越大收益才越大”这句话也并不完全正确(现在的我会用“数学期望”来回答那个问题),但我仍然感谢,是这个有钱亲戚让我懵懂地知道,有没有钱和怎么去用这个钱大有相关。 有钱亲戚毕竟是有钱亲戚,她有“财商”的意识,这些东西学校没有教过我,我的父母也没有和我谈论过,他们告诉我的发家致富的方法,除了努力学习以后找个好工作,多多存钱不要乱花之外,就只有年夜饭上要有一条鱼,年初五要迎财神这种了。 请读拼音 财神当然要迎,但是如果说说就有用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穷人了,真的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潜在的有钱人,更有用且可持续的方法,还是对于“高财商”思维方式的培养。 认识基本概念就像学数学要知道0~9的数字以及加、减、乘、除这些基本运算方式一样,财商的学习也应该从最基本的金钱概念和金钱的运作法则开始。 3岁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开始接触一些基本的金钱概念了,比如:
而让孩子对以上这些基础的概念有更深的认识,叫他们试着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使用金钱,可以在6、7岁的时候开始。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实践。比如偶尔把的家庭采购任务交给孩子去做,教他学着做预算,计划买什么东西,要用多少钱,这样就能让孩子对多少钱能换多少东西,以及生活开销意味着什么有实际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在移动支付非常发达,但是无论是教孩子认识钱,还是让孩子计划如何用钱,都最好采用实体化的货币开始教育。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人员问小朋友:“买东西用信用卡好还是用货币好?” 小朋友回答说:“用信用卡更好,因为如果你用信用卡的话,你就不用付钱了”。 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是在7岁以后,对于年龄更小的孩子来说,看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对孩子财商启蒙中,使用实体的货币,会对他认识钱、了解钱有更大的帮助。 当然,等到孩子上中学之后,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合算,因为这样每个月你手上的钱能多生一些利息,这样更“高等”的理财知识也可以试着教给他们了。 财商:一种思维方式会挣钱,不一定是财商高。 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过上“996”的加班生活,只是为了多挣那么几千块钱一个月。 会攒钱,也不是财商高。 为了让自己手上有很多钱而省吃俭地用过日子,是让金钱困住了自己。 真正财商高的人能让自己手上的钱发挥最大的价值,知道如何在满足自己的同时,又能成功积累财富。 财商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你手上有一笔钱,应该如何使用? 全世界最畅销的财富启蒙读物《小狗钱钱》的作者建议,应当把这笔钱放到三个储蓄罐中。 A “梦想基金”罐:自制力与计划性“梦想基金”罐,是一个储蓄罐。放在这里的钱用来购买一时买不起,价值比较高的物品。 这个储蓄罐的使用方法是,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期限,并根据自己梦想的大小,计算出每次收入中要投入多少在这个储蓄罐里,然后严格遵循这一计划。 储蓄不是强迫,也不是剥夺孩子购买喜欢的东西的权力和乐趣。 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他们有自己想要买的大件,他们会更容易地学会有计划地储蓄。 我小时候因为喜欢看电影,攒了好几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一台DVD机,这种成就感和快乐过于巨大,以至于我至今记得从“家乐福”超市里自己挑选和买回那个DVD机的情景。 买回来之后,每个礼拜我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在小贩处淘盗版碟看(错误示范,请支持正版)买碟看。一台DVD机,支持了我好久好久的爱好。 可以说,没有储蓄,就没有这份绵长的快乐回忆。 让孩子学会存款一个附加的好处,是让他们练习自制力,学会延迟满足。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中,孩子被单独留在一个房间里,他面前有一块棉花糖,小朋友可以马上把它吃掉,但是如果他能等15分钟再吃,他就能再得到一块棉花糖。 心理学家对这些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观察,能够等待15分钟以获得两块棉花糖的孩子,成人后在学业成就、事业表现和人际关系上都表现得更好。 这说明自制力和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人,更可能取得成功。 延迟满足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自制力是从强制力发展来的。如果孩子的自制力本身比较差,那么要学会多对孩子说“不”,不要每一次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强制的力量。 B “钱生钱”储蓄罐:理财第一课“钱生钱”罐,也是一个储蓄罐,但它不是一个一般的存款罐,它是“理财第一课”。 这个储蓄罐的使用方法是,将一部分的收入积攒在这里,并用这笔钱进行投资,让钱生钱。一般来说,可以投入每笔收入的15%左右到这个储蓄罐中。 这类储蓄行为,回应了理财这件事上最基本准则:“Tomorrow before today”,即先考虑明天,再考虑今天。 在考虑一笔钱的用途时,你要考虑它是会给你带来现金流的流入,还是流出?长远看来是收益大于投入的,还是相反? 成年人也需要学理财,但成年人的世界更复杂,选择也更多,而对于孩子来说,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 上高中之前都建议从银行定存入门学习“投资-回报”这一流程,获得稳定的资金收益,可以让孩子尝到“钱生钱”的甜头,巩固储蓄投资的意识。 等到孩子年纪大一些了以后,可以逐步教孩子了解多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告诉他们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股票,有哪些风险,风险和收益应该如何平衡等等。 另外,对于成年人来说,要获得高财商,要学习,甚至颠覆的价值观更多。十分推荐《富爸爸,穷爸爸》作为财商知识的进阶读物,里面有许多反常识却非常有用的观点。 这里摘录一、两句品一品,详细的还是推荐大家自己去看: ·聪明人总是雇佣比他更聪明的人。 ·房子是最大的负债,会让人丧失致富的机会。 C “日常花销”罐:“目标-手段”意识“日常花销”罐就是用于平时花费的钱,一般建议是投入每次收入的50%放在这一块的上。对于能花多少钱心里有数,花起来也更爽。 在计划范围内,你当然可以ALL BUY! 而且,其实,孩子的每一次花销,都是一次“目标-手段”流程的实践。目标合不合理?手段是否有效?都是可以从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的购物中学到的课程。 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她向我抱怨说,她的老公总是“购物失败”。 “你看那袋猫粮,双十二的时候买的,400多块呢,但是我家猫吃一次吐一次,现在宁愿绝食也不吃了!”她指着蹲在墙角的一大袋猫粮和我说,“10斤装啊,我就说不要买这么大袋的,他图大袋便宜非要买”。 “还有这些。”她从玄关柜里拿出了四、五个眼镜盒,“非要买眼镜,买来又不戴,就放在那里,每副都要七、八百呢!”。 看到这里,我大概猜到了一些。于是我问她老公:“你小时候爸妈是不是不怎么给你零花钱?” “你怎么知道的?!”她老公很惊讶,“我爸妈觉得小孩子身上不该有钱,最多只有一块两块,买袋干脆面。” 朋友的老公在买猫粮这件事上,犯了一个所有人都很容易犯的错误——“目标偏离”。买了大袋的猫粮结果闲置,是因为他没有注意到这次购物的真正目标是什么——“让猫吃”。正确的达到目的的过程,应该是先购买试吃装,确定猫爱吃了,然后再寻找更有效益的达成手段——“买便宜的”。 定位错误的目标,选择错误的手段,成人尚且如此,更别说是孩子了。 而在一次次的日常购物中,“目标-手段”的意识就能够被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来,且慢慢完善。如果你还能帮他孩子分析他购物失败的原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意识会变成指导其行为的理性思维模式,并形成的对孩子一生有用的能力。 很多外国朋友都曾和我说:“我觉得你们中国人很好,因为你们朋友之间都能够谈钱的事,在我们美国,如果你的朋友买了一个新手表,你问他这块表多少钱买的,会被认为很粗鲁。不仅如此,我们的爸爸妈妈也不和我们说钱的事,这就让我每次说到钱都感到很害羞”。 外国朋友的话,多少让我对中国的社会氛围感到骄傲。在美国富人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穷人羞于和孩子谈钱,而富人会告诉孩子钱是重要的,金钱不等于幸福,但金钱能够让你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让你做你想做的事,甚至是给你帮助他人的机会,金钱能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并且免于在经济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负担。于是穷人的孩子因为没有正确的金钱意识而总是穷人,而富人的孩子因为从父母那继承的高财商的思维方式而继续是富人”。 记得《爸爸去哪儿》里设计了很多让小朋友自己去集市买卖东西的环节,这些环节在当时引起过不小的争议,一些网友指责说:“搞不懂为什么要让一定要五岁的孩子按照成人世界的思路去赚钱,去花钱才是懂事、才是正确的、才是长大的表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宁愿要他们晚点懂事,晚点长大,多享受一下不被金钱污染的童年。” 金钱不会污染童年,和金钱没有建立起健康的关系才会。 让孩子对钱有概念,能够自如地面对金钱,是父母应当做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