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参加了初一级部组织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诗文朗诵会”。 应该说,尽管不是多么完美,但初一的学生能有如此精彩的表现,已经足以让人欣慰了。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现代诗《大长征》以及几篇气势磅礴的散文……随着学生那略带些稚气而又慷慨激昂的朗诵,坐在前排的我被深深地感染了,恍惚中仿佛自己已经融入那个峥嵘的岁月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中去了…… 连我都如此,有理由相信,学生给这10名参赛选手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是情感上的喝彩,而不是应景式的拍手。 当我回头看学生那一张张面庞时,竟然发现它们是如此的生动,脸上飞扬的神采刹那之间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这是我们所教的那些在课堂上打不起精神的学生吗? 演讲结束,我在从演讲的角度评价了这次活动的大体情况后,重点谈了自己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是“虫”、在活动中是“龙”的感受,认为学校应该多搞一点这样的活动,多给学生搭建几个舞台。 我说的话也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在“极度应试”和“极端功利”的轨道上走得太过头了,弄来弄去,不但陷入“短视”的泥潭,而且连方向性都模糊了。尽管我们不能绕开“考试”讲教育,但也不能把“教育”等同于考试。“基础”的东西固然不能丢,但除了知识的记忆与训练外,“素质”难道就真的成了大而空的东西了吗? 一把单调的评价的尺子,把学生的很多才能排斥在视线之外;学科本位主义的甚嚣尘上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竞争的压力让身处教育中的集体和个人不得不无奈地压缩“活动”的时间;沉重的学业负担,让教室内学生眼中的光彩渐渐淡去……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叶澜教授的谆谆教导仍萦绕在耳旁,我们做得怎样呢? 其实,除了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外,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在课外多搭建几个舞台给学生,让那些平时照顾不到的学生在舞台上亮一亮相,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从此燃起学习的欲望,进而增强在人生路上的进取心呢? 2006-1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