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百吟》是大伯刘少文的力作,自1948年面世以来,一直为许多人所喜爱。大伯少文公是青岛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诗人和教育家。他的《青岛百吟》曾被称为“诗的画卷”和“青岛的史诗”。这部诗稿是在1948年伯父去世之后,由三伯稚文和父亲季三公整理出版的。
记得当时《青岛百吟》出版时,读者争相购买,不久即销售一空。我的朋友,女诗人吴心秋读后感慨道:“青岛百吟惊世珍,沧桑历历记传真。工商国事无遗漏,风土人情明细分。悒悒满腔忧国泪,拳拳一颗悯民心。惜无巨擘泽端笔,画出刘公百首吟。”
刘少文,名筠,字少文,号秋溪。他生于1888年,卒于1948年9月28日青岛寓中,终年60岁。他的原籍是山东省诸城县逄戈庄(现划归高密市)。1938年戊寅闰七月十三日,他奉母迁居青岛,直至去世。他生前曾执教于礼贤中学(现青岛9中)和崇德中学(现青岛11中)。
少文伯自幼跟随其父亲景文公学习赋诗作文,熟读古代典籍。1903年,礼贤书院正式命名。不久,又由胶州路(时称德文学堂,即礼贤中学的前身)迁址上海路,德国人卫礼贤自任监督。礼贤书院是少文伯读书的地方,对他人生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
当时,礼贤书院的名声在胶东半岛一时大振,求学者日多。在这一影响下,少文伯即从家乡来青考入礼贤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到德国留学。
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侵占了胶州湾。鉴于政局动乱,少文伯由青岛返回故里,居于张洋河畔。他与故里的学者结洋浒学社,朝夕相聚,研讨学术。
1923年至1930年,是他在青岛创作的顶蜂时代。他于1929年夏写下的《青岛百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23年,34岁的少文伯应青岛礼贤中学邀请,只身来到青岛,担任国文教师。当时,校长苏保志很器重他的为人和才学,将其安排在校内藏书楼中居住。这处地处学校东南角的二层小楼,是尊孔文社的所在地。他在藏书楼里写了不少诗,其中《藏书楼消夏诗》共六首,记录了一些重大政治事件。
少文伯一生日夜攻读,从不懈怠。“窗满冰花室不温,把书强坐到黄昏”(《秋溪诗稿·辛已正月初二》)就是很好的写照。他走到哪里,也总是手握书本,随时阅读。崂山之巅,海滨松下,公园亭榭,都曾响起他的读书声。
当时,青岛的旧书摊很多,街头巷尾,特别是台东破烂市(仲家洼一带)西镇西广场(四川路),沿街设地摊,多为读书人的家藏本。少文伯几乎天天在业余时间去逛书摊,喜不自禁!
少文伯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成年后嫁到农村人家;儿子在动乱的年月里走失,至今杳无音信,可惜他竟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
少文伯生活的年代,是外敌入侵、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的年代。他虽才高八斗,不去卖身投靠,也只有在生活的边缘上苦苦挣扎。他的著作颇丰,可惜大都流失。现在可见到的有《训诂学》《诗经异文考》《清代诗选》《清代诗文徵略》《秋溪诗稿》《青岛百吟》《秋溪日课》和《劫后记闻》等。 据:青岛市市南区政协《青岛城市化的早期步履》(文明之火卷) 作者:刘镜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