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特点 临床表现 诊断原则 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 结核病变处于早期阶段的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故应尽早做出诊断。但泌尿、男生殖系结核在发病初期大都仅表现为泌尿系症状,易被误诊为非特异性尿路感染。另约半数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可能就诊时单侧肾脏已失去功能,故破坏性很大。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加强对结核病的认识,经常保持“疫情观念”。 对可疑患者,应当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寻找结核证据,包括详细追问病史,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全面检查 结核是全身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结核有时和肺结核、骨关节结核同时存在;而在泌尿系统内部,结核通常累及肾、输尿管、膀胱等多个脏器,特别是膀胱结核极少孤立存在;泌尿系结核可合并男生殖系结核,在诊断泌尿系结核时,必须了解男生殖系有无结核,反之亦然。 因此,发现任何部位结核后都不应就此满足诊断结果,而应做全面检查,不仅可避免漏诊,而且有时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佐证。 应当指出,尽管泌尿生殖器结核的早期诊断大大有助于肾脏的保存,但这却非常困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一项对肺结核患者的泌尿生殖器结核的系统性检查显示,其中无症状者66.7%;虽然潜伏期结核杆菌尿的检出最有助于做出早期诊断,但只有10%的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率;尿常规及IVU正常者58 %。 泌尿系结核,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的检查手段,是最易误诊的泌尿外科疾病。即使中晚期阶段,如无足够的的临床经验,也可能对其检查结果感到“扑朔迷离”,第一时间难以做出判断。诊断的关键,在于意识到本病的可能。 以下是提示泌尿系结核的重要线索: ①慢性尿路感染抗生素长期治疗无效,并进行性加重; ②青壮年反复出现无痛性夜间尿频或原因不明的血尿; ③有结核病接触史、或有肺或生殖系统(尤其是附睾)结核证据。 实验室检查 1)一般尿液检查: ①常规检查,多见脓细胞、红细胞和少量蛋白,尿液一般呈酸性反应; ②普通细菌培养,一般是阴性,但应注意,至少在20%~40%的结核患者及50%女性结核患者中可检出非特异性病原体,因此,阳性结果并不能排除泌尿系结核。 2)尿结核杆菌检查:是早期诊断泌尿系结核的重要方法,共有三种: ①涂片找抗酸杆菌 ,特异性约96% ,敏感性约50%。因为病灶中的结核杆菌是间歇性地排入尿中,故应每天收集24h尿来检验尿沉渣,而且至少连做3次。该法操作简便,但为防止与其它抗酸杆菌(包皮内的耻垢杆菌)相混淆,收集尿液标本时应清洗阴茎头,尽量避免污染。 ②尿结核菌培养 ,特异性高,是诊断结核杆菌的金标准,敏感性在80%~90%之间,但所需时间长达4~6周。近年来出现了快速培养法。为提高检出率,结核杆菌培养也应做3次以上,每次均取晨尿。若培养结果为阳性,同时应做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 ③聚合酶链反应( PCR),特异性约85% ,敏感性94%,即使细菌很少也可检出,所需时间仅为24~48h。这种分子技术目前已成为检测尿液结核菌的补充手段,并且很有可能会取代传统的结核菌鉴定方法。 3)血液检查:大多数病例血常规正常,病情严重时白细胞可升高。部分患者ESR增快,通常是结核病变在活动的表现。ESR也是对活动性结核疗效评估和随访的良好标志,化疗期间应每月复查一次。双侧肾结核或一侧肾结核伴对侧重度肾积水患者可有肾功能及贫血指标改变。 |
|