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用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刘雁辉 2019-02-16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用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组合,具体地说,是一种含有天然植物提取物或单体的药用组合,用于治疗和/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老年痴呆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高脂血症、脂肪肝,以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世界高发病率疾病之一。根据WHO研究报道,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5亿。糖尿病不仅因急性并发症导致生命危险,更重要的是其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性肾病(DN)、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脂肪肝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症等具有较高的发病、致残/死率,因而受到医药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新开发的降血糖化学合成药物不断涌现,而且在临床上获得了应用。然而,遗憾的是,大量不良反应报道使人们认识到,化学药物在发挥高效治疗作用的同时具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研究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加强了对植物活性物质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其功效(例如陈秋,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述略,中医药学刊2004年,1103-105;关青宝,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治疗糖尿病肾病实验研究综述,国医论坛2003年,154-56;陈执中,天然药物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开发进展,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年,11-3;高玫梅,药用天然物中降血糖有效单体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中药材1999年,10542-545;郭澄,国外植物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年,351-52)。然而,取得的成效是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复杂,常伴有不同类别的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已有的单一天然活性成分难以多方位奏效。
人们试图采用多种天然药物联用的方式,以期通过它们之间的加合、甚至协同作用来减少用药量,从而在确保(甚至提高)疗效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遗憾的是,天然药物的成分十分复杂,大多数天然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药物代谢机制、作用靶点、作用机理均不清楚。因此,与化学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相比,更难以预测天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本领域对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组合)有着迫切的需求。
本发明人试图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的产品。通过大量先导性试验,我们初步确定以丹参和芍药为基础的药物具有这样的潜质。当试图从现有技术中探寻这种结合的依据时,我们发现针对丹参能否与芍药联合应用,二者的作用机制是加合、协同还是拮抗等基础问题,迄今为止的已有技术没有提供科学依据。至于二者是否能联合用于其它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等),已有技术甚至没有类似的暗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诸多喜人的结果。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丹参和芍药在治疗和/或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疾病中的应用。
以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发明药物组合的有益作用,首先是在研究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发现的。
研究证实,本发明药物组合对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
已知,丹参(复方丹参)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2年,114-17;江苏中医1997年,1225-26),和芍药苷具有降血糖作用(例如,Planta Med.,1997年,63(4)323)。然而,鉴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学术界和临床对此也存在争议(J Am Coll Cardiol 2003年,41(1)1-7;Intern Med 2003年,42(7)554-9;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02,110(5)212-8;BiolPharm Bull 2003年,26(12)1668-73;山东医药2003年,43(1)14-15),尚无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尤其是采用天然药物的疗法),已知技术不足以为本发明的联用方案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大胆推测本发明效果是由于丹参和芍药作用于不同靶点,尤其是在不同病理阶段发挥治疗作用,发挥了药物联用的整体治疗优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单独使用的丹参或芍药相比,本发明组合显著降低了受试动物胰岛素抵抗,及较强的抗组织炎性反应。
目前学术理论认为,糖尿病引起的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疾病,其基本病理基础在于长期高血糖造成各种细胞因子产生变化,进而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其中,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理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关。我们在后述的实验基础上推测,本发明组合物在抗氧化、抗炎性反应等方面的协同作用,使之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而这可能是本发明组合能有效治疗糖尿病性并发症疾病的关键点。
所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例如包括非胰岛素依赖型(II型)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DN)、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脂肪肝、高血脂症等。
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二者联用的有益效果并不仅局限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在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疾病)、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和/或预防中也表现出极好的治疗效果。
所述心脑血管疾病例如包括冠心病、脑卒中(也称脑中风)、心肌梗塞,和所述老年痴呆症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或脑血管性痴呆(简称VD)。
高脂血症、脂肪肝在针对上述疾病的研究中,还发现本发明组合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由于高脂血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重要(特征性)表象,所以我们进一步进行了有关高脂血症、脂肪肝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惊喜的发现本发明组合同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心脑血管疾病复发本发明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本发明药物组合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方面的有益效果。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现代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例如,尤为不利的是,复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致残率均显著高于首次发病(梁玉宏,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3年,1155)。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的治疗研究结果尚无法令人满意,但已公认这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疾病(Sacco RL,Cerebrovasc Dis 1999年,增刊337-44)。按照干预措施介入的时间,预防可通常分为两个阶段“一级预防”,即对健康人群或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开展预防,通常主要强调生活(行为)方式干预,而不倡导使用药物干预;和“二级预防”,即对已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已有缺血性卒中后痴呆发作史的病人开展预防,防止其再次发生同种疾病而采取的措施。在此,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预防)复发”是指“二级预防”。
虽然常规化学药物例如阿司匹林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预防,但是有相当的局限性,甚至失败的案例也很多(参见王少华,铁道医学1999年,27(2)136),临床上俗称为“阿司匹林抵抗”。同时,阿司匹林增加机体出血(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相当一部分患者使用受限。并且,最近有报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综合现有的研究数据认为,非甾体抗炎药存在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能性,这就使临床医师在使用这类药物时产生忧虑,即,治疗疾病的同时有可能增加被治疗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在临床实践中,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同时具有下述药理作用(特别是协同作用),临床医生被迫选择多种药物同时使用。而同时使用种类繁多的药物,很可能带来药物副作用的叠加(尽管报道很少,但临床医生实际应用药物时难以决策,往往是顾及药物副作用)。尤为不利的是,在众多复发危险因素中,究竟哪一种危险因素对复发起着主要作用,也没有明确结论,因此目前尚无一种药物是以“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作为主要活性/适应症而上市的。
本发明人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而且取得了诱人的成果。动物实验表明,丹参与芍药的组合在同时控制多个主要的复发危险因素方面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协同作用。鉴于时间及医学论理学因素,我们只进行了有限数量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临床观察试验,但是已可以从中预测出本发明组合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尤其是“二级预防”临床上的潜在应用前景。
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目前国际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我们推测,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之所以能有效地防止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极有可能是在以下作用中表现出的协同作用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与分泌,改变血小板和管内皮细胞的前列腺素代谢途径,使血管内环境趋向于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及血管内皮破损;②调节血脂作用使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稍增加,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减少,这三种变化都能积极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③调节糖代谢作用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改善脂肪代谢障碍,控制胆固醇的合成;④抗氧化作用激活人体内的SOD,抑制自由基的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对体内生物膜正常功能的破坏,减少动脉、尤其是小动脉的硬化机会。
⑤调节血压作用降低血管的被动扩张,减少血管壁所受张力、通透性增加,防止血浆成分外渗;降低血管壁厚,使其坚固性增加,防止平滑肌玻璃样变性和坏死。
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降低血栓形成机会。
同时,鉴于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复杂性,本发明人期望不受任何理论的限制,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皆由药理药效实验证明。有利的是,动物实验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还表现出显著的抗炎性反应作用施用本发明药物后,受试动物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受抑制程度,与其体内炎性标志物CRP(或者MCP-1)的降低水平相平行,这明显提示本发明药物组合通过抑制血管发生炎性反应,从而抑制了脂质沉着引起动脉硬化的机会,降低了脑卒中复发或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上述发现结合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发明组合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方面的应用潜力。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于丹参和芍药在制备用于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药物中的应用。在临床应用时,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制、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给药方案,例如给予1/5-1倍治疗/预防有效量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众所周知,就治疗依从性而言,长期口服给药比较适于预防复发治疗。
本发明组合及相应制剂本发明组合是指以单独含有丹参、芍药的独立制剂形式供联合给药,或者以同时含有二者的组合物/产品形式提供。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含有丹参和芍药的药用组合物,其中丹参和芍药的重量比例为0.01-20∶1,优选0.05-10∶1、0.1-5∶1,和更优选0.2∶1、0.5∶1、1∶1和2∶1。
本发明组合中,可以选择药味(例如芍药)直接粉碎成粉入药,也可以相当于上述天然药物材生药量的提取物或其它形式入药。因此,本发明药物组合的活性组分包括药材原粉、脂或水溶性提取物、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或者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制品形式。例如,所述活性组分包括a.丹参丹参提取物,主要含有丹酚酸、丹参酮;或丹参水溶性提取物,主要含有以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醛、丹参素为代表的酚酸类成分(总酚酸含量40%、优选60%以上),或丹参酚酸单体或其药用盐(例如镁盐),或丹参酚酸单体的混合物;或丹参脂溶性提取物,主要含有丹参酮(丹参酮含量50%、优选80%以上,例如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参酮II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等),或丹参酮单体或其药用盐(例如磺酸钠盐),或丹参酮单体的混合物;和b.芍药芍药(白芍、赤芍、川赤芍)的干燥根粉末,含有苷类化合物(优选为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提取物,或芍药苷单体。另外,研究表明,同时含有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羟基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新苷、丹皮酚、丹皮酚原苷、丹皮酚苷、芍药苷元等的有效部位也是有益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芍药苷类的来源并不局限于芍药,含有芍药苷类的同属其它植物也可实现本发明,其提取和制备方法为已知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在上下文中,“本发明药物组合”所涉及的术语“丹参”、“芍药”具有上述定义。
下面的试验将证实按照本发明描述的具有上述定义之“丹参”与“芍药”的组合,具有本发明所述的有益效果。鉴于现有技术中业已存在着相当成熟且有效的制备/提纯上述定义组分的技术,在此不作重点描述。例如,可以采用现代提取和分离技术,以提高活性物质的纯度、尽量除去不需要的杂质,例如中国专利申请ZL011103787、ZL02156681X、ZL011301309、ZL2004100413049、ZL00120986、ZL2003101134541、ZL021179239、ZL02149694等。
可针对丹参、芍药苷的溶解特性和体内吸收特点,采用标准制剂技术,加入药用辅料制成适宜口服或非肠道给药剂型,类似的技术也已相当成熟有效,例如口腔速崩片(ZL2003101133322)、缓控制剂(ZL011333332、ZL011387106)、环糊精包合物(ZL01141436、ZL02108778)、固体分散物(ZL001194313)、注射剂(ZL001215329、ZL031399428、ZL031573150、ZL2003101241702、ZL021337241)、粉针剂(ZL200410037717、ZL031323820、ZL021446008、ZL200410002103)、微或纳米制剂(ZL021378630、ZL00119579)、磷脂复合物(ZL001278126、ZL031320627)等。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现有技术针对对丹参、芍药活性成分之药理活性的教导(例如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年,435-38、ZL011300868、ZL2003101210263、ZL021378630、ZL011333332、ZL02133915、ZL01819759或ZL200310121058),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疾病状况,可选用不同组合形式(下面的实验将进一步证实这些组合形式的有益效果)。例如,所述组合包括但不限于在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为主的治疗中,或在以抗老年痴呆作用为主的治疗中,可采用0.01-201“丹参酮+芍药(苷)”的组合;而在以强调心脑血管活性为主的治疗中,可采用“丹酚酸(丹参素)+芍药(苷)”的组合;当然,也可采用“丹参酮+丹酚酸(丹参素)+芍药(苷)”的组合。本发明组合物临床使用中,示例性的每日口服推荐剂量为丹参(以丹参素或丹参酮IIA(C19H18O3)计)1-20mg(优选2-8mg、更优选2-4mg)、丹参(以丹酚酸B(C36H30O16)计)10-200mg(优选20-120mg、更优选40-80mg)、芍药苷10-100mg(优选20-40mg、更优选20-40mg)。
随后进行的研究表明,与已有“丹参+芍药+其它组分”的大处方组合(例如,ZL981107567、ZL001039695、ZL02149694、ZL98100232.3、ZL001327631、ZL011139919等)相比,在减少了一种或更多活性成分的情况下,本发明药物组合依然保持了相同、甚至就某些方面而言更为有利的药理作用(例如避免了某些成分之不需要的药理作用或不良反应),多项指标显著优于单独施用的丹参或芍药,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根据现有技术推测的。
本发明的上述药物组合克服了已有药物存在的作用单一、服药量大等缺点,代表了天然药物治疗和预防上述疾病的新趋势。
药理药效学试验研究一.糖尿病方面的药理作用1.对II型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调节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能成为防治糖尿病性肾病(DN)的特异靶点,阻断VEGF合成或生物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1材料与方法雌性大鼠48只,体重155-170g。以随机血糖≥16.7mmol/L作为II型糖尿病(T2DM)模型建立标准。大鼠分为6组,每组8只,建立DM模型后按以下方案给药①糖尿病肾病组(DN组)生理盐水灌胃;②高剂量组合物治疗组(A+组)芍药提取物(以芍药苷计)+丹参提取物(以丹酚酸计)1∶5,60mg/kg灌胃;③低剂量组合物治疗组(A-组)芍药提取物(以芍药苷计)+丹参提取物(以丹酚酸计)1∶5,20mg/kg灌胃;④B组丹参提取物(含丹酚酸,40mg/kg)灌胃;⑤C组芍药提取物(含芍药苷,20mg/kg)灌胃;⑥假手术组麻醉后从右背部入口分离右肾,并不作任何处理,作关闭切口,常规饲料,生理盐水灌胃。
1.2观察指标及方法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和血肌酐(Scr)、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TC);胰岛素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尿微量白蛋白;和VEGF、TGF-β1采用S-P法。
1.3结果造模组(40只)测定血胰岛素、血糖浓度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说明模型成功。治疗6周后,与DN相比,高、低剂量组合物组的血糖、血胰岛素轻度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丹参与芍药组则变化不明显,结果见下表1。
血脂、24h尿蛋白、肌酐清除率(Ccr)变化第9、12周,DN组TC、TG、24h尿白蛋白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Ccr下降。与DN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合物组的各项指标显著改善,丹参与芍药组则变化不明显,结果见下表2。
肾脏病理形态的变化第12周时,DN组肾重/体重、肾小球面积和肾小球体积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高、低剂量组合物组均较DN组降低,丹参与芍药组则变化不明显,结果见下表3。
肾组织VEGF及TGF-β1免疫组化改变假手术组在肾小球及肾小管均有少量VEGF表达,TGF-β1有微量表达;DN组肾小球内可见VEGF和TGF-β1表达增强,VEGF在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均有表达;TGF-β1的表达可见于肾小球及肾小管及肾间质。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低剂量组合物组的肾脏VEGF与TGF-β1的表达明显少于DN组,丹参与芍药组则变化不明显。
1.4结论在本试验制备T2DM的大鼠模型中,具备胰岛素抵抗特征,出现了肾脏肥大,蛋白尿、肾脏VEGF及TGF-β1高表达。上述实验表明,本发明组合物可降低T2DM模型大鼠尿蛋白,减少肾肥大,减轻肾脏VEGF表达,其保护肾功能的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有关,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丹参或芍药,高、低剂量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别。
表1 血糖、胰岛素的比较(X±s,n=8)

注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P<0.01;与糖尿病肾病(DN)组相比#P<0.05表2 TG、TC、24尿白蛋白、Ccr的变化(X±s,n=8)


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P<0.01;与糖尿病肾病(DN)组比#P<0.05表3 喂养第12周时各组大鼠的变化(X±s,n=8)

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P<0.01;与糖尿病肾病(DN)组比,#P<0.052.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2.1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选用雄性SD大鼠50只,适应性饲养7天,测空腹血糖均低于7mmol/L,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组)10只,实验组40只。用链尿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凡血糖≥16.7mmol/L作为糖尿病组,再随机分为3组,各10只,DM组为糖尿病未治疗组,每天生理盐水100mg/kg灌胃;A组为丹参提取物组(含丹参酮),50mg/kg灌胃;B组为赤芍提取物组(含芍药苷),30mg/kg灌胃;C组为本发明组合物组芍药提取物(以芍药苷计)+丹参提取物(以丹参酮计)1∶5,40mg/kg灌胃。各组分2笼喂养,自由进食和饮水。
2.2结果试验表明,本发明组合物对于DM大鼠有促进体重增加、降低血糖的作用,见表4。
与正常组比较,各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NOS的活性、AR(醛糖还原酶)的活性显著增强,NO含量显著增加。与DM组比较,C组大鼠视网膜组织NOS的活性、AR的活性明显被抑制,NO的含量也显著减少,而A、B组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见表5。
2.3讨论①高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比例升高与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上述实验表明,本发明组合物降低血糖的作用,能明显抑制AR和NOS的活性,减少NO的合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明显防治作用。
同时发现,本发明组合物能显著降低NO含量,这可能与本发明组合物能提高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SOD的活性有关,SOD活性增强,及时清除过量生成的NO,对自由基损伤起一定保护作用。
②在另一项试验中,考察了本发明组合物对糖尿病型小猪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发明组合物有明显的降血糖和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③另外,国内外学者认为可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来阻止和延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形成。申请人已进行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组(高脂高蔗糖饲料+丹参提取物或芍药提取物)相比,治疗组(高脂高蔗糖饲料+本发明组合物)的动物视网膜组织中的VEGF蛋白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发明人希望借上述表述非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组合物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丹参或芍药的机制。
表4各组大鼠体重和血糖比较(n=10)

与E组比较,*P<0.01;与DM组比较,#P<0.01表5 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NO的含量、NOS的活性、AR的活性(n=10)

二.心脑血管方面的药理作用1.对不同诱导剂诱导血小板凝集的影响1.1材料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芍药苷+丹参酮1∶1,简称组合物A,8mg/kg注射),和芍药提取物(含芍药苷)+丹参提取物(含丹参酮)(1∶1,简称组合物B,20、40、80mg/kg灌胃);
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药相当于同样用药量的单组分的芍药提取物(含芍药苷,20mg/kg);相当于同样用药量的单组分的丹参提取物(含丹参酮,80mg/kg);阿司匹林片;以及ZL00103969.5公开的组合物(即参比组合物,含水蛭、丹参、赤芍等12味中药)。
1.2实验方法豚鼠分组,灌胃5天,空白对照用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小时后颈动脉采血,以枸橼酸钠抗凝,混匀,离心,合并上清液作为PRP(富血小板血浆),血小板计数;余下血浆离心,取上清液作为PPP(贫血小板血浆);以PPP调零,取PRP300μl加入比浊管,37℃温育,加入诱导剂PAF(血小板活化因子),聚集不同时间,记录数据。结果见表6。
表6.对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豚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X±s)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以腺苷二磷酸(ADP)为诱导剂的实验结果类似。
由上述结果可知,阿司匹林片、参比组合物、芍药提取物、丹参提取物和高/中剂量本发明组合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不同诱导剂诱导(血小板活化因子、腺苷二磷酸)的血小板聚集(凝集)、降低最大聚集率,其中以阿司匹林片、本发明组合物高剂量效果最好,中剂量组也表现出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优于单独施用的芍药提取物和丹参提取物(P<0.05),也优于参比组合物,本发明组合物高剂量组与参比组合物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本发明组合物则可提高cAMP含量和抑制不同诱导剂诱导血小板凝集,临床也验证本发明的组合物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面效果等同或者优于阿司匹林,更优于单纯的芍药苷和丹参酮,且没有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有近半数的阿司匹林组病人因强烈副作用中途退出治疗),两组副作用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按照药理学公知方法取下分别测定血栓湿重及血栓干重。
结果表明,在大鼠动脉-静脉血流旁路术血栓形成的实验中,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本发明的组合物(丹参酮-芍药苷10∶1)及对照组形成的血栓湿重均有减轻,本发明组合物P<0.01;在大鼠体外血栓形成过程中,本发明组合物使血栓湿重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单组分的丹参酮和芍药苷组与对照组形成的血栓湿重相比也有减轻,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效果与阳性对照药相似。发明人还发现,本发明组合物组较单独施用的丹参酮和芍药苷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本发明组合物0.035g/kg以上剂量连续口服给药5天,明显抑制小鼠体内血栓,提高小鼠15分钟内的偏瘫恢复数,表明该药对体内血栓形成具有明显对抗作用。
4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RS),其发病率高达30-50%。由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异常增殖,是RS的病理特征,因此抑制VSMCs异常增殖成为世界性心血管研究预防RS的重要手段。
4.1材料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芍药苷+丹参素+丹参酮4∶1∶1,以2、4、8mg/kg注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药相当于同样用药量的单组分的芍药苷注射,8mg/kg;丹参素注射,8mg/kg;丹参酮注射液,8mg/kg;三七皂苷注射液;4.2方法血管平滑肌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参照文献(Piper HM编辑,Cell CultureTechinques in Heart and Vessel Research.Springer-VerlagGermany.1990280)操作。
待90%VSMCs汇合后,经胰蛋白酶消化后种于培养碟内,加10%FBS+SMWM过夜培养,使细胞贴壁,细胞汇合约80%,再换成无血清DMEM(含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μg/ml)继续培养24h,使细胞生长同步,最后换成10%FBS+DMEM,并随机加入药物,各浓度用DMEM稀释至10μl/孔。
3H-TdR掺入实验置换每孔1ml的DMEM,加入luCi的3H-TdR,用液体闪烁计数器(1900CA)测定各孔的CPM值。
细胞存活率=贴壁细胞/总细胞数(贴壁细胞+不贴壁细胞)4.3结果结果见下二表。
对平滑肌细胞3H-TdR掺入量的影响(X±s)

与空白对照比较,*p<0.05**p<0.01;与芍药/丹参素比较,△P<0.05,△△P<0.01对平滑肌细胞计数的影响(X±s)

与空白对照比较,*p<0.05**p<0.01;与芍药/丹参素比较,△P<0.05,△△P<0.01本实验用细胞计数法分析,各组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对平滑肌细胞3H-TdR掺入基本一致,并且测得细胞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均在90%以上。
4.4结论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丹参酮、三七皂苷注射液、和芍药苷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异常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最强,丹参酮、三七皂苷和芍药苷次之,丹参素最弱,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与芍药苷和丹参素比较,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5.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5.1对实验性大鼠缺血的影响雌雄大鼠,随机分为7组,按照《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二版》(徐叔云主编)描述操作,形成极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按照以下方案给药三天第1组0.9%NaCl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第2-4组5、10、20mg/kg本发明组合物;第5组丹参红花注射液7mg/kg,ip;第6组丹参酮15mg/kg,ip,第7组芍药苷15mg/kg,ip。
分别测大鼠脑指数、脑含水量、脑缺血后脑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本发明组合、丹参红花对脑缺血造成的脑组织水肿有特别明显的改善作用,丹参酮和芍药苷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本发明组合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与单独施用的丹参酮和芍药苷组间比较,也具有显著差异。
实验表明,当本发明的组方中缺少芍药苷或者丹参酮时,其药效均达不到本发明的组合物所能达到的药效,因此,我们惊奇地发现,芍药与丹参的组合,对于单独施用的芍药在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和助益效果。
三.老年痴呆方面的药理作用1.对老年性痴呆动物记忆功能障碍改善的影响本实验为大鼠避暗箱实验,参照徐叔云等主编的《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7)。
采用Ibotenic acid(IBO)致大鼠老年性痴呆模型,结果见下表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芍药/丹参比较,△P<0.05,△△P<0.012.对老年性痴呆动物大脑海马组织匀浆β-淀粉样肽的影响上述实验结束后,取大鼠大脑海马超声匀浆,用放免法测β-AP含量,结果见下表(x±s,n=10)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芍药/丹参比较,△P<0.05,△△P<0.01上述实验证明,本发明组合物对老年性痴呆症和脑缺血引起的记忆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减少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β-AP的产生。实验表明,芍药、丹参以及复方丹参胶囊均对老年性痴呆有改善作用。芍药与丹参的联合用药(重量比例为6∶1),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途径和作用机理进行干预,起到了协同作用。
本发明也对AD患者(20例)进行了给予本发明组合物一年以上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对患者漫游、多动、意识低下等痴呆的周围症状有一定的效果,智力得分的测试中本发明组合物的全部病例均获改善或处于稳定状态,临床显示效果好于对照组。
四.抗氧化方面的药理作用1.对高血脂症大鼠的抗氧化作用1.1材料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芍药苷+丹参酮1∶5,50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高血脂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药丹参提取物(50mg/kg);芍药提取物(50mg/kg);VE(50mg/kg);复方丹参片(50mg/kg);丹芍颗粒(50mg/kg,含水牛角、生地、丹参、赤勺等9味药);1.2实验方法高血脂模型的建立Wistar大鼠给予高脂饲料;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与正常组比较,高脂模型血清和肝脏的LPO明显升高,而SOD活性明显降低。
药物灌胃,处理动物,测过LPO和SOD,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取1/2肝脏待测LPO和SOD,结果见下表表7.对高血脂大鼠血清和肝脏LPO和SOD的影响(nmol/L)

与高血脂组比较*p<0.05**p<0.01;与芍药/丹参比较,△P<0.05,△△P<0.011.3结论上述实验表明,单独施用的丹参和芍药提取物(50mg/kg)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低剂量则不明显。本发明组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单独施用的芍药、丹参和其它对照药(P<0.01)。另有实验表明,单独施用临床有效量的丹参脂溶性成分或者丹参酮,其抗氧化和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优于VE和阿司匹林。
本发明组合物的伍用则没有发现毒副作用,因此为了确保活血、抗氧化、抗炎等作用,采用芍药(苷)和丹参(酮)伍用,既起到协同作用增加了疗效,又克服了丹参或芍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副作用。
另外,还从保护神经细胞、减少脑组织丙二醛(MDA)和NO生成等方面,考察了本发明组合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证明本发明组合物对脑组织MD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了脑组织中升高的NO,对神经细胞也显示了保护作用,其中的丹参提取物-芍药提取物(5∶2,或1∶1)两者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其原因和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2.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采用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体外发生体系,通过自旋捕集和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对相同量的本发明组合物、芍药苷、丹参酮的提取物及其活性部位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活力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本发明组合物(丹参酮-芍药苷3∶1)、芍药苷、丹参酮对超氧阴离子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中本发明组合物的抗自由基活性作用明显优于单纯施用的芍药苷或丹参酮。
五.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1.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重构的影响1.1材料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芍药苷+丹参酮1∶1,50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药丹参提取物(50mg/kg)、芍药提取物(50mg/kg)、普罗布考(25mg/kg)、芎芍胶囊(25mg/kg);1.2实验方法将纯种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组,饲养1周后,采用球囊损伤内皮继喂食高脂饲料的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AS模型。观察12周。
1.3测定项目及结果组织病理学光学显微镜下,正常对照组内皮细胞完整未见异常改变;模型组动脉内皮细胞缺损,内膜增生,6周时内膜增生严重,管腔明显狭窄而且大小不规则,细胞胞质嗜酸性不明显,出现大量大小不规则的泡沫细胞,有的可见脂肪坏死中心,内膜下层可见大量梭形增生细胞;各给药组内皮缺损面减少,增厚明显减轻,泡沫细胞减少,尤其以本发明组合物组为最优。
组织形态学最大内膜厚度(MIT)、最小管腔直径(MLD)、管腔面积(LA)、内弹力膜围绕面积(IELa)、外弹力膜围绕面积(EELa),并得出内膜面积(IA)、中膜面积(MA)、管腔狭窄百分比(LS),其中,IA=IELa-LA;MA=EELa-IELa;LS=IA/IELa。见下表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芍药比较,△P<0.05,△△P<0.01在减小MIT、IA和LS、增加LA方面,各给药组表现出不同程度作用。在抑制内膜增殖方面,以本发明组合物和普罗布考组作用尤为明显,显著优于芍药组(P<0.05)。
1.4讨论已知芍药和丹参对AS都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其抗AS的侧重点不同,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表现为对胆固醇合成有抑制作用,对丙二醛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可以通过丹参提取物对血脂和AS斑块形成的作用研究结果得以证实。以芍药苷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芍药提取物有利于防止血小板粘附、聚集,并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并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改善脂蛋白组分比值,所以也有较明显的抗AS作用。芍药与丹参的合用,其主要活性成分是苷类和酮类的合并应用,配伍相对稳定,不会产生化学反应而失效或减损药效,相反,由于治疗机理的侧重方向不同,可产生更显著的协同作用,优于芍药与其它活性成分(例如川芎)合用的效果。
六.抗炎性方面的药理作用1.对二甲苯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1.1材料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芍药苷+丹参素10∶1,20mg/kg、40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药丹参提取物(50mg/kg);芍药提取物(50mg/kg);复方丹参片(30mg/kg);丹芍颗粒(30mg/kg,含有水牛角、生地、丹参、赤勺、鸡血藤等9味药);1.2实验方法参照陈奇主编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制作动物炎症模型,结果见下表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芍药/丹参组比较,△P<0.051.3结果无论是芍药、丹参还是含有芍药和/或丹参的复方药物,以及本发明组合物,都可以减轻二甲苯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抑制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同等剂量的单组分提取物组相比,本发明高剂量组合物组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芍药和丹参在均具有抗炎作用的前提下,二药合用,效果增强,显示出协同作用。
七.其它方面的药理作用1.治疗大鼠脂肪肝的疗效观察1.1材料与方法本发明组合物(芍药提取物+丹参提取物2∶1,60mg/kg、20mg/kg);丹参提取物(含丹酚酸,40mg/kg);芍药提取物(含芍药苷,20mg/kg)。
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150g±10g。正常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只),饲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10.0%猪油、2.0%胆固醇、0.5%胆酸钠、87.5%基础饲料);和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基础饲料,两组大鼠均自由进水。
12周后,从实验组随机抽取8只,正常对照组随机抽取2只,处死动物取肝脏做病理切片,验证脂肪肝造模成功。将余下实验组大鼠按体重层次再随机分为组合物高剂量治疗组、组合物低剂量治疗组、丹参治疗组及芍药苷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以同等容积蒸馏水灌胃,各组均予基础饲料饲养,给药4周后取血及肝组织,检测各项指标。
1.2观察指标(1)实验结束处死动物时,称体重及肝重;(2)生物化学指标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3)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BG×FINS)/22.5;和(4)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光光度法测定TG的含量。
1.3结果实验进行中各组均无动物死亡。
实验结束时,丹参、芍药苷治疗组动物的体重、肝指数(肝湿重/体重×100%)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P<0.01);与丹参、芍药苷治疗组比较,高、低剂量组合物治疗组的体重、肝指数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合物治疗组体重、肝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下表8。
血清和肝组织匀浆脂质的变化丹参、芍药苷治疗组血清TG、TC及肝组织TG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与丹参、芍药苷治疗组比较,高、低剂量组合物治疗组中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见下表9。
FBG和FINS等变化丹参治疗组FBG和FINS及HOMA-IR呈增高趋势;芍药苷治疗组FBG和FINS及HOMA-IR呈下降趋势;与丹参治疗组比较,高、低剂量组合物治疗组的FINS及HOMA-IR显著下降,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下表10。
病理学改变(1)肉眼观察丹参、芍药治疗组大鼠肝外观呈奶油黄,体积明显增大,边缘变钝,质地变软,切面略带油腻感;高、低剂量组合物治疗组肝外观接近正常对照组;和(2)光镜观察丹参、芍药苷治疗组肝小叶中心带肝细胞中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滴,部分肝细胞核则被脂肪滴挤压而明显偏位,小叶内及汇管区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伴有一定程度的点片状坏死;高、低剂量组合物治疗组肝小叶和肝血窦结构清晰,细胞内见少许小泡性脂肪滴,偶见肝细胞坏死。
1.4结论上述实验提示,本发明组合物用于大鼠脂肪肝模型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脂肪肝病变程度,改善脂肪代谢,优于单独应用丹参或芍药干预,具有显著性差异。
由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且患者常合并肥胖、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我们认为本发明组合物是通过降低患者胰岛素抵抗,改善脂代谢,抗细胞炎性等方面产生改善脂肪肝病变的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单独使用丹参及芍药的情况下均未呈现,其协同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表8大鼠体重、肝指数的变化(X±S,n=8)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丹参、芍药治疗组比较▲P<0.01表9大鼠血清及肝匀浆脂质的变化(X±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与丹参、芍药治疗组比较▲p<0.05表10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的变化(X±S)

与丹参治疗组比较*p<0.052.治疗兔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2.1材料和方法纯种雄性新西兰白兔36只,体重2.1-2.4kg,造成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
分为6组,每组6只,即空白对照组、本发明组合物治疗组(芍药苷+丹参素1∶15,分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丹参(丹参素)治疗组、芍药苷治疗组,造模后第3天开始连续给药10天,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量饮用水。
2.2结果眼底情况造模第2天可见眼底出血,第6天本发明组合物高剂量组眼底出血明显开始吸收,而空白对照组眼底出血20天后才明显开始吸收,差别有显著性差异。丹参治疗组和芍药苷治疗组分别与第11、18天开始眼底出血明显开始吸收,这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液完全吸收后,空白对照组与芍药苷治疗组的眼底血管细而迂曲,而本发明组合物3个剂量组的眼底血管均接近正常情况,丹参治疗组的眼底血管改变介于空白对照组和本发明组合物低剂量组之间。结果见表11。
眼底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本发明组合物3个剂量组、丹参治疗组眼底血管形态接近正常,未见荧光素渗漏,亦未见新生血管,而空白对照组、芍药苷组虽然眼底出血已经吸收,但仍可见荧光素渗漏,并可见新生血管。眼底照相见6个组出血均已完全吸收,但血管形态不同,情况与直接检眼镜的检查一致。
2.3结论实验表明,本发明组合物对兔实验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有非常显著的治疗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独施用的丹参或芍药均无法达到本发明组合物的治疗效果。我们认为,这与组合物中丹参和芍药苷在下述作用机制中产生明显协同作用有关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提高耐缺氧能力;抑制纤维蛋白合成,抗凝血和组织增生;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抗过敏反应。
表11对兔眼底出血完全吸收时间的影响(x±s,n=6)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P<0.01毒理学1.小鼠急性毒性小鼠一次性口服本发明的组合物50g/kg后,连续观察,未见动物毒性反应,更无死亡发生。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小鼠LD50>50g/kg。
2.大鼠长期毒性本发明的组合物1.00、0.75、0.35g/kg三个剂量连续口服给药12周、26周和停药4周,各给药组雌雄大鼠一般体征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尿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其它各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本发明的组合物在给药26周时,给药组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病理形态学观察,大鼠主要脏器均未见与受试药物毒性相关的病理改变。
临床观察1.心脑血管方面的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考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共观察冠心病病人170例,其中治疗组100例,疗效愈显率39.87%,总有效率88.33%;对照组70例,愈显率26.46%,总有效率74.93%,两组冠心病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2.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2.1材料和方法病例入选条件(1)空腹血浆TC≥5.8mmol/L、TG≥1.8mmol/L;(2)无肝、肾、甲状腺功能异常;(3)无糖尿病病史,可伴有高血压病。
血脂水平达到入选标准的初治病人共93例,其中高胆固醇血症60例(男18例,女42例,57.9±11.4岁),高甘油三酯血症64例(男36例,女48例,56.1±9.5岁),病人再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同期血脂康治疗为对照组共37例(男21例,女16例,龄52±9岁),四组病例年龄及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别。
药品(1)阳性对照药血脂康胶囊(口服,1.2g/日);(2)本发明组合(含芍药苷+丹酚酸B 1∶2,口服,60mg/日);(3)丹参片(口服,相当于丹酚酸B 66mg/日);(4)芍药提取物(口服,相当于芍药苷30mg/日)。
2.2观察指标及结果血清TC,TG和GDL-C以酶学方法测定。血清LDL-C由Friedwald公式LDL-C=TC-HDL-C-TG/2.2计算获得,结果见表12。
结果表明,服药8周后,本发明组合和血脂康组患者的血清TC、TG水平均较服药前显著降低,丹参及芍药组则治疗前后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经本发明组合治疗后,高脂血症血清TC、TG均能降低,效果与每日服1.2g血脂康胶囊相同,且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丹参及芍药的治疗方案。
表12临床观察结果x±s(n),mmol/L


*p<0.01与服药前同组比较3.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观察3.1对象入选标准年龄<75岁;缺血性脑卒中;首发或二次复发病例;急性期3月后;有CT/MRI诊断,并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排除标准各种出血性卒中;三次及以上脑卒中发作;影像学检查为缺血性脑卒中,而无临床症状或体征的病人;无CT/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3个月内;瘤卒中;血液病;严重肝肾功能损伤;静息卒中。
3.2方法与结果本发明组合丹参提取物(以丹参酮IIA计),口服2mg/天,和芍药提取物(含芍药苷)口服15mg/天,400例;药物对照阿司匹林,口服75mg/天,480例;空白对照不提供阿司匹林或本发明组合,470例。
于实验开始的第30、60、90、120天,观察是否有卒中复发、副反应(出现胃肠不适、腹痛、恶心、嗳气等症状)和严重副反应(以出现黑便,大便潜血检查阳性,经停药抗酸治疗后黑便、潜血消失为判定上消化道出血副反应依据),评定复发必须有CT/MRI确诊。结果见表13。
3.3结论本发明组合及阿司匹林均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两者效果相当。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本发明组合和药物对照组均有着显著性差异。
服用阿司匹林的480例中,出现37例副作用和11例严重副反应;而服用本发明组合的400例中,只有8例副反应,1例严重副反应产生,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表13二级预防的临床观察结果

实施例实施例1 片剂取丹参2000g,加95%乙醇回流1.5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至稠膏;药渣加水煎煮1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稠膏合并,减压浓缩至适量,加辅料适量,混匀。取赤芍1000g,粉碎成粗粉,加75%乙醇回流提取三次,第一、二次各2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约400ml,用正丁醇提取三次,每次30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无正丁醇味,加水200ml,加热溶解,滤过,滤液喷雾干燥,与上述丹参提取物均匀混合,常规压片,制得1000片,包衣即得。经检测,每片中含有丹参(以丹酚酸B(C36H30O16))计为40mg、和芍药(以芍药苷计)20mg。
实施例2 胶囊剂取丹参5000g,加90%乙醇回流1.5小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备用;药渣加50%乙醇加热回流1.5小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备用。另取芍药苷5g与上述丹参提取物均匀混合,再加入淀粉、硬脂酸镁,混匀,装入硬胶囊中,压制成1000粒软胶囊。经检测,每胶囊中含有丹参(以丹酚酸B(C36H30O16)计)为100mg、和芍药苷5mg。
实施例3 软胶囊剂取丹参2000g,加90%乙醇回流1.5小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备用;药渣加50%乙醇加热回流1.5小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备用。另取芍药苷20g与上述丹参提取物均匀混合,再加入植物油混匀,用明胶作囊壳材料,压制成1000粒软胶囊。经检测,每胶囊中含有丹参(以丹参酮IIA(C19H18O3)计)为2mg、和芍药苷20mg。
实施例4 缓释片剂取丹参4000g,加水煎煮,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静置使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备用。另取芍药苷5g与上述丹参提取物均匀混合,加入乳糖、微晶纤维素、羟丙甲基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硬质酸镁,按照标准制粒和压片工艺制备1000片。经检测,每片含丹参(以丹参素(C9H10O5)计)为20mg、和芍药苷5mg。
实施例5 冻干针剂取25g丹参酮IIA磺酸钠、2g聚乙烯吡咯酮,加入注射用水800ml使溶解,调节pH值后,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在5℃下放置48小时,用注射用水稀释至1000ml,0.1μm微孔滤膜过滤,超滤(截留分子量为5000),滤液加入芍药苷25g至溶解,混合均匀、微孔滤膜过滤,加注射用水至2000ml。然后,加配制量的0.02%活性炭搅拌5-10min,用无菌抽滤漏斗过滤,再用灭菌垂熔漏斗精滤或超滤,滤液检验合格后分装灌封1000支,冷冻干燥,辐射灭菌,包装,即可。经检测,每支含丹参(丹参酮IIA(C19H18O3)计)为25mg、和芍药苷25mg。
权利要求
1.一种药物组合物,包括活性组分和药用辅料,所述活性组分为a.含有丹酚酸、丹参酮的丹参提取物;或含有丹酚酸、丹参素的丹参水溶性提取物;或丹参酚酸单体或其药用盐;或丹参酚酸单体的混合物;或含有丹参酮的丹参脂溶性提取物;或丹参酮单体或其药用盐,或丹参酮单体的混合物;和b.芍药的干燥根粉末,或含有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羟基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新苷的芍药提取物,或芍药苷单体,其中组分a中丹酚酸或丹参酮与组分b中芍药苷的重量比例为0.01-20∶1。
2.如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a.含有丹酚酸、丹参素的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和b.含有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芍药提取物,其中丹酚酸与芍药苷的重量比例为0.05-10∶1。
3.如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a.丹参酚酸单体或其药用盐;或丹参酚酸单体的混合物;和b.含有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芍药提取物,其中丹酚酸与芍药苷的重量比例为0.05-10∶1。
4.如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a.含有丹参酮的丹参脂溶性提取物;和b.芍药苷单体,其中丹参酮与芍药苷的重量比例为0.05-10∶1。
5.如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a.丹参酮单体或其药用盐,或丹参酮单体的混合物;和b.芍药苷单体,其中丹参酮与芍药苷的重量比例为0.05-10∶1。
6.如权利要求1、3或5之一的药物组合物,其中丹酚酸或丹参酮与芍药苷的重量比例为0.05-1∶1。
7.如权利要求1-6之一的药物组合物,为口服或非肠道给药制剂形式。
8.权利要求1-7之一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老年痴呆症、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高脂血症、脂肪肝的药物中的应用。
9.权利要求1-8之一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药物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组合、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药物组合含有丹参和芍药。本发明药物组合可用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老年痴呆症、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高脂血症、脂肪肝,以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
文档编号A61P1/16GK1742808SQ200510105268
公开日2006年3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9日
发明者詹宇亮, 毛成文 申请人:詹宇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